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林間溪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博文

隨著絲綢之路的暢通,佛教由波斯傳到中原。大約一千六百多年前,一位名叫樂尊的和尚艱難地行走在求經問佛的路上。他來到鳴沙山,看見對麵三危山上佛光普照,受到啟示,決定停下腳步,專心修行。他在大泉河畔開鑿了第一座洞窟,用於打坐參禪。此時是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36年),從此開始了持續了一千年莫高窟的開鑿洞窟的曆史,經曆了十六國、北朝、隋、唐[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自從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打開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和西域之間開始了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通過這條道路中原的絲綢和茶葉源源不斷運往西方,波斯的寶石、香料絡繹不絕運到中原;中原的先進技術傳播到西方,印度的佛教文化走進中原;這條路被後人稱為絲綢之路。敦煌位於這條道路的咽喉位置,是中西文化的交匯點。隨著道路的暢通,敦煌也就不可避免地發展[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18-07-16 16:43:48)

敦煌莫高窟長期以來一直是我神往的地方,但由於地處偏遠,總是難以成行。2016年敦煌研究院帶著三個洞窟的原樣複製品來到洛杉磯的GettyCenter展出,我和幾個朋友相約前往參觀。洞窟中精美的壁畫深深地吸引著我,更加強了去敦煌的願望。"一定要去莫高窟親眼看看",正想著身邊的朋友說話了,她說出的正是我心中所想,可另一位卻說:看了展覽,敦煌就不用去[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2018-07-13 16:19:54)

1700百多年前,中國北方的鮮卑拓跋氏崛起,有拓跋珪統一匈奴各部落,改國號為魏,自稱魏王,從而開始了北魏的曆史。拓跋珪征戰南北,擊敗了高車、柔然、後燕,於天興元年(公元398年)稱帝,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史稱道武帝。拓跋珪去世後,其子拓跋燾繼承皇位。拓跋燾雄才大略,通曉兵法,繼續道武帝的爭霸事業。他大敗夏國,擊破柔然,攻克北燕,降服北凉[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華嚴寺 華嚴寺是我國現今為數不多的遼金廟宇建築群,位於古城內西南隅,始建於遼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依據佛教經典《華嚴經》而命名。平城為遼、金兩代的別都,華嚴寺兼具皇家寺廟性質,地位顯赫。遼末因為戰火紛擾部分建築被毀,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建。後來的元、明、清三朝都有戰火破壞和修葺。清朝末年華嚴寺已經千瘡百孔,一片荒涼。1961年華嚴寺被[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來到大同的目的是為了參觀雲岡石窟,對於大同本身雖說這個名字並不生疏,但在我的記憶裏每次聽到“大同”後麵必定連著“煤礦”二字,它是中國的主要產煤的城市,這是此行之前我對這個城市僅有的一點可憐知識。通過這次旅行我才認識到,原來僅僅將它看做煤都實在是太小瞧了,它是一座富含文化底蘊、曆史悠久的古城。大同古稱雲中、平城,曆史上一直[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兩天的五台山之行結束了,經曆了第一天的烏雲密布和第二天的太陽和雪花的瞬間交替,我們離開的這天天氣真正放晴了。蔚藍色的天空像洗過了一樣,不掛一絲雲彩。頭天的雪花還鋪蓋在路邊的山頭上,在太陽下發出銀色的光。我們驅車向著大同進發,今天的行程包括應縣釋迦塔和恒山的懸空寺。兩處參觀下來不由不讚歎千年前古人的奇思妙想和巧奪天工,真正看到我們古[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五台山的齋飯 此次五台之行,除了參觀各個寺院,聽高僧講道外,還與僧人們共同進餐,也算是體驗了一下出家人的清苦生活。兩天的五台行程,除了抵達時趙先生領我們來到鎮上的一家素菜館外,其餘都是在廟裏用餐。這裏所說的廟裏用餐可不是你想象的寺院裏開一個素食館,做遊客和香客的生意,而是真正與僧人們一道用餐。趙先生安排我們在黃教喇嘛廟、尼姑佛學院[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第二天清晨,一掃昨日的陰霾,窗外一片陽光燦爛,我們輕輕歡呼一聲,開始了今天的行程。可是沒想到接下來的一天我們見識了五台山多變的氣候,經曆了一年四季,從陽光明媚到大雪紛飛,從春花燦爛到白雪覆蓋。變化速度之快,頻率之繁令人瞠目結舌,匪夷所思。 黛螺頂 對於許多人來說,到五台山朝拜求的不僅是平安還有智慧,可是要想求得智慧可不是一件容易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7我與佛教結了緣,先是去了號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的五台山,接著又來到四大石窟之一的雲岡石窟,最後登上了向往已久的布達拉宮。大昭寺、哲蚌寺、色拉寺、紮西倫布寺等各個寺院一一參觀下來,各地佛陀的寶相莊嚴印進了腦海。由於俗事繁雜,五台山的遊記開了一個頭就擱筆了。如今重新拾起筆來,時間已經悄悄進入了新的一年。但我決定還是按照當時的時間繼[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7)
[<<]
[16]
[17]
[18]
[19]
[20]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