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茶文化(14)國家強大茶業興旺

(2009-07-13 19:48:50) 下一個

開元天寶年間,無疑是其社會經濟最為殷實的一個時期。茶葉是社會消費品,茶葉的消費,是由社會經濟所決定的。盛唐時期開始茶事的迅速普及有其社會經濟發達的基礎。另外,國家的統一,交通的發達,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的密切,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因此就有上文“至開元、天寶之間,稍稍有茶”的說法。

例如唐玄宗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李白有一位遠在三峽地區玉泉寺為僧的族侄李英(法名中孚),將玉泉寺出產的“仙人掌”茶帶到金陵(南京)棲霞寺給他品嚐,李白飲後詩興勃發,揮毫寫下了《答族侄僧中孚玉泉仙人掌茶》,其詩如下:“常聞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白如鴉,倒懸清溪月。茗生此石中,玉泉流不歇。根柯灑芳津,采服潤肌骨。叢老卷綠葉,枝枝相接連。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舉世未見之,其名定誰傳。宗英乃禪伯,投贈有佳篇。清鏡燭無鹽,顧慚西子妍。朝坐有餘興,長吟播諸天。”

前麵還有一篇長序:“餘聞荊州玉泉寺近清溪諸山,山洞往往有乳窟。窟中多玉泉交流,其中有白蝙蝠,大如鴉(一作鴨)。按仙經蝙蝠一名仙鼠。千歲之後,體白如雪,棲則倒懸。蓋飲乳水而長生也。其水邊處處有茗草羅生,枝葉如碧玉。惟玉泉真公常采而飲之。年八十餘歲,顏色如桃李。而此茗清香滑熟,異於他者。所以能童振枯,扶人壽也。餘遊金陵,見宗侄位置中孚,示餘茶數十片。拳然重迭,其狀如手,號為仙人掌茶。蓋新出乎玉泉之山,曠古末覿,因持之見遺,兼贈詩,要餘答之,遂有此作。後之高僧大隱,知仙人掌茶發乎中孚禪子及青蓮居士李白也。”簡直是為仙人掌茶做廣告。

唐代茶業的發展,還表現在與唐代佛教、道教興盛的關聯上。我國佛、道二教,自漢朝起,經南北朝的發展,到唐朝,也達到了極其興盛的階段。唐朝僧道不僅成為茶的主要消費者,也成為茶道、茶藝的重要倡導者。茶葉不僅為眾多僧道的所好,也廣泛吸收在寺院生活之中。杜荀鶴《題德玄上人院》詩:“刳得心來忙處閑,閑中方寸闊於天。浮生自是無空性,長壽何曾有百年。罷定馨敲鬆罅月,解眠茶煮石根泉。我雖未似師披衲,此理同師悟了然。”說明飲茶已經成為和尚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劉禹錫有一首《西山蘭若試茶歌》,寫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廟宇中的和尚,在廟後茶樹上現摘茶葉,製茶待客的經過,這恐怕也是和尚日常生活的寫照。至於佛教坐禪,茶的功用就更大。

成書時間和陸羽的《茶經》差不多的封演的《封氏聞見記》,在卷六開頭專門列了一節“飲茶”說明禪宗何時和如何促使茶事向北方傳播:“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開元中,泰山靈岩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恃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逐成風俗。起自鄒(今山東鄒縣)、齊(山東臨淄)、滄(河北滄州)、棣(山東惠民),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色類甚多。”開元時,泰山靈岩寺大興禪教,到處煮茶,相效成俗,不但促進了北方飲茶的普及,也直接推動了我國整個茶業的發展,茶葉貿易的發達,並使得產茶的區域一直向北擴大到海州(今江蘇連雲港地區)。

唐代開始,長江中下遊茶區,不僅茶產量大幅度提高,就是製茶技術,也達到了當時的最高水平。這種高水準的結果,就是湖州紫筍和常州陽羨茶成為了貢茶。茶葉生產和技術的中心,正式轉移到了長江中遊和下遊。江南茶葉生產,集一時之盛。當時史料記載,安徽祁門周圍,千裏之內,各地種茶,山無遺土,業於茶者七八。現在贛東北、浙西和皖南一帶,在唐代時,其茶業確實有一個特大的發展。茶已經是大宗貿易物品,白居易名作《琵琶行》中就有“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這樣的句子。從詩句中可以知道江西浮梁(今屬江西景德鎮市)當時就是茶葉的重要產地和集散地,直到今日茶葉經濟還是浮梁縣的經濟重點。同時由於貢茶設置在江南,大大促進了江南製茶技術的提高,也帶動了全國各茶區的生產和發展。茶在社會中各階層被廣泛普及品飲,大致還是在唐代陸羽的《茶經》傳世以後,所以宋代梅堯臣有詩雲“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葉泥泥 回複 悄悄話 謝謝作者辛苦, 補課完畢. 中間有幾節字特別小, 有點影響閱讀.

這個係列可以往天涯貼, 沒準能出書.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