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杜聿明的一生:兩個字——聽話
黃埔一期出身的杜聿明,其軍事生涯始終繞不開兩個字:聽話。
1942年,中國遠征軍新38師孫立人部在仁安羌解救七千多名英軍,大獲全勝。然而由於後方補給線可能被日軍切斷,盟軍決定全軍撤往印度。當時擔任中國戰區總司令、蔣介石最不喜歡的“美國上司”史迪威,下達了全員撤退的命令。
但蔣介石卻要求遠征軍想盡辦法回雲南;英國人則堅持遠征軍要放下武器、以難民身份才能入境印度。麵對矛盾命令,杜聿明選擇了“聽話”——聽蔣的。
在孫立人的38師負責斷後掩護第五軍後,杜率部進入臭名昭著的“野人山”。那是當地人都談之色變的“吃人山”。山中毒蛇、螞蟥、瘴氣、疾病肆虐,非戰鬥減員極其慘重。國軍最精銳的五軍一萬五千餘人,最終走出叢林的隻有兩千多人。
杜聿明與孫立人關係惡化,也與此次撤退有關。兩人因撤退方向爭執拍桌子,更因為斷後安排埋下心結。杜聿明的打算是:分道揚鑣,各自命運自負。結果孫立人113團因斷後拖延,一度與日軍平行前進,相距數百米之近,險象環生。這段心結,也成為日後東北剿共期間杜對孫“處處穿小鞋”的根源之一。
1948年徐蚌會戰進入後期,國軍反敗為勝已無可能。此時唯一的目標,就是減少損失、保存實力。徐州守不住已成定局,但撤向何方卻出現爭論:南,還是西?
當時徐州尚有第二、十三、十六三個兵團,共約三十萬軍力。杜聿明心知肚明:一旦撤出徐州,唯有拚死向南,才有一線生機;若向西去救黃維兵團,則極可能與之一起落入我軍包圍圈,被一鍋端。
然而國民政府高層堅持必須西撤救援。杜聿明雖已看出凶險,卻最終仍選擇了“服從”。臨行前他說:“既然要撤出徐州,就不能戀戰。”話裏話外,就是勸阻不要派他救黃維。
但他的擔憂最終成為現實。撤退途中,蔣介石親筆來信,命他火速轉向雙堆集,營救黃維。杜聿明長歎一聲:大禍臨頭。但依舊選擇了聽命。
對他而言,“聽話吃敗仗”,大不了挨處分;“不聽話吃敗仗”,那可就是抗命,腦袋不保。
結果,12月4日,杜部在陳官莊被華東野戰軍徹底包圍。徐蚌會戰中,共軍以六十萬兵力殲滅國軍八十萬,創造了軍事史上的奇跡。杜聿明本人也被俘,自此歸順共產黨——並變得比以前更聽話。
服從命令當然是軍人天職,但到了大兵團級別指揮官,一味服從,就等於墨守成規。粟裕曾評價杜聿明:“有勇有謀,但缺少獨立判斷能力。”
其實杜聿明並非沒有獨立判斷,相反,他非常清楚形勢。他真正缺少的,是不聽蔣介石的勇氣。他深知:憑蔣的性格,他的官是蔣給的,路也是蔣指的。他的一生,被牢牢束縛在兩個字裏:聽話
杜聿明的聽話和蔣介石的無能(1)
光耀雨佳 (2025-11-22 15:20:14) 評論 (5)一,杜聿明的一生:兩個字——聽話
黃埔一期出身的杜聿明,其軍事生涯始終繞不開兩個字:聽話。
1942年,中國遠征軍新38師孫立人部在仁安羌解救七千多名英軍,大獲全勝。然而由於後方補給線可能被日軍切斷,盟軍決定全軍撤往印度。當時擔任中國戰區總司令、蔣介石最不喜歡的“美國上司”史迪威,下達了全員撤退的命令。
但蔣介石卻要求遠征軍想盡辦法回雲南;英國人則堅持遠征軍要放下武器、以難民身份才能入境印度。麵對矛盾命令,杜聿明選擇了“聽話”——聽蔣的。
在孫立人的38師負責斷後掩護第五軍後,杜率部進入臭名昭著的“野人山”。那是當地人都談之色變的“吃人山”。山中毒蛇、螞蟥、瘴氣、疾病肆虐,非戰鬥減員極其慘重。國軍最精銳的五軍一萬五千餘人,最終走出叢林的隻有兩千多人。
杜聿明與孫立人關係惡化,也與此次撤退有關。兩人因撤退方向爭執拍桌子,更因為斷後安排埋下心結。杜聿明的打算是:分道揚鑣,各自命運自負。結果孫立人113團因斷後拖延,一度與日軍平行前進,相距數百米之近,險象環生。這段心結,也成為日後東北剿共期間杜對孫“處處穿小鞋”的根源之一。
1948年徐蚌會戰進入後期,國軍反敗為勝已無可能。此時唯一的目標,就是減少損失、保存實力。徐州守不住已成定局,但撤向何方卻出現爭論:南,還是西?
當時徐州尚有第二、十三、十六三個兵團,共約三十萬軍力。杜聿明心知肚明:一旦撤出徐州,唯有拚死向南,才有一線生機;若向西去救黃維兵團,則極可能與之一起落入我軍包圍圈,被一鍋端。
然而國民政府高層堅持必須西撤救援。杜聿明雖已看出凶險,卻最終仍選擇了“服從”。臨行前他說:“既然要撤出徐州,就不能戀戰。”話裏話外,就是勸阻不要派他救黃維。
但他的擔憂最終成為現實。撤退途中,蔣介石親筆來信,命他火速轉向雙堆集,營救黃維。杜聿明長歎一聲:大禍臨頭。但依舊選擇了聽命。
對他而言,“聽話吃敗仗”,大不了挨處分;“不聽話吃敗仗”,那可就是抗命,腦袋不保。
結果,12月4日,杜部在陳官莊被華東野戰軍徹底包圍。徐蚌會戰中,共軍以六十萬兵力殲滅國軍八十萬,創造了軍事史上的奇跡。杜聿明本人也被俘,自此歸順共產黨——並變得比以前更聽話。
服從命令當然是軍人天職,但到了大兵團級別指揮官,一味服從,就等於墨守成規。粟裕曾評價杜聿明:“有勇有謀,但缺少獨立判斷能力。”
其實杜聿明並非沒有獨立判斷,相反,他非常清楚形勢。他真正缺少的,是不聽蔣介石的勇氣。他深知:憑蔣的性格,他的官是蔣給的,路也是蔣指的。他的一生,被牢牢束縛在兩個字裏: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