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博文
後人對老子的名言:“專氣致柔、能嬰兒乎?”,都極為崇拜,尤其在張三豐所創的太極拳,是以柔克剛為本的,所以專氣致柔是練太極拳的必要過程。但是在同一章中,老子又說:“愛民治國、能無知乎”?因此後人讀道德經時,多不能把兩者接連在一起解釋。所以後人對愛民治國亦有多種解釋,筆者參攷多本道德經的解說,認為晉王弼的版本與現代南懷瑾的&ldq[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老子之道是入世的道,不像佛教是教人出世,出世可以避免許多人間的煩惱,而入世的道是要幫助世人解決問題。所以深深了解老子之道對解決人間的煩惱是極有幫助的。老子先將人間的事物一分為二,用簡單的雄雌、強弱、善惡、高下、左右、前後……等等,後人將之統稱為陰陽。他教我們在此變化的社會中,要知雄守雌,可以柔弱勝剛強,也可以在動中生安,更能[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在此卄一世紀,一般世俗之觀念都是追求“有”和追求“利”。而在二千七百年前的老子哲學卻是教人要了解“無”,或者了解“無”的同義詞,譬如虛、靜、少,弱,嬰兒,………等。老子的哲學是教人不要怕處於無或弱小的環境,這樣的環境應該是非常有用的環境,老子教人不要浪費,要節儉純樸,不要過分貪婪。如道德經Ch9的“金[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老子之道,一切都是順其自然。他甚至否認一切人所自行創立的真理,因為這些都是人造的所謂的真理而已,而且都是各說各有理,並不是永恒的真理。所以老子在道德經開宗明義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他心中的道,是形上之道。是超過任何人以口或筆所能說出或?出的。接著在第5章中,他繼續解釋一切順萬物的自然,正如天地的所為,將萬物[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老子的道,是一切順其自然,那麽道是什麽樣子的呢?而天地又是如何誕生呢?老子在道德經Ch6有他的答案。他說:“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他的意思就是:道是虛懷若穀的、而且神妙又長久的。天地萬物是由玄牝之門而產生的,但是什麽又是玄牝呢?在二千七百年前,太空科學尚無任何研究的時期,當時的哲學家如老子、周公等人都如孔子一[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老子教我們一切順自然,所以勸我們處弱守柔,不要好強求勝。這點和現在的西方社會的處世哲學卻完全相反,如何在此弱肉強食的社會中求得安逸的生活,的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老子在第二十二章中透露了一項原則,就是“曲則全、枉則直”。他告訴我們要知所進退,即使經過正確的努力,也可以扭轉逆勢,而可以成功。一般來說,曲則全的消極解釋則是委曲求全,[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我國道家思想中有一個特殊的哲學觀念,就是守道者應該保持柔弱的姿態,這樣就可以平安地與無優無慮地生存下去。以今天的全球暖化的事實,可以證明他的哲學是正確的,但是在此弱肉強食的卄一世紀中,以柔弱立國的國家和以柔弱為人生準則的個人,也應該有機會生存下去。這個求生的手段是什麽呢?幸好老子在道德經的36章中透露了如何才能以柔弱的身段勝過剛強的敵[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老子的道雖然是虛無縹緲的,但是道是散布在宇宙中。老子要我們效法天地的大公無私,又建義我們要學習水的謙卑和澤及萬物。但是守道的人如何在此紛亂的社會為人呢?因此他又在Ch9告訴我們為人作事:他教導我們不要過分自滿驕傲,不要鋒芒太露,不要過分追求財富,而且有功於國家社禝後,順著自然的原則的話,一定要隱退。任何有助國家的大功完成後,就應該退隱[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老子之道,是形而上之道。這個道是在上帝前就存在的大道,不能由人間之語言表達出來。所以老子在道德經開宗明義就說:“道可道,非常道。”也就是可以敍述出來的道理,就不是永恒的真理。由此可見,老子心中之道,具有崇高的地位,遠遠超過人間一切人造的宗教。但是,老子之道是什麽呢?他的解答是散布在道德經中的每一章,而在第四章中,老子首次解釋道[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老子何許人也?在司馬遷的史記中記載孔子曾問禮於老人,孔子稱讚老子的人格像一條龍一樣的高尚,但並沒有描述老子人格的詳情。老子是什麽樣的人呢?所有畄傳到今日的文獻都沒有記載。在道德経第20章中,老子一共用了五個“我”字,所以後人大都認為第二十章可能就是老子的自述。此章的大意是-老子描述一個守道的人應該具有這些特貭:不過度的相信人為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16]
[17]
[18]
[19]
[20]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