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岱峻先生的“發現李莊”一書出版之前,兩岸多數年輕一代對李莊這個地名,可說是知悉甚少。抗戰期間,中研院史語所、社會所以及中博院、同濟大學、營造學社等遷到四川宜賓的李莊鎮,並在那裏安居六年。“發現李莊”一書中,岱峻以翔實的田野調查資料、諸多珍稀的圖片,全麵敘述了傅斯年、陶孟和、李濟、梁思成等人的學問事功,更探尋了諸多不同尋常的秘辛人情。
當然李莊這座走過一千八百多年曆史的古鎮,岱峻的發現並非全麵,但他從這裏走進了民國學術史,也同時揭秘了抗戰歲月裏大批文人在此間留下的中國人文抗戰的符碼。
——海外瞭望台——
--------------------------------------------------------------------------------------------
發現李莊發現什麽?
抗戰時重慶、西南聯大相比,李莊這個名字或許稍顯陌生。提及那些聞名遐邇的古鎮,李莊似是一個被曆史遺忘的所在。
這座位於四川宜賓境內的小城,麵對滾滾長江,已有逾三千年的守望。它曾經顯赫一時,是抗戰時期中國最具國際影響的人文學術中心。在“華北之大,已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之時,是李莊庇護了學人,接納了文化。而今它把榮耀都深藏在那些碧瓦青磚、阡陌小巷之中。抗戰歲月裏的風雲際會,在那裏留下了深深淺淺的痕跡,靜默良久,隻待今人造訪。
6月26日晚,著名學者、民國學術史專家岱峻先生,做客大夢書屋,帶來他所著述的新版《發現李莊》。多年前,正是岱峻先生“發現”了這座消失的學術之城,從此揭開它神秘的麵紗。
可以說,李莊是中國人文抗戰的符號,彼時1.1萬的學人在這個3000人口的小鎮上生活了長達六年之久,其中不乏傅斯年、董作賓、林徽因、梁思成這樣的知名學者。被這些厚重的人文積澱與學術風情所吸引,岱峻先生在此盤桓多年,尋蹤覓跡,鉤沉史料,從大量的曆史細節入手,複活了這些學術精英的姿態與靈魂。
在李莊,或是戰爭,或是病痛,造就了這些學者的另一種人生。講座上,岱峻先生談及傅斯年的作為,以及他與遊壽之間的“恩怨”;他“發現”生活在李莊的林徽因已失卻了張揚;他談到了李濟的失女苦痛,以及他和曾昭燏之間的一段相惜往事,後來二人因意識形態不同反目的結局也不免令人慨歎。在李莊,梁思成畫了一幅畫,是一個精致的小碗,一把小勺子,裏麵盛著番茄蛋湯。他在旁邊寫著,“希望在勝利後,能喝這樣一碗”。
他們即是如此,在苦難的年代裏,周全著生活與理想。
在《發現李莊》一書中,岱峻先生講述了更多這些學人的生活狀態與心態,書信、對話、陳述、影像,還原了眾多未曾披露過的隱秘細節,在李莊的光陰裏捕捉著這些人物的家國情懷。岱峻先生為李莊付出的努力使這座學術之城漸漸重現於人們的視野,然而在此時,他卻對這座城鎮的發展產生了隱憂。對李莊,他有情結,有執念。
距離李莊的故事已經過去半個世紀,發現李莊,昨日重現,驚覺故人並未遠去,留給我們的,是李莊的風骨,是文明的延續,是去那尋常巷陌裏致敬那些不平凡的人生。
文/ 黃彧修
本文轉載自2015/6/28海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