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22)陸羽記錄的與茶有關的事
(2009-07-21 18:44:09)
下一個
第七篇茶事的曆史記載(七之事)。陸羽在《茶經》中記錄了四十七則與茶有關的事
,前麵已經引用了一些,下麵隻補充前麵未引用過的內容。
晉《中興書》(佚書,有清人輯存一卷)說:“陸納做吳興太守時,衛將軍謝安常想拜訪陸納。納的侄子俶怪他沒什麽準備,但又不敢問他,便私自準備了十多人的肴饌。謝安來後,陸納僅僅擺出茶和果品招待,陸俶於是擺上豐盛的肴饌,各種鮮味的菜全都有。等到謝安走後,陸納打了陸俶四十板子,說:‘你既不能使你叔父增加光彩,為什麽破壞我廉潔的名聲呢?’”
《晉書》說:“桓溫做揚州太守,性好節儉,每次宴會,隻設七個盤子的茶食、果饌罷了。”
《搜神記》說:“夏侯愷因病去世,族人的兒子苟奴,看見了鬼魂。看見愷來取馬匹,把他的妻子也弄成了病。苟奴看見他戴著平上幘,穿的單衣,進屋來坐到活著時常坐的靠西壁的床位上,向人要茶喝。”傅鹹《司隸教》說:“聽說劍南蜀郡有一老婆婆,煮茶賣,城管把她的器皿打破了,禁止她在市上賣茶餅和茶羹,使老婆婆陷入了困境,這究竟是為什麽?”
《神異記》(西晉王浮著,原書已佚)說:“餘姚人虞洪進山采茶,遇見一道士,牽著三條青牛。他引虞洪到瀑布山,說:‘我是丹邱子,聽說你善於煮茶喝,常想叨你的光。山中有大茶樹,可以供你采摘。希望你日後把那喝不完的茶,送些我喝。’虞洪於是設奠祭祀,後來常叫家人進山,果然尋到大茶樹。”傅巽《七誨》提到物產時說:“蒲地的桃子,宛地的蘋果,齊地的柿子,燕地的板栗,恒陽的黃梨,巫山的紅橘,南中的茶子,西極的石蜜。”
壺居士(道家臆造的真人之一,又稱壺公)《食忌》說:“長期飲茶,身輕體健,好似飄飄欲仙;茶與韭菜同時吃,使人增加體重。”
《續搜神記》(舊題陶潛著,實為後人偽托)說:“晉武帝時,宣城人秦精,常進武昌山采茶。一次遇見一個毛人,一丈多高,引秦精到山下,把一叢叢茶樹指給他看了才離開,過了一會兒又回來,從懷中掏出橘子送給秦精。秦精害怕,忙背了茶葉回家。”
《晉四王起事》(南朝盧綝著,原書已佚)說:“惠帝逃難到外麵,回到洛陽時,黃門用陶缽盛了茶獻給他喝。”
《異苑》(東晉末劉敬叔所撰。今存十卷)說:“剡縣陳務的妻子,青年時帶著兩個兒子守寡,喜歡飲茶。因為住處有一古墓,所以每次飲茶總先奉祭一碗。兩個兒子感到是個禍害,說:‘一個古墓,它知道什麽?白花力氣!想把它挖去。母親苦苦勸說,堅決不準。當夜,夢見一人說:‘我住在這墓裏三百多年了,你的兩個兒子總要毀平它,幸虧你保護,又拿好茶祭奠我,我雖然是地下枯骨,但怎麽能忘恩不報呢?’天亮了,在院子裏見到了十萬串錢,像是埋了很久的,隻有穿錢的繩子是新的。母親把這件事告訴兒子們,兩個兒子都很慚愧。從此祭禱更加經常和重視。”
《廣陵耆老傳》說:“晉元帝時,有一老太婆,每天一早,獨自提一器皿的茶,到市上去賣。市上的人爭著買來喝。從早到晚,那器皿中的茶不減少。她把賺得的錢施舍給路旁的孤兒、窮人和乞丐。有人把她看作怪人,向官府報告,州的官吏把她捆起來,關進監獄。到了夜晚,老太婆手提賣茶的器皿,從監獄窗口飛出去了。”
《藝術傳》(即唐房玄齡所著《晉書 藝術列傳》)說:“敦煌人單道開,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熱,經常服食小石子,所服的藥有鬆、桂、蜜的香氣,此外隻飲茶葉、紫蘇罷了。”
