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隍”字,《辭海》中注釋為“沒有水的護城壕”,而“城隍”,釋為“護城河”。但後來,城隍已變成了坐鎮一方的神。也是根據《辭海》,最早見於記載的為蕪湖城隍廟,建於三國時期的吳赤烏二年(公元239年),唐代以來郡縣皆祭城隍,至明朝,朱元璋甚至發紅頭文件正式規定各府州縣的城隍神,並加以祭祀。為什麽這麽隆重其事?因為城隍、土地、灶君都是與老百姓生活最密切的神,統治者正可以用這些神和神話統一老百姓的思想,這就是鄭板橋在《城隍廟碑記》一文中所言“方知古帝王神道設教不虛也”。
神本無權,唯人授之。城隍廟裏供奉的城隍老爺名字各不相同,職權倒是一樣的,除了除惡治貪外,還掌管著人們的生死禍福。人死之後,須先到城隍老爺那裏去掛個號的。以上這些,都是我手頭正在看的一本《汪曾祺集》中的一篇散文所寫。他寫到他小時候,過繼給他二伯母,後來二伯母病重了,有天夜裏他二伯母的娘就在半夜裏把他領到城隍廟。去幹什麽?去“借壽”。拜求城隍老爺把孩子的壽數借給病人,讓病人多活幾年。鄉風民俗,都有成規。神的意向一旦為老百姓掌握,就成了一種自覺的、宗教性的、固執的力量。
汪曾祺寫到,他的家鄉江蘇高郵縣裏的城隍廟曆史悠久,正殿上有幾塊匾,除了“威靈顯赫”之類的外,還有一塊白話文的特大的匾,寫的是“你也來了”。讀到這裏,我恍然明白,原來城隍廟裏還真有掛這種匾的。今年年初我和女兒到西安,第二天晚上由女兒的同事接著,他帶我們去了西安的都城隍廟。我們抬頭見著“你來了嗎”這麽一塊匾高懸殿前,把它看作“熱烈歡迎”的意思了,覺得太有趣了,當時都笑彎了腰。我們笑,說明我們的無知。現在明白了,城隍老爺掌管著生死,人總有向城隍老爺報到的時候(就像我們平時嘴裏常說的向閻羅王報到或像馬克思報到一樣)。那匾分明是在提醒大家生命的無常,讓我們活著時,好好珍惜。
比之城隍小的,是土地爺。土地即社神,所管麵積不大。有的鄉下,隨便哪個田頭都可立一個土地廟的,當然廟小香火也冷。比土地大一級的是都土地,再上一級是城隍,城隍的上頭還有都城隍,西安的就是。都城隍相當於省級城隍,但不是每省都有。杭州吳山上的那個也是都城隍廟,我也去過,沒見著那種匾。都城隍的上級呢,沒有了,那麽是一直通到玉皇大帝那兒去了。 2009.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