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什麽是玫瑰?為了被斬首而生長的頭顱。
什麽是塵土?從大地之肺發出的一聲歎息。
什麽是雨?從烏雲的列車上,下來的最後一位旅客。
什麽是焦慮?褶子和皺紋,在神經的絲綢上。
什麽是時光?我們穿上的衣服,卻再也脫不下來。
——Adonis敘利亞出生的黎巴嫩籍詩人——
----------------------------------------------------------------------------------------------[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我們毀掉的
比我們思索的更多
比我們知道的更多
比我們感受的更多 (丹麥女詩人IngerChritensen,1935-2009)
----------------------------------------------------------------------------
而我們毀掉的現在
可能比曆史更多
且更值得搶救
(2015/7/6海外瞭望台)
----------------------------------------------------------------------------
龍應台:過了70年,我們還是沒辦法麵...[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1)

人類的曆史是很忍耐地等待著被侮辱者的勝利。
——泰戈爾——
抗日戰爭已經結束70年了,但各方紛擾未歇,不管當初的勝利方還是失敗者,都還在忍辱與複仇,看起來大家都沒有忘記戰爭所帶來的苦痛,但恰恰也都在積極進行著篡改曆史和背棄史實的事,這意味人類正在驅趕著戰爭死難者的子孫,奔赴往另一場永無止境的征戰。
近日日本國內要求“[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6)
“假使把所有人的災難都堆積到一起,然後重新分配,那麽我相信,大部分的人一定會很滿意地取走他自己原有的一份。”
這是希臘古哲學家蘇格拉底的話,如今身陷泥淖的希臘人,麵臨前所未有的大崩解,恐怕連自己原有的一份也取不回來了,更別說是滿意了。
希臘債務危機已到了攤牌邊緣,眼看周日的撙節公投在即,民調顯示希臘人傾向接受進一步削減。
[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5)
近日希臘問題盤踞國際媒體版麵,總理齊普拉斯將希臘未來訴諸全民公投,這種擺爛政客以賭徒手段,訴諸民粹的作法,看在台灣人的眼中,覺得似曾相識。
台媒於島內八仙事件的檢討聲浪中,仍不乏政客名嘴互相指摘,甚至造謠抹黑,為了選舉不折手段,正派媒體的社論、學者專家的呼籲,許多評論皆援引希臘的福利買票所帶來的民主災難,以及政府部門效率不彰所造成[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洪秀柱呼籲請發揮傳播的正麵力量】   各位親愛的朋友,上周六晚上發生八仙樂園粉塵爆炸事件後,我心裡非常難過。看到這麽多年輕的孩子們遭遇這麽嚴重的苦難,隻覺得這場火不隻燒在孩子們身上,也燒在我們的心上!   悲劇發生後,我們看到這麽多醫護人員不眠不休地搶救傷患,除了感謝,更有深深的感動。台灣從來沒有發生過這麽大規模的集體燒燙傷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新聞是曆史的草稿,隻是從這些“草稿”中,我們最先看到的“新聞”,往往都充滿政治操作的痕跡。這是一篇2012年發表在蘋果日報上的文章,文章作者陳文茜。
她在文中呼籲的是“國家的道德防線”,揭露民主國家裏,那些為權力所誘惑的政客們的嘴臉,他們為了爭權奪利可以不折手段,可以罔顧國家人民福祉、跨越國家道德防線。
如今再讀此文,[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死亡是一種幸福,是非常深邃的幸福......
是在痛苦不堪的徘徊後踏上歸途,是嚴重錯誤的糾正,
是從難以忍受的枷鎖桎梏中得到解放。
——托馬斯.曼——
--------------------------------------------------------------------------------------------------
《經濟學人》TheEconomist這期封麵標題為:
Therighttodie--Whyassistedsuicideshouldbelegal
死亡權:為何安樂死應合法...[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7)
蔡英文訪美前,就規劃用“維持現狀”和“中華民國憲政體製”,企圖以蒙混手法規避兩岸議題。那時國民黨的洪秀柱還在初選階段,未成氣候,蔡英文那時以為,對付國民黨,隻要不讓兩岸議題成為決戰點,這場仗就可以一直在“不交鋒”的兩岸策略上繼續模糊她所要維持的現狀,這樣拖至賽局結束,她應該就會完美勝出。
可當洪秀柱篤定通過初選後,[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在岱峻先生的“發現李莊”一書出版之前,兩岸多數年輕一代對李莊這個地名,可說是知悉甚少。抗戰期間,中研院史語所、社會所以及中博院、同濟大學、營造學社等遷到四川宜賓的李莊鎮,並在那裏安居六年。“發現李莊”一書中,岱峻以翔實的田野調查資料、諸多珍稀的圖片,全麵敘述了傅斯年、陶孟和、李濟、梁思成等人的學問事功,更探尋了諸多不同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1]
[2]
[3]
[4]
[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