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茶文化(19)唐代茶的采製工具和製造

(2009-07-18 18:45:34) 下一個
第二篇茶葉采製工具(二之具)。

籯,又叫籃,又叫籠,又叫筥。用竹編織,容積五升,或一鬥、二鬥、三鬥,是茶農背著采茶用的。

灶,不要用有煙囪的(以便使火力集中於鍋底)。

釜(鍋),用口有唇邊的。

甑,木製或陶製。腰部用泥封好,甑內放竹籃作甑箅(蒸屜),用竹片係牢。開始蒸的時候,葉子放到箅裏;等到熟了,從箅裏倒出。鍋裏的水煮幹了,從甑中加水進去。也有用三杈的曬穀用的木叉翻拌蒸後的嫩芽葉,及時攤開以防止茶汁流走。

杵臼,又叫碓(用來搗碎蒸熟的芽葉),以經常使用的為好。

規,又叫模,也叫棬(就是模型,用來把茶壓緊,使之成一定的形狀餅茶),用鐵製成,有的圓形,有的方形,有的像(梅)花的形狀。

承,又叫台,又叫砧,用石製成。如用槐樹、桑樹的樹段做,就要把下半截埋進土中,使它不能搖動。

簷,又叫衣,可用油絹或穿壞了的雨衣、單衣做成。把“簷”放在“承”上,“簷”上再放模型,用來製造壓緊的餅茶。壓成一塊後,拿起來,另外換一個模型再做。

芘莉,又叫籯子或篣筤。用兩根各長三尺的小竹竿,製成身長二尺五寸,手柄長五寸,寬二尺的工具,當中用篾織成方眼,好像種菜人用的土篩,用來放置茶。

棨,又叫錐刀,用堅實的木料做柄,用來給餅茶穿洞眼。

撲,又叫鞭,竹子編成,用來把茶餅穿成串,以便搬運。

焙,地上挖坑深二尺,寬二尺五寸,長一丈,上砌矮牆,高二尺,用泥抹平整。

貫,竹子削製成,長二尺五寸,用來穿茶烘培。

棚,又叫棧,是用木做成的架子,放在培上,分上下兩層,相距一尺,用來烘焙茶。茶半幹時,由架底升到下層;全幹,升到上層。

穿,江東淮南一帶劈竹篾做成;巴山峽川用構樹皮做成,用來貫串製好的茶餅。江東把一斤稱“上穿”,半斤稱“中穿”,四兩、五兩(十六兩製)稱“下穿”。峽中則稱一百二十斤為“上穿”,八十斤為“中穿”,五十斤為“小穿”。“穿”字,先前作釵釧的“釧”字,或寫作貫串,現在和以前的寫法不同了。就像“磨、扇、彈、鑽、縫”這五個字,用作動詞或名詞,字形是相同的,讀平聲作動詞,讀去聲作名詞。“穿”字讀去聲是一個量詞。

育是用木製成框架,竹篾編織外圍,再用紙裱糊。中有間隔,上有蓋,下有托盤,旁開一扇門。中間放一器皿,盛有火灰,使有火無焰。江南梅雨季節,加火除濕。

第三篇茶的采製(三之造)。

采茶都在二、三、四月間。肥壯如筍的芽葉,生長在有風化石碎塊的土壤上,長達四至五寸,好像剛剛破土而出的薇、蕨的嫩莖,清晨帶著露水采摘它。次一等的芽葉(短而瘦小),發生在草木夾雜的茶樹枝上。從一老枝上發生三枝、四枝、五枝的,選擇其中長得挺拔的采摘。

當天有雨不采,晴天有雲也不采,晴天才能采,采摘的芽葉,把它們上甑蒸熟,用忤臼搗爛,放到模型裏用手拍壓成一定的形狀,接著焙幹,最後穿成串,包裝好,茶就可以保持幹燥了。

茶的形狀千姿百態,粗略地說,有的像西域少數民族的靴子,皮革皺縮著;有的像犎牛(亦名封牛﹑峰牛。《爾雅.釋畜》“犦牛”晉郭璞注:“即犎牛也。領上肉犦胅起﹐高二尺許﹐狀如槖駝﹐肉鞍一邊﹐健行者日三百餘裏。今交州合浦徐聞縣出此牛。”)的胸部,有細微的褶痕;有的像浮雲出山,團團盤曲;有的像輕風拂水,微波漣漪;有的像陶匠篩出細土,再用水沉澱出的泥膏那麽光滑潤澤;有的又像新整的土地,被暴雨急流衝刷而高低不平。這些都是精美上等的茶。有的葉像筍殼,枝梗堅硬,很難蒸搗,所以製成的茶葉形狀像籮篩;有的像經霜的荷葉,莖葉凋敗,變了樣子,所以製成的茶外貌枯幹。這些都是壞茶、老茶。

從采摘到封裝,經過七道工序;從類似靴子的皺縮狀到類似經霜荷葉的衰萎狀,共八個等級。(陸羽根據品質的好壞,把蒸青團茶分為八個等級:胡靴、牛臆、浮雲、拂水、膏土、地潦、竹籜和霜荷。前六等級都是茶之精腴,胡靴和牛臆更是極品,後兩等:竹籜和霜荷,顧名思義有很多茶梗和老葉,質量差。)

(對於成茶)有的人把光亮、黑色、平整作為好茶的標誌,這是下等的鑒別方法。把皺縮、黃色、凸凹不平作為好茶的特征,這是次等的鑒別方法。若既能指出茶的佳處,又能道出不好處,才是最會鑒別茶的。為什麽呢?因為壓出了茶汁的就光亮,含著茶汁的就皺縮;過了夜製成的色黑,當天製成的色黃;蒸後壓得緊的就平整,任其自然的就凸凹不平。這是茶和草木葉子共同的特點。茶製得好壞,有一套口頭傳授的鑒別方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