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打併者的法寶-老子的柔弱勝剛強,道德經Ch36

(2016-04-28 13:00:57) 下一個

我國道家思想中有一個特殊的哲學觀念,就是守道者應該保持柔弱的姿態,這樣就可以平安地與無優無慮地生存下去。以今天的全球暖化的事實,可以證明他的哲學是正確的,但是在此弱肉強食的卄一世紀中,以柔弱立國的國家和以柔弱為人生準則的個人,也應該有機會生存下去。這個求生的手段是什麽呢?幸好老子在道德經的36章中透露了如何才能以柔弱的身段勝過剛強的敵人。

在此弱肉強食的殘酷現實世界中,古今中外的曆史內,許許多多的弱小國家被吞併或滅亡,聼說在印度曆史中,有一個小國的全國人民都信仰了釋加牟尼的佛教,結果全國上下都堅信“一切皆空”,毫無軍隊,而最終被隣國完全消滅,可見柔弱勝剛強並不是容易的事。在歐美國家的曆史和哲學中,“柔弱勝剛強”也許是一個天方夜譚的神秘故事。但是在中國的哲學中,卻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言。由此可見,老子哲學的高明處。


但是柔弱如何可以勝過剛強呢?老子在第36章告訴我們,在戰術上,可以以退為進,就是他所謂的“將欲弱之、必固強之”,使敵人鬆懈,使敵人的戰鬥力減退,如此則可以取得最後的勝利。在戰略上,老子提出兩個必要的條件:一、魚不可以脫於淵。二、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這兩個條件卻有許多不同的解釋,隻要能成功,大概都是對的。這兩個條件,用乎之妙,存之於心。大概是能深深領會的人,就可以成功。


在此先將Ch36的原文和白話文先抄於下,再討論之:


〖道德經Ch36原文〗

1、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2、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3、是謂微明。
4、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道德経Ch36白話文〗

1、將要收縮它 ,必定先擴張它。將要削弱它,必定先加強它。
2、將要廢棄它,必定先興舉它。將要奪取它,必定先給與它。
3、這個道理看似隱微,其實是明顯地. 
4、故柔弱可以勝過剛強, 它的條件是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實例一〗道德経是作於二千七百年前,在二千年前的人讀過此經,也許可以了解。所以先舉例說明:


大約在西元493年BC左右,第一次越國戰敗後,越王勾踐變成吳王的俘虜,勾踐為吳王駕車養馬,勾踐的夫人為吳國打掃宮室,由於勾踐能卑事吳王,另一方麵,又賄賂吳王的大臣,使得勾踐終於取得吳王的信任,終於在三年後被釋放回國了。勾踐回國後,臥在柴薪上,吃飯時先嚐苦膽再吃飯。又得兩位大臣範蠡與文種之助,改革內政,鼓勵生育,而且偷偷地練兵。同時越王繼續每年送厚禮給吳王夫差,表示忠心。在482年BC,夫差帶兵遠征,想要稱霸中原,所以城內空虛,此時勾踐認為時機成熟,大舉攻吳,終於取得巨大的勝利。幾年後吳王夫差兵敗自殺,故越王勾踐得到最後勝利.。

先決條件:勾踐為吳王駕車養馬,夫人打掃皇宮,賄賂吳王,並且每年送厚禮給吳王等,都是以退為進的戰術運用,而且很有技巧,而不使吳王懷疑。這是以退為進的策略,運用巧妙,立取得吳王夫差的信任。這就是老子的“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必要條件:兩個必要條件: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在此例中,越王利用吳王的信任,説服吳王,放勾踐回越國,這可以算是“魚回到深淵”,假如留在吳國,勾踐仍然是死魚一條,一籌莫展。回到越國後,他臥薪嘗膽的晝夜努力,並訓練出強悍的軍隊,這就是“國之利器”。再乘吳王出征,一舉打入吳王宮城。

 

〖結論〗

由上例,我們可見,柔弱勝剛強是正確的觀念,但非常不容易。在考慮各種行動前,筆者在此建義讀易經,因為易經是古代的project management software。唐太宗的宰相虞允南曾說:“不讀易經不可以為將相”。因為易經要求占卜的人,要從八個角度去沙盤推演,而又有時間的因素考慮在內,是古代有四度空間的計劃與策略管理的學問。因此柔弱勝剛強是可行的目標,它的先決條件是:以退為進,它的必要條件就是1、魚不可脫於淵,2、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而道家的道理的法門是“悟者自得”,望打併者共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