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本幫菜和上海菜

(2009-11-16 18:47:28) 下一個
我的帖子後麵,有人跟貼說本幫菜就是上海菜,我很不同意這種說法,因為比較長所以在這兒另起一貼,大家都能看到。

第一,本幫菜這種說法,十九世紀末就有,那時候,還沒有象現在這樣,到處是非上海人在吃上海菜。所以本幫菜這個詞是上海人自己用的,而不是用來區分上海人和非上海人對上海菜的不同叫法。既然是給上海人自己用的那為什麽要叫“本幫菜”呢,就是因為,上海曆來就是個移民城市,很早就有安徽,無錫,蘇州,以及浙江一帶的移民定居上海,帶來了很多江浙菜,他們和上海本地的傳統原始的菜相結合逐漸形成了,第一代的新派上海菜,所以,為了區分它們的不同,所以,上海人叫自己的傳統本地菜為“本幫菜”。而這第一代的新派上海菜,就是現在大家所認為並熟知的上海菜。

改革開放後,隨著其他各大菜係的湧入,又形成了第二代上海新派菜,那時的代表有“錦亭”,“小南國”,“鷺鷺”等,走的是高檔路線。

而正宗的本幫菜到現在已經衰落的不成樣子,所以,現在很多本幫菜館都引入非常多的其他菜色以尋求突破。

我一直認為在美食這個領域,如何處理好傳統和創新,一直是個難題。處理好了,你就是一條龍,反之,就會誤入歧途。

下麵我摘選一篇文章中幾段供大家參考:

上海菜發展曆史
  上海菜是中國的一個主要地方風味菜,上海菜與上海開埠同步起源和發展,同上海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緊密相關。上海菜的發展大體經曆三個階段。
  形成階段——本幫菜(約17世紀前) 據史書記載,南宋末年設立了“上海鎮”,酒館就興建起來。16世紀中葉,上海縣城已初具規模。到清朝初期,上海成為一個中等城市,十六鋪已是一個商業區,一條陽朔路上就有菜館六七家。這階段上海菜具有濃鬱的鄉土氣息,俗稱本幫菜,特點是濃油赤醬。
  融合階段——上海菜(約19世紀至20世紀中葉) 上海對外開埠後,民族工商業大發展,飲食業也隨之繁榮起來。在上海本地菜館發展的同時,外地人也紛紛來滬開店,最早的是安徽菜館,以後蘇州、無錫菜館也相繼出現。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成為工業化城市、通商口岸和商務中心。上海飲食業更加繁榮,融合和吸收16個地方風味和特色菜點的長處,形成了傳統的上海菜係。這階段上海菜最大的特點是以江南水鄉風味為主,特別擅長四季的江、河魚鮮和蔬菜烹製。在烹飪技術上,既保持濃油赤醬特色的紅燒技藝,又增加了滑炒、酒糟等技藝。
  拓展階段——都市上海菜(新中國成立後) 新中國成立和改革開放以來,上海作為一個國際大都市,國際交往日益增多,上海飲食行業認真貫徹了“繼承、發揚、開拓、創新”的工作方針,使行業蓬勃發展。上海菜在繼承傳統經典菜基礎上,吸收了日本、韓國、泰國、包括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菜肴及歐美西菜烹飪之所長,講究健康營養,注重清淡、纖維膳食,拓展出創新時尚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