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於好奇,搜了金刻羽的采訪視頻。有話想說:
1. “市長經濟”的弊端—— 無序競爭,和浪費
她在采訪中提到“市長經濟”,其實就是地方政府扶持企業的措施。 對這種舉措,她是鼓勵和支持的態度,雖然她也提到了,這個度很難把握。
對於地方政府扶持企業,我是非常反對的,因為我看到的身邊的實際例子,帶來的隻是無序競爭和浪費。 她舉例的是個別成功的,但是一個成功背後,有十個,二十個甚至更多的失敗。
中國政府鼓勵什麽產業,地方政府就開始爭相搶奪這些項目。而“市長”們並不懂,急著做麵子+“不懂“,簡直是騙子的絕佳對象。
就算是真項目,從一線城市的科技園,到三線城市的科技園,都在搶項目。 同一個團隊,可能在多個科技園立項,爭取資金。這也罷,隻要資金做了項目。
但是重複建設,和無序競爭,才是最可怕的。下麵會講到。
2. “應用創新”—— 微創新,無序競爭下的舉措,會重創“原創” ,最終讓整個行業,無法前進。
她鼓吹了中國的“應用創新“,不做大的,突破的創新,而是做小的改進。 也就是最近提倡的”微創新“。中科院這樣的頂級大腦們, 現在都被迫要搞這些, 用他們的話說就是:我們不做從0到1,我們隻做從1到100.
短視和急功近利,是“微創新“的內核。 它降低了“創新‘的門檻,讓獲取上麵提到的地方政府的資金支持變得容易,也特別能給地方政府撐門麵, 一個專利獎勵多少(通常沒啥用,可以輕鬆繞過),一個法規進展獎勵多少,… 每樣都明碼標價。
於是高度同質化的‘創新’ ,遍地開花。激烈的競爭,也確實讓工藝更精湛,更高效,大大的降低成本。但是,沒有一個團隊能掙到錢,因為同質化嚴重,大家都想把別人熬死。
而‘原創“企業,通常是歐美企業,根本無法參與這樣的價格惡性競爭。隻能用反傾銷,作為武器。那時即便如此,也很難抗衡。
原來,來自中國企業的價格競爭,通常是在產品已經非常商業化,這些原創公司已經掙了20年錢之後,專利過期之後。因為那時這些企業都是民企,他們沒有資金實力去如此的“卷”。
但是,現在這股‘微創新’潮流,是在“原創”公司,剛剛在法規上應用上取得了進展之後。 產品還沒有完全上市,一分錢還沒掙。這些有中國政府投資的公司的產品就洶湧湧入,直接斷了這些公司繼續做下去的念頭。甚至,不再繼續研發其他產品。
當沒有了“原創”,“微創新“ 就沒有了那個”1“的起點。大家隻能繼續在‘微創新’上卷。 到最後,能活下來的那個創業團隊的股份基本被稀釋成了打工人。
民間資本現在根本不敢投這樣的項目,都是國家資本,最後都是為國家打工。 最終形成國富民弱的結構。
3. 美國抄襲中國——不能證明這就對的。
她用美國抄襲中國的國家資本支持某些企業(扶持,補貼),來佐證中國特殊的非“資本主義”也非“社會主義”的策略,是正確的方向。並且說,政府不參與是不行的。我非常不認同。
被抄襲,並不能代表這樣是對的。 有時候,也是當別人做錯了,那隻能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無賴之舉。
她提到歐洲對美國的批評,覺得歐洲應該學習亞洲更務實。 我個人覺得非常理解歐洲的做法,這種玩法,歐洲玩不過,歐洲國家沒有這樣的資金實力。
她說“政府不參與是不行的“——政府應該起到的功能,作為經濟學家,我不認為,她不知道。 政府應該提供一個安全,公平的環境。而不會參與進來。
政府出麵投資企業, 就是他們從百姓身上搜刮來的財富,補貼部分產業,上麵提到,那部分人最後也沒啥好下場, 最終隻有國家穩賺不賠,逐步加強國富民弱格局。
這種國家行為的財富再分配,比資本主義的寡頭,更可怕, 更隱蔽。
最可怕的是,沒有哪個寡頭可以控製所有行業,但是這樣操作之後,國家就可以。權利集中的壞處,我不用多說了吧。
我相信她的言論,都是發自內心的。 但是她作為教授,去訪談時,聽到的看到的,都是用來糊弄上麵的人的一套說辭和數據。
她有她身份帶來的不可避免的盲區。
聽金刻羽訪談有感
