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第八篇茶葉產區(八之出)。
山南地區(秦嶺以南的漢水流域,這裏陸羽把衡州,即今湖南衡陽也歸入)的茶以峽州產的為最好,襄州、荊州產的次之,衡州產的差些,金州、梁州的又差一些。淮南地區(今皖北、鄂東)的茶,以光州產的為最好,義陽郡、舒州產的次之,壽州產的較差,蘄州、黃州產的又差一些。浙西地區(今浙西、蘇南、皖南)產的茶,以湖州產的為最[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第七篇茶事的曆史記載(七之事)。陸羽在《茶經》中記錄了四十七則與茶有關的事
,前麵已經引用了一些,下麵隻補充前麵未引用過的內容。
晉《中興書》(佚書,有清人輯存一卷)說:“陸納做吳興太守時,衛將軍謝安常想拜訪陸納。納的侄子俶怪他沒什麽準備,但又不敢問他,便私自準備了十多人的肴饌。謝安來後,陸納僅僅擺出茶和果品招待,陸俶於是擺上豐[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第五篇煮茶的方法(五之煮)。
烤餅茶,注意不要在通風的餘火上烤,因為飄忽不定的火苗會使茶受熱不均勻。烤餅茶時要靠近火,不停地翻動,等到烤出突起的像癩蝦蟆背上的小疙瘩,然後離火五寸。等到卷曲的茶餅又伸展開,按先前的辦法再烤。如果製茶時是用火烘幹的,以烤到冒熱氣為度;如果是用太陽曬幹的,以烤到柔軟為好。在製作餅茶時,對於很柔嫩的茶葉,[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09-07-19 18:11:05)
第四篇煮茶的用具(四之器)。
風爐,用銅或鐵鑄成,像古鼎的樣子,壁厚三分,爐而不是品茶。口上的邊緣闊九分,多出的六分向內,其下虛空,抹以泥土。爐的下方有三隻腳,鑄上籕文,共二十一個字。一隻腳上寫“坎上巽下離於中”,一隻腳上寫“體均五行去百疾”,一隻腳上寫“聖唐滅胡明年鑄”(盛唐滅胡,指唐平息安史之亂,時在唐廣德元年(763),此鼎則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第二篇茶葉采製工具(二之具)。
籯,又叫籃,又叫籠,又叫筥。用竹編織,容積五升,或一鬥、二鬥、三鬥,是茶農背著采茶用的。
灶,不要用有煙囪的(以便使火力集中於鍋底)。
釜(鍋),用口有唇邊的。
甑,木製或陶製。腰部用泥封好,甑內放竹籃作甑箅(蒸屜),用竹片係牢。開始蒸的時候,葉子放到箅裏;等到熟了,從箅裏倒出。鍋裏的水煮幹了,[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唐代中葉,陸羽撰成中國的、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從根本上改變了自西周初期以來茶的記載隻是隻言片語、簡單零碎的狀況。《茶經》的出現是茶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它開啟了此後茶文化異彩煥發的局麵。陸羽的《茶經》堪稱一部茶學的百科全書,也是第一部茶文化學著作,它係統全麵地總結了中唐以前整個茶文化發展的曆史經驗,促使茶由藥用、飲[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皎然,俗姓謝,字清晝,浙江湖州人,是南朝大詩人謝靈運的十世孫,活動於唐上元至貞元年間(760-804),後來住持妙喜寺。皎然著有《杼山集》十卷,不僅是著名詩僧,並撰有《詩論》、《詩式》,是唐代重要詩歌理論家。曾與顏真卿、陸羽等唱和往還,最後圓寂於妙喜寺。
他在當時詩名很大,又是一位茶人,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有:“越人遺我剡溪茗,采得金芽[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9-07-15 18:54:33)
中唐的陸羽(733~804)對茶文化作了係統的總結,寫出專著《茶經》(成書於758年左右),並因此被尊為茶聖。陸羽的身世十分坎坷,三歲的時候可能是因為長得太醜,又是口吃的緣故,被遺棄在複州竟陵(今湖北天門縣)的西湖邊,恰逢當地著名寺院龍蓋寺的方丈智積禪師路過那裏,就帶回寺中收養。棄兒漸漸長大,智積禪師教他識字,讓他念佛經。棄兒很聰明,沒多久就識了不少[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雖然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又是最早利用茶葉作為飲料的國家,但是漢語中“茶”字卻出現得比較晚。因為在人類發現和利用之前,茶樹早已存在,很多很多年以後才為人們發現和利用。人類的用茶經驗,也是經過代代相傳,從局部地區慢慢擴大開來,又過了很多很多年以後才逐漸見諸於文字記載。中國國土遼闊,民族眾多,導致了各地區的先民對茶的認識和對茶稱呼的不一[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開元天寶年間,無疑是其社會經濟最為殷實的一個時期。茶葉是社會消費品,茶葉的消費,是由社會經濟所決定的。盛唐時期開始茶事的迅速普及有其社會經濟發達的基礎。另外,國家的統一,交通的發達,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的密切,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因此就有上文“至開元、天寶之間,稍稍有茶”的說法。
例如唐玄宗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李白有一位遠在三[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
[11]
[12]
[13]
[14]
[1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