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2009-11-17 18:41:46)


魚香肉絲是我以前最常做得一道菜,因為,第一,當然是好吃,第二,不容易犯錯。是一道天南地北都喜歡的家常川菜。後來,隨著廚藝的提高,漸漸對這道菜有點不懈一顧。總是,追求一些高難度,不常見的菜。覺得,把菜做得漂亮,做得像藝術品才能體現自己的廚藝。慢慢地我發覺自己離美食的真諦越來越遠了。
美食是用來吃的,而不是令人望而生畏,想把它擺起[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2009-11-16 23:00:16)


記得糟溜魚片,魚香肉絲,是我最早學也是那時最拿手的兩個菜。上小學時開始對烹飪發生興趣,那時老媽是我的老師。
一來飯店較貴,二來老媽手藝還不錯,所以,有席必是家宴。上海的住房難那是出了名的,一家四口,14平米,再加一個廚房,一個洗手間,更有甚者一家六口一間房。現在想想,還真佩服咱中華民族真是一個勤勞,忍耐的民族。
一有家宴,大人一[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9-11-16 18:47:28)
我的帖子後麵,有人跟貼說本幫菜就是上海菜,我很不同意這種說法,因為比較長所以在這兒另起一貼,大家都能看到。
第一,本幫菜這種說法,十九世紀末就有,那時候,還沒有象現在這樣,到處是非上海人在吃上海菜。所以本幫菜這個詞是上海人自己用的,而不是用來區分上海人和非上海人對上海菜的不同叫法。既然是給上海人自己用的那為什麽要叫“本幫菜”呢,就[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9-11-16 01:15:24)


美食太博大精深了,就像宇宙一樣,根本看不到邊,也學不到頭,變化之繁多,橫向之寬廣,縱向之深遠,也是別的藝術不能比擬的,其實,在法國、中國,烹調絕對是一種藝術,隻是法國公開承認,中國羞羞答答。美食不但是當地文化的一個縮影,也是你與人溝通的絕佳途徑。況且,每道美食背後,幾乎都有一段有趣的故事,這也是美食吸引我的地方。
靠山吃山,靠[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9-11-15 14:30:30)


“可以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使人俗”。蘇老在九百多年前就已經把竹和肉聯係在了一起,而我是在兒時嚐過母親做的醃篤鮮,才知道,原來筍和肉的搭配竟然會是如此的美味佳肴。
不修邊幅的廣東人,菜做得一流,老火湯更是名揚天下。精於打扮的上海人,菜不夠成席,卻也有一款靚湯,獨步江湖,那就是“醃篤鮮”。這是一款季節性非常強的菜,[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梅菜扣肉?抑或梅幹菜扣肉?還是黴幹菜扣肉?這道菜,從北到南,由東往西,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愛,做法也是百花齊放,各有千秋。不過,真正能說出它們區別的就不多了。
我在江浙長大,打小就和黴幹菜為伍。長大後,我這個愛吃嘴,一不留神混入了美食家的行列,對被譽為廣東惠州三寶之一的“梅菜扣肉”也是情有獨鍾。所以,這次我就來說說這道讓無數英[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2)
(2009-11-12 18:43:14)


我們祖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人傑地靈,這也造就了中華文化中的和諧,圓融,和不侵略性,於是我們修築城牆,把自己圍在富庶的中央之國中,抵抗蠻夷對我們資源的掠奪。於是我們圍一圓桌,用筷子互相夾菜,氣氛和諧而圓融,筷子其實隻是輔助嘴巴的一個工具,用的好,是很少會被汙染,這也是為什麽用嘴巴吮吸筷子是很不禮貌的。
我們不窺探別人的東西,[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09-11-12 14:22:35)


我的一些關於美食的拙文,居然被本地的華人報紙接受,並開了個美食專欄。到現在也已經陸陸續續寫了近二十篇,我戰戰兢兢貼在這兒,不知個位大俠喜不喜歡,如果可以握就慢慢放上來和大家討論,謝謝。
我一直認為,粵菜是傲視群雄,一覽眾山小的,其他菜係隻能望其項背,在八大菜係中粵菜鶴立雞群。它的選料,工藝,手法,都非常講究。不油不燥,常食不膩[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兩道都是粵菜。苦瓜改刀後焯滾水,再衝涼。牛肉用蒜蓉豆豉汁,油,料酒,生粉上漿,入油鍋滑油撈出,鍋裏留底油,下苦瓜煸炒,加鹽,一點料酒,糖,翻炒,放入牛肉,加入蒜蓉豆豉汁,翻炒出鍋。
一磅半的魚,蒸8分鍾,關火蒸兩分鍾,移開鍋再虛蒸兩分鍾,剛剛好。[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9-11-07 11:04:20)
閱讀 ()評論 (2)
[<<]
[11]
[12]
[13]
[14]
[1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