邵豐慧 (2025-11-22 19:36:30) 評論 (1)出於好奇,搜了金刻羽的采訪視頻。有話想說:
1. “市長經濟”的弊端—— 無序競爭,和浪費
她在采訪中提到“市長經濟”,其實就是地方政府扶持企業的措施。 對這種舉措,她是鼓勵和支持的態度,雖然她也提到了,這個度很難把握。
對於地方政府扶持企業,我是非常反對的,因為我看到的身邊的實際例子,帶來的隻是無序競爭和浪費。 她舉例的是個別成功的,但是一個成功背後,有十個,二十個甚至更多的失敗。
中國政府鼓勵什麽產業,地方政府就開始爭相搶奪這些項目。而“市長”們並不懂,急著做麵子+“不懂“,簡直是騙子的絕佳對象。
就算是真項目,從一線城市的科技園,到三線城市的科技園,都在搶項目。 同一個團隊,可能在多個科技園立項,爭取資金。這也罷,隻要資金做了項目。
但是重複建設,和無序競爭,才是最可怕的。下麵會講到。
2. “應用創新”—— 微創新,無序競爭下的舉措,會重創“原創” ,最終讓整個行業,無法前進。
她鼓吹了中國的“應用創新“,不做大的,突破的創新,而是做小的改進。 也就是最近提倡的”微創新“。中科院這樣的頂級大腦們, 現在都被迫要搞這些, 用他們的話說就是:我們不做從0到1,我們隻做從1到100.
短視和急功近利,是“微創新“的內核。 它降低了“創新‘的門檻,讓獲取上麵提到的地方政府的資金支持變得容易,也特別能給地方政府撐門麵, 一個專利獎勵多少(通常沒啥用,可以輕鬆繞過),一個法規進展獎勵多少,… 每樣都明碼標價。
於是高度同質化的‘創新’ ,遍地開花。激烈的競爭,也確實讓工藝更精湛,更高效,大大的降低成本。但是,沒有一個團隊能掙到錢,因為同質化嚴重,大家都想把別人熬死。
而‘原創“企業,通常是歐美企業,根本無法參與這樣的價格惡性競爭。隻能用反傾銷,作為武器。那時即便如此,也很難抗衡。
原來,來自中國企業的價格競爭,通常是在產品已經非常商業化,這些原創公司已經掙了20年錢之後,專利過期之後。因為那時這些企業都是民企,他們沒有資金實力去如此的“卷”。
但是,現在這股‘微創新’潮流,是在“原創”公司,剛剛在法規上應用上取得了進展之後。 產品還沒有完全上市,一分錢還沒掙。這些有中國政府投資的公司的產品就洶湧湧入,直接斷了這些公司繼續做下去的念頭。甚至,不再繼續研發其他產品。
當沒有了“原創”,“微創新“ 就沒有了那個”1“的起點。大家隻能繼續在‘微創新’上卷。 到最後,能活下來的那個創業團隊的股份基本被稀釋成了打工人。
民間資本現在根本不敢投這樣的項目,都是國家資本,最後都是為國家打工。 最終形成國富民弱的結構。
3. 美國抄襲中國——不能證明這就對的。
她用美國抄襲中國的國家資本支持某些企業(扶持,補貼),來佐證中國特殊的非“資本主義”也非“社會主義”的策略,是正確的方向。並且說,政府不參與是不行的。我非常不認同。
被抄襲,並不能代表這樣是對的。 有時候,也是當別人做錯了,那隻能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無賴之舉。
她提到歐洲對美國的批評,覺得歐洲應該學習亞洲更務實。 我個人覺得非常理解歐洲的做法,這種玩法,歐洲玩不過,歐洲國家沒有這樣的資金實力。
她說“政府不參與是不行的“——政府應該起到的功能,作為經濟學家,我不認為,她不知道。 政府應該提供一個安全,公平的環境。而不會參與進來。
政府出麵投資企業, 就是他們從百姓身上搜刮來的財富,補貼部分產業,上麵提到,那部分人最後也沒啥好下場, 最終隻有國家穩賺不賠,逐步加強國富民弱格局。
這種國家行為的財富再分配,比資本主義的寡頭,更可怕, 更隱蔽。
最可怕的是,沒有哪個寡頭可以控製所有行業,但是這樣操作之後,國家就可以。權利集中的壞處,我不用多說了吧。
我相信她的言論,都是發自內心的。 但是她作為教授,去訪談時,聽到的看到的,都是用來糊弄上麵的人的一套說辭和數據。
她有她身份帶來的不可避免的盲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