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閑人華華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願為閑人
正文

班長

(2010-04-04 05:52:20) 下一個

人總是會憶舊的,四十年前的1024,我的戶口被遷出了上海,照現在的說法,就是“被下鄉”了。想起了那個日子,由此寫了一篇《知青下鄉》,聯想到同窗兩年但畢業後大部分已失去聯係的同班同學,又寫了一篇《我的初中同學》,好像還有餘興,那就在記一篇吧,寫寫現在我和她仍保持著聯係的我們班的班長。

班長是女生,圓臉大眼,鼻梁很挺,如果膚色再白一點,去除些雀斑,這臉蛋兒是滿標致的了。當然不能成為美女,因為現在美女的標準,不光是看臉蛋,還要看身高,女子1.6以下的,必是淘汰品。還要看身材,三圍的尺寸才是入選的硬指標。班長隻1.55,以現在的眼光,做美女顯然是不夠格的,但當時,她算是漂亮的,也很靈活,也很爽直,還有個特點,嗓門清脆響亮。

她家裏五口人。她的父親是鬆江的一個破落地主,離開農村進城討生活,卻因為患了精神病而失業在家。班長是老大,底下有個小她三歲的妹妹,還有個剛出生的小弟弟。家裏全靠她母親在支撐,街道照顧她,給了她一個掃大街的工作,雖說有“環衛工人”的美稱,但她母親屬於臨時工編製,工資低於正式職工很多,好像隻24元吧,如果我的記憶沒錯的話。家裏有常年服藥的病人,又有嗷嗷待哺的嬰兒,貧困狀況可想而知,她和她妹妹每年都有申請助學金的資格(申請資格是人均生活費8元以下)。

她家住在淮海中路一家飲食店樓上的一間房裏,房間狹長,像公交車的車廂那樣,寬不到二米,橫放不下一張床。總算高度還可以,於是搭了個直不起腰的閣樓,他們就直接在閣樓的地板上鋪上被褥,晚上睡覺。那時貧困家庭不少,住房條件差的就更多了。記得我的另一位同學,住在陝西南路和建國西路相通的某裏弄內,是挨著樓房私搭出來的平房,裏間8-9平方米,外間5-6平方米,家中父母和孩子共七個,吃喝拉撒全在裏麵了,這還不算,給我印象特別深的是她家房內的地,非木板也,非水泥也,非磚地也,告訴你吧,竟是黑黑的硬硬的泥地也。

仍說班長,那是開學第一天,班長要跑到講台前喊“全體起立”。她從座位上站起,蹬蹬蹬地往前走時,好多同學就嗤嗤地笑起來。是因為她穿的那條褲子,破舊褪色不說,主要是款式,是中式長襠闊腰頭的那種。係那種褲子時須拎起褲頭,往左一折(第一下),往右一折(第二下),再往外翻卷(第三下),束褲子的動作得分三步方能係住,當時大家把這種褲子稱為1(讀幺)2(讀膩)3褲子,以後有同學就把她叫作123班長了。那時已解放十多年了,但文革還沒開始,共產黨一統天下,說是窮人揚眉吐氣、當家作主,其實人們生活並沒有提高多少,人們的心底裏還是羨慕富貴輕視貧窮的,包括我們這種十幾歲的孩子。讓好多同學背地裏輕視班長家庭的還有她的那個剛出生的小弟弟。那年班長15,她妹妹12,她父親是病者,她母親年歲也不小了,家中又一貧如洗,這時候再添個孩子,確實是既不理智又不明智。雖然我們還都是懵懂年齡,但多少也知道一些,暗地裏就有不少同學笑話班長的,盡管這完全不是她的錯。

身為班長,總有其強項的地方。她的學習成績僅中上,體育細胞文藝細胞也統統沒有,但說到工作能力,那還行。上台不怵,是其一。讀點通知、決議,聲音響亮口齒清楚。懂權術,是其二。和老師們關係密切,又拉攏了一批同學在她周圍。熱心班級工作,是其三。她小腦瓜動動,策劃班級活動,組織同學為班級做好事等等,點子不少。別看一個小小的班長,要做到讓全班的人都口服心服其實很難,何況一些同學從一開始就有點輕視她,所以她的倡議,有人熱烈響應,也有人嗤之以鼻冷眼旁觀。也難怪文革一開始,我們班級裏立即分幫別派了。

班長是家中的老大,順順當當地進了一家紙盒廠,三年學徒期滿,成了個擋車工,倒沒見她再作什麽“領導”。滿師不久,她家的租房輪到大修,房修隊裏的一位青年木工(我們背地裏稱他為小木匠)開始追求她。以當時的眼光,小木匠的工種比班長的要差,但小木匠的家庭背景不錯,更重要的是他有一間獨立的婚房,這種條件在當時是比較少的了。水到渠成,結婚生子,光陰如梭,世事難料。班長的工廠漸漸地沒了活幹,工人整體失業,她自然是其中一員。而她丈夫的房修隊,改成了房產公司,再不是小修小補,而是吃地皮造房子,歸入了紅火至今的建築行業。小木匠早已不做木工活了,他成了小領導,隻需坐在辦公室裏,茶一杯報一張之外,指手畫腳地讓他的屬下——民工們幹活就行了。下班後時不時地還有應酬,每年還有國內或國外的旅遊,舒服得很呐。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因為小木匠在建築行業混,領行情啊,在房價剛起步時他們在市中心又買了套房,他們結婚時的那間房也經過多次置換成了二室一廳的套房。手裏有市中心的二套房,看著它們一個個筋鬥地往上翻,他們的資產也就跟著往上漲。就班長來說,真正的今非昔比啊。

班長的老母親還在,年老多病,住在兒子家。班長和她妹妹都知道孝順,她們輪流去那邊照顧,天天不落空。班長也是個非常喜歡遊山玩水的,文革中串聯,我和她及另一位同學,步行走到了杭州。現在她為了母親,不能出行,卻毫無怨言。前年我和她一起去聽了一個學期的老年學校的旅遊班課程。我們相約,待她老娘百年之後,我們找機會再一起旅遊去。

2009.11.26.

後記:寫完短文,打了個電話給她。得知她老公已退休了,在家裏炒炒股票。她兒子(1975年生人)在今年五月也終於結婚了,了卻了她的一樁心事。她一如既往的和妹妹一起照料著老娘。此外,她的交際圈是廠裏的一幫同事,她們每周都有聚會,一起看場廉價電影,然後聚餐,聊聊家常話,享受著自得其樂的退休生活。

http://yunhuawang.spaces.live.co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