《釋道該說續名僧傳》雲:“南朝宋時的和尚法瑤,本姓楊,河東人,永嘉年間過江,在武康小山寺遇見了沈台真清真君,年紀很老了,飲茶當飯。永明中,皇上下令吳興官吏隆重地把他送進京城,那時(法瑤)年紀七十九。”
宋《江氏家傳》(南朝宋江饒著,已佚)說:“江統,字應元。升任湣懷太子洗馬。曾經上疏諫道:‘現在西園賣醋、麵、藍子、菜、茶之類,有損國家體麵。’”
鮑照(南朝著名詩人)的妹妹令暉寫了篇《香茗賦》(原文已失)。
南齊世祖武皇帝蕭道成的遺詔稱:“我的靈座上切莫用殺牲作祭品,隻須擺點餅果、茶飲、幹飯、酒肉罷了。”
梁劉孝綽呈《謝晉安王餉米等啟》中說:“李孟孫君帶來了您的告諭,賞賜我米、酒、瓜、筍、菹(酸菜)、脯(肉幹)、酢(醃魚)、茗等八種食品。酒氣馨香,味道淳厚,可比新城、雲鬆的佳釀。水邊初生的竹筍,勝過菖荇之類的珍羞;田頭肥碩的瓜菜,超越好上加好的美味。白茅束捆的野鹿雖好,哪及您惠賜的肉脯?陶侃甕裝的河鯉雖好,哪及您饋贈的鮓魚?大米如玉粒晶瑩,茗荈又似大米精良,酸菜一看就令人開胃。(食品如此豐盛)即使我遠行千裏,也用不著再籌措幹糧。我記著您給我的恩惠,您的大德我永記不忘。”
陶弘景《雜錄》說:“苦茶能使人輕身換骨,從前丹邱子、黃山君飲用它。”
《後魏錄》:“王肅在南朝做官時,喜歡喝茶,吃蓴羹。等到投降到北方,又喜歡吃羊肉,喝羊奶。有人問他:‘茶和奶比,怎麽樣?’肅說:‘茶給奶做奴仆的資格都夠不上。’”(這個王肅為討好新主子,貶低說茶還不配給酪漿作奴仆,非常無恥。這話傳出後,北魏朝貴遂稱茶為“酪奴”,並且在宴會時,“雖設茗飲,皆恥不複食”。見楊衒之《洛陽伽藍記》)
《桐君錄》:“湖北黃岡、武昌、安徽廬江,江蘇武進等地人喜歡飲茶,都是主人家準備的。茶有餑,喝了對人有好處。凡可作飲料的植物,大都是用它的葉,而天門冬、菝葜卻是用其根,也對人有好處。又湖北巴東有真茶,煮的喝了使人興奮沒有瞌睡。當地人習慣把檀葉和大皂李葉煮當茶,兩者的性質都冷。另外,南方有瓜蘆樹,它的葉大一點,也像茶,很苦很澀,製取為末,像喝茶一樣地喝,也可以整夜不眠,煮鹽的人全靠喝這。交州和廣州很重視飲茶,客人來了,先用它來招待,還加一些香菜。”
《坤元錄》(古地學書名,已佚):“辰州漵浦縣西北三百五十裏,有無射山,據稱:土人風俗,遇到吉慶的時候,親族聚會,在山上歌舞。山上多茶樹。”
《括地圖》(成書於漢代,已佚): “在臨遂縣以東一百四十裏,有茶溪。”山謙之《吳興記》:“吳興縣西二十裏有溫山,出產進貢皇上的茶。”
《夷陵圖經》:“黃牛、荊門、女觀、望州等山,出產茶葉。”
《永嘉圖經》:“永嘉縣以東三百裏,有白茶山。”
《淮陽圖經》:“山陽縣以南二十裏,有茶坡。”
《茶陵圖經》說:“茶陵,就是陵穀中生長著茶的意思。”
《本草8226;木部》:“茗,又叫苦荼。味甘苦,性微寒,沒有毒。主治瘺瘡,利尿,除痰,解渴,散熱,使人少睡。秋天采摘有苦味,能下氣,助消化。原注說:要春天采它。”《本草8226;菜部》:“苦菜,又叫荼,又叫選,又叫遊冬,生長在四川西部的河穀、山陵和路旁,即使在結冰的寒冬也凍不死。三月三日采下,弄幹。”陶弘景注:“懷疑這就是現在稱的茶,又叫荼,喝了使人不能入睡。”蘇恭(即唐代《新修本草》作者蘇敬,宋人避諱改為蘇恭)《本草注》按:“《詩經》中的“荼”指的都是苦菜。陶弘景稱的苦荼,是木本植物茶,不是菜類。茗,春季采,叫苦搽。”
《枕中方》:“治療多年的瘺疾,把茶和蜈蚣一同放在火上烤熟,等發生香氣,分成相等的兩份,搗碎篩末,一份加甘草煮水洗;一份外敷。”
《孺子方》:“治療小孩不明原因的驚厥,用苦茶和蔥的發根煎水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