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離開塞布爾角島,我們從新斯科舍的最南端沿著3號公路往北行駛,今天的行程中最值得期待的就是福爾丘角燈塔(Cape Forchu Lighthouse),從穀歌地圖上看,這座燈塔座落在一片象舌頭一樣伸入大海的海岬上,這正是燈塔名字的來源;“Forchu” 法語的意思為“分叉的舌頭”。福爾丘角(Cape Forchu)原本是一座島嶼,後來人們填海修建了一條通往島嶼的堤道(causeway), 這樣從雅茅斯 (Yarmouth )隻需十幾分鍾就可以輕鬆抵達福爾丘角燈塔了。

N 年前,當我們在緬因遊覽阿卡迪亞國家公園(Acadia National Park )時,就想乘船過海峽來造訪這座燈塔,可惜因為貪睡錯過了輪渡,與福爾丘角燈塔失之交臂。
當我們到達這裏,把車停在燈塔下麵的停車場那一刻,仰望著高高矗立在海岬邊緣的這座“蘋果核”燈塔,我就喜歡上了它。身高75英尺的福爾丘角燈塔是新斯科舍省除佩吉灣燈塔之外第二座最被推崇的燈塔,在我看來兩座燈塔各領風騷,不分仲伯。

這裏三麵環海,視野更加開闊,漫步在那開著野花和結滿小紅果灌木的步道,欣賞著那層層疊疊,如刀削過的岩石,令人心曠神怡。當走到步道盡頭,望著那浩瀚的大海,仿如來到了世界的盡頭。




步道旁邊還擺放著一架巨型鯨魚骨架在外麵從不同的角度拍了幾十張燈塔之後,我們又走進燈塔裏麵看了看,這裏相當於一個小小的訪客中心,兩位誌願者大媽熱情向我們介紹周邊的景點。當知道我們是為尋找燈塔而來時,隨即拿出一張新斯科舍省燈塔地圖,還貼心地在福爾丘角燈塔標記上蓋了印章以證明我們曾經“到此一遊”。


訪客中心展出了孩子們稚嫩的燈塔畫,還有些圖片資料向人們介紹雅茅斯的前世今生,這一帶海域曾經是海難的重災區,僅1879年就有至少31艘船隻沉沒,106人遇難,留下26名寡婦和99名沒有父親的兒童。如今仍然閃爍的福爾丘角燈塔建於1962年,用於取代1840年的老燈塔(見下圖),燈塔旁邊那座曾是守塔人住宅的紅頂房子現在是一家餐廳和禮品店。

(Original Lighthouse built in 1840)
連日來,駕駛在尋找燈塔的路上,發現很多小路都是以燈塔命名,如Lighthouse Road, Lighthouse Route或是Lighthouse Drive,從岔路口隻要沿著“燈塔路”往前開,準能找到一座燈塔。有趣的是,沿途上還看到很多人家的院子前麵也立著各式各樣一米左右的小燈塔,這一路上我們不單閱燈塔無數,更能感受到新斯科舍人對燈塔的情懷。其實追朔每座燈塔籌建的始未,不難發現每座燈塔得以落成皆因當地居民請願公投的結果,守塔人的資薪則由停靠在碼頭船隻共同承擔。

(從公路邊上看到的這座肥肥矮矮的伍茲港燈塔(Woods Harbour Lighthouse ),孤獨地蹲守在海中的一座孤島上)
都不需要導航,從3號公路左拐到lighthouse road, 我們來到了伸入大海的一條窄長堤道上,遇見了一襲紅衣白褲的普布尼科港燈塔(Pubnico Harbour Lighthouse ),普布尼科港燈塔自1853年落成後,80年來,阿米羅 (Amiro )家族的三代人一直守護著這座燈塔。1967年原有的燈塔被燒毀之後,取而代之的燈塔用自動燈光代替了燃油燈。
這裏海水蕩漾,風車與野花在微風中輕輕搖曳。這裏似乎與世隔絕,隻有棲身在燈塔不遠處的一大群海鳥被我們的到來驚擾了。



繼續前行,我們找到了與加拿大國家同年誕生(1867年)的聖瑪麗角燈塔(Cape St. Mary`s Lighthouse),100多年以來,總計有十二個家庭先後擔任聖瑪麗角燈塔的的守護者,其中第一任護塔人Mathurin Robichau父子倆的服務共長達六十二年。
從聖瑪麗角燈塔小公園的停車場,看到這座方方正正其貌不揚的燈塔時, 頓感索然無趣。

