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閑人華華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願為閑人
博文
(2010-04-05 05:37:02)
每次做衣服,裁剪後我總習慣把稍大塊的餘料留下來。薄棉的、厚棉的、化纖的、毛料的、絲綢的、做裏子的,分門別類,一紮紮地卷起來。時間長了,好大一包。這些邊角碎料,五顏六色,質材不同,厚薄不等,留下有什麽用呢?放在三、四十年前,大有用處,可以糊成硬襯、鋪成鞋底、紮成拖把、當成補丁、踏成揩布……那時國內政治運動不斷,經濟落後,人民的生活水[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10-04-05 04:35:40)
再過二天,就是12月5日,軌道交通七號線將通車試運營啦。我們住在七號線沿線的錦繡路站附近,七號線的提前開通自然使我們感到非常高興。七號線全長34.38公裏,乘到常熟路站可換一號線,到靜安寺或龍陽路站可換二號線,到鎮平路站可換三號、四號線,可換四號線的還有東安路站,到高科西路站可換六號線,到耀華路站可換八號線。七號線還與在建的九號、十一號、十三[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0-04-04 19:31:15)
我女兒工作沒多久,就談了男朋友。一年多後,女兒把男朋友領進了門,那麽說明她心中是已經有點認可了這個年輕人了。現在很多父母都是隨孩子喜歡,說是相女婿(媳婦),為孩子把關,實質上隻要對方沒本質上的缺點,一般都是笑著接納的。戀愛自由嘛,隻要孩子感到投緣,感到開心就好。接納歸接納,心中免不了還會對未來的女婿(媳婦)仔細觀察,為之評分。如我[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0-04-04 11:21:35)
上個月,我女兒和她男朋友買下了他們的婚房。是套二手房,因為貸款要等審批,所以剛申請過戶手續,房產證還沒拿到手呢。產證不出來,銀行就不能放貸,房款未結清,原房東也還未搬走。就在這種情況下,竟有大寧國際廣場的商函寄到我們還未拿到產證和鑰匙的那邊的地址,信是寄給我準女婿的,姓名清楚無誤。知道我們交易的隻有××房產中介、××銀行和閘北區房產交[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0-04-04 05:52:20)
人總是會憶舊的,四十年前的10月24日,我的戶口被遷出了上海,照現在的說法,就是“被下鄉”了。想起了那個日子,由此寫了一篇《知青下鄉》,聯想到同窗兩年但畢業後大部分已失去聯係的同班同學,又寫了一篇《我的初中同學》,好像還有餘興,那就在記一篇吧,寫寫現在我和她仍保持著聯係的我們班的班長。班長是女生,圓臉大眼,鼻梁很挺,如果膚色再白一點,去[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10-04-03 23:15:02)
我的初中同學,有屬虎的、屬兔的、屬龍的,這是因為我們入學那年(1958年)正趕上大躍進,事事都往高拔、往前趕,沒到入學年齡的也讓報名上學。我就是其中之一,早一年讀書了。我們本來就處在生育高峰時,低年齡的還往前擠,所以我們這一屆學生,人數最為龐大。我們班上,共54位同學,把個教室撐得滿滿的,座位與座位之間的間距非常小。我們這個年級,共十個班[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0-04-03 18:48:02)
我是六七屆初中生,六六、六七、六八統稱老三屆。動亂開始,學生停了課造反,先作為炮彈,後成為炮灰,最後造反造到自己頭上,老三屆中占大多數人被發配到農村、邊疆。1966年文革開始,六六、六七兩屆拖到1968年開始分配,運氣好的進工廠作了學徒,他們是家中的老大或獨子(女)或家中同胞已有務農的。當初誰成為了工人階級中的一員,著實讓沒輪到的人好生羨慕。[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10-04-03 13:06:17)
女兒每天下班回家,再晚也總會把白天發生的事說點給我聽聽,這已成了習慣。在她還是小學生的時候,我就引導她詳細複述日間發生的事,老師怎麽說、同學怎麽講、課間的插曲、課後的活動、飯菜的味道……事無巨細。有時是我問她答,有時是她憋了許久要急著告訴我,那時還不懂什麽叫做“溝通”,隻覺得這樣做不僅能親近孩子,而且能摸透孩子的心思,及時給予指導[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上海將建迪斯尼樂園的事風傳了好幾年,現在被官方正式宣布。可見傳說的事絕不是空穴來風,都是有起因和來頭的。規劃的迪斯尼遊樂園園址周邊的土地可是跟著這消息瘋漲了。今天報載,那邊的房產中介門可羅雀,工作人員無聊地打發著上班的時間,有閑置房產的所有房主都捂盤惜售,現在不肯賣!房價隨著周邊的環境和形勢走,這一點毋庸置疑。以我現在的住房為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10-04-02 19:33:41)
本月6日,我參加了侄子的婚筵。現在的結婚典禮大多由婚慶公司策劃組織,有司儀、攝影、攝像、化妝師和工作人員整一套班子,采取一條龍服務。那套程序大同小異,我大致都知道的,因為我最近剛看過我同事女兒結婚典禮的錄像片。但也有許多人不知道那些形式,比如我那從美國回來的表妹,比如我那幾位年齡大的親戚。事後他們感歎:嗬,現在的婚禮,“花頭”真多啊[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6]
[7]
[8]
[9]
[10]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