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閑人華華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願為閑人
博文
(2010-03-30 21:25:03)
街上流行一種七分褲,褲長到膝蓋以下部位,褲口鑲有蕾絲,針織彈力的麵料做成,上麵配寬鬆飄逸的長衫,視覺上身體的下部就顯得修長些了。天氣漸漸涼爽,這種穿戴正合其時。大前天,我女兒也這樣穿著上班去了。七分褲底下不宜再穿襪子,想穿涼鞋吧,所有涼鞋都被我這個性急之人洗好揩好收納入鞋櫃,我就說,赤腳穿皮鞋也無妨吧,為這話,無端地弄出事來。女兒[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0-03-30 19:02:44)

貓膩這個詞,現在用得很多。它是方言,指隱秘的曖昧的事或花招。這個詞使用頻率高,說明社會上的腐敗現象多、法製不健全或不達力、社會事件對公眾的透明度太低,以致太多的禍事、壞事、攤不到台麵上的事都被刻意包藏著隱瞞著,起了貓膩。
想起了幾樁過往的小事。
有一年×公司在二家知名報刊上刊登半幅的招聘啟事,把企業的經營狀況發展規劃招聘要求和[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0-03-30 18:06:00)
人的姓名,是人在群體生活中的一種稱謂,是一種識別的符號。中國人喜歡講“行不改名、坐不改姓”,來表示自己光明磊落的堅定信念。北宋時收錄在百家姓的姓,438個;明朝編纂的,1968個;而現在的統計數字,11969個。和中國很難抑製的人口增長一樣,姓也呈幾何增長狀。
中國人的名(部分少數民族除外),一般都取單個或雙個,很少見到三個或三個以上的,這也是人[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9-09-19 13:20:13)
“隍”字,《辭海》中注釋為“沒有水的護城壕”,而“城隍”,釋為“護城河”。但後來,城隍已變成了坐鎮一方的神。也是根據《辭海》,最早見於記載的為蕪湖城隍廟,建於三國時期的吳赤烏二年(公元239年),唐代以來郡縣皆祭城隍,至明朝,朱元璋甚至發紅頭文件正式規定各府州縣的城隍神,並加以祭祀。為什麽這麽隆重其事?因為城隍、土地、灶君都是與老百姓[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9-09-19 09:32:53)
周立波的海派清口“笑侃三十年”最近紅了,票價賣到380元,還場場爆滿。我們“一錢不搞落”,從網上下載來看了,笑500次那是誇張了,但哈哈大笑50次至少是有的。三十年彈指一揮間,變化確實相當大,翻翻老賬,也確實有太多的內容可以用來調侃。其中有一段說到當時住房緊張,談戀愛沒地方。是的,當時談戀愛隻好蕩馬路,戲稱數電線木頭;是的,當時的外灘別有一景[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9-09-19 04:18:49)
泰晤士河在倫敦就好比塞納河在巴黎、黃浦江在上海一樣,是一條滋潤和養育城市居民的重要水係,是一條凝積著文化藝術和建築的清晰脈絡,是貫穿繁華都市的一條美麗閃亮的珠鏈。大不列顛的泰晤士河被搬到了上海鬆江區,那裏建成了一個以泰晤士河命名的泰晤士小鎮。說小,顯然太過自謙,小鎮一點不小,好幾道街縱橫交錯,十字路口信號燈紅黃綠交換。泰晤士河蜿蜒[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9-09-15 10:37:45)
我有個同事,不能生育,沒有了孩子的負擔。老公退休前又賺得動,他們現在住進了別墅,買了汽車,還投資了商鋪,日子過得可舒心了。他們倆都喜歡旅遊,還在某旅行社掛了號,旅行社隻要有特價團的項目,就聯係他們。有時一個團最後幾個名額賣不出去了,座位空著也是浪費,旅行社就大幅讓利,這種優惠最合算,但電話來得晚,隔一、二天就要動身的。他們不要緊,[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09-09-15 06:26:44)
女兒房內的玻璃櫥裏有一個椰子殼做的女娃娃。圓圓的栗棕色的身體是椰子那硬硬的內殼。大大的淺棕色的腦袋是椰子中間那層像軟木那樣的中殼,這中殼外圈粗糙些,內圈細密些,用刀簡潔地雕刻一下,臉部凹進去,光潔潔的;發部凸出來,毛聳聳的。頭部兩邊還粘上了兩根小辮子,那是用椰殼最外層像棕絲般的金黃色的椰殼絲編成的。這椰殼娃娃是我十年前從海南買來送[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9-09-14 21:31:15)
成都一輛公交車起火,死傷無數。之後,有人在網上發帖:門一關一開,一站過去了,門一關不開,一輩子過去了。把人生比作一站站的公交線路,倒也確切。人降臨世上,從呱呱落地到6足歲學齡前,那天真無邪的童年,可算作是人生的第一站。在城鎮,少年期的小學階段無疑是人生的第二站,那麽中學是人生的第三站,以後人生路線有了些分歧,大學深造算一站,沒進大學[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9-09-14 17:19:33)
幼時拿一根竹竿放在胯下,跑跑跳跳地,嘴裏哼著童謠:啷啷啷,啷啷啷,騎馬到鬆江,鬆江好地方……鬆江對幼時的我來說,一定是個很遙遠的地方。.第一次到鬆江,是文革時步行串聯那會兒。那年我18歲,一大早出發,直走到太陽落山時才抵達鬆江,精疲力盡地倒在了紅衛兵接待站的地鋪上,第二天繼續行程,鬆江是啥樣都沒看清。對步行到鬆江的我來說,鬆江仍相當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6]
[7]
[8]
[9]
[10]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