但走到不遠處眺望,聳立在懸崖之上的聖瑪麗角燈塔景色非常壯麗,從“上帝”的視角,聖瑪麗角燈塔全景更顯波瀾壯闊,燈塔下方的懸崖峭壁上能看到有許多洞穴,據說這些洞穴曾是走私酒販的藏身之所。




(在候鳥遷徙的季節,海灘中的礁石正是鳥類最喜愛的停留點)
(從車窗看到的Metehan habor 鮮紅耀眼)

(路邊這兩幢大樓在一片鄉野中像是鶴立雞群,下車一看原來是一所大學(Université Sainte-Anne)
在聖瑪麗灣裏還有兩座燈塔 - 貝利沃灣燈塔(Belliveau Cove Lighthouse)和 吉爾伯特灣燈塔(Gilberts Cove Lighthouse),這片海域風平浪靜,是海灘漫步,欣賞聖瑪麗灣日落的好去處。



隻有500多人口的安納波利斯皇家(Annapolis Roya了)小鎮可以說是是北美曆史最悠久的“古鎮”之一,有近150年的時間,它曾是阿卡迪亞(Acadia)的首府,後來又成為新斯科舍省的首府,直到1749年哈利法克斯的建立。我們要尋找的安納波利斯皇家燈塔 (Annapolis Royal Lighthouse)就座落在這個小鎮的中心。

我們把車停在安妮堡國家曆史遺址 (Fort Ann National Historic Site )附近,先沿著河邊的木棧道轉悠,這裏景色宜人,河對岸那一排依山傍水的大房子,在秋色中非常養眼。



提起堡壘,我腦海中浮現的畫麵都是歐洲那些高高聳立在山坡上,森嚴壁壘的石砌建築群。這裏看到的是一大片空曠的草坪上擺放著兩門大炮,一尊雕像,一座小型石砌的半土庫和一幢平房。要不是停車場旁邊的木牌介紹,還真不知道這裏就是安妮堡呢。
但當我讀到“You are standing in one of the most fought over pieces of land in Canada……” , 才意識到這片草坪不容小覷,原來此處是兵家必爭之地啊。17,18世紀間,為了爭奪這個地區的控製權,英國人與法國人在這裏斷斷續續的打了十幾個回合,安妮堡曾七次易主於法國與英國之間,直至1710年,法國人最終繳械,將這座“堡壘”移交給英國,爾後1883 年英國將“堡壘”移交給加拿大,1917年這裏被列為加拿大首個國家曆史遺址。
值得一提的是,當英國人和法國人打得不可開交時,本該是這片土地的主人;原住民米克馬克人(Mikmaq)卻在狹縫中求生,艱難地維持他們的生活與性命。

 (這座平房曾是軍官宿舍兼醫院的駐地,如今是軍官宿舍博物館 (Officers’ Quarters Museum)
(用作彈藥庫石徹半土庫保持完好)

(法國商人、探險家 pierre dugua de monts紀念碑,提醒人們這裏曾是法國的殖民地)
坐在安妮堡草坪的椅子上,麵對平靜的港灣,很難設想當年”敵人”戰船從海上逼近時的,在這裏發生激烈戰鬥的情景……

小鎮另一值得駐足的景點就是安納波利斯皇家曆史花園(Annapolis Royal Historic Garden),從河邊走到“皇家”花園大約10多分鍾就到了,沒想到還要買門票(19加幣/人),來到新斯科舍遊覽這麽多天,這還是第一次買門票呢。
賣票的女孩還專門向我們推薦,一定要看看園內的維多利亞花園。走進園內轉了半個多小時,壓根兒就沒看到想象中的“維多利亞花園”,倒是樹上那又大又紅的蘋果挺誘人的。順便提一句,在新斯科舍自駕尤其是進入安納波利斯以後,我們常常可以看到路邊長著果實累累的野生蘋果樹。




當晚住在迪格比(Digby) 碼頭旁邊的公寓旅館(Fundy Restaurant & Dockside Suites),坐在公寓的陽台上就可以欣賞到海上升紅日的場景。迪格比碼頭燈塔(Digby Pier Lighthouse)距離我們的住所隻有幾步之遙,終於有機會拍到此行唯一的一張日出時分的燈塔。




公寓的樓下就是一家海鮮餐廳,要了一份海鮮湯,雖然覺得味道一般,但海鮮的確是真材實料的,光從湯裏就撈出了十多個大扇貝,看來迪格比“扇貝之都”的稱號並非是浪得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