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之丘

梧桐之丘 名博

誰是中國兩個半完人

梧桐之丘 (2025-11-18 13:38:25) 評論 (5)

《中國兩個半完人》

孔子、王陽明、曾國藩

中國曆史上的“兩個半完人”指的是中國文化界對三位曆史人物——孔子、王陽明和曾國藩的尊稱,其中孔子和王陽明是兩個完整的“完人”,而曾國藩則被認為是“半個完人”。這個說法源於“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標準,孔子和王陽明都兼具了這三個方麵,而曾國藩在某些方麵達到了與前兩者相當的成就,因此被視為“半個”。?“兩個半完人”的說法最早由梁啟超提出,後得到廣泛認可。

“完人”的標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立德:在品德修養方麵達到至高境界。立功:在事業上有所建樹,做出不凡的功績。立言:創立學說、著書立說,言論流傳後世,具有深遠影響。

孔子(聖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開創了“德、才、名”三位一體的文化典範。

王陽明(聖人)明代大思想家、軍事家,其心學理論影響力深遠,創下了“知行合一”的理念,並能“立德、立功、立言”。

曾國藩(半聖人)被譽為晚清“第一名臣”,他鎮壓了太平天國,為大清朝續命,同時其治學、修身、治家之法也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但他在“立言”方麵不如孔子和王陽明那樣具有開創性。

說起王陽明的心學,就必須知道其與朱熹理學的關係,他們都是儒學的延伸。朱熹認為“理”是宇宙萬物和一切事物的根本原理。“氣”則是構成事物的物質基礎,雖然“氣”是變化的,但“理”是恒定的。朱熹提出“性即理”的觀點,認為人的本性就是天理,人心本來就具有仁、義、禮、智等美德。人的道德缺失源於後天的環境和欲望的遮蔽。強調“格物致知”,是指通過探究事物的道理來認識事物,並最終達到認識宇宙萬物的真理。

在實踐中,由於世界上萬物比之人的短壽,一輩子窮其理,是不可能的。不能窮其理,就不能成為聖賢。何為聖賢?每個人都是聖賢,就像佛教說每個人都是佛。無論聖賢還是佛,都強調人的至善。好比一絲不染的純淨,至善就像透明的天空,一望千裏。凡人是可以成為聖賢的,那就是洗淨蒙在心上的纖翳。

王陽明提出,無需通過對萬物的每一件都要曉得其理。例如,千裏之外的山上開著一種花。我沒有去那兒,沒有親眼看見,那隻能說明我的心與那種花同寂。然而,我親眼看到了,就說明我的心與其同亮。後人對王陽明的學說,冠以“知行合一”。此處,我們用最簡單的語言解釋,人有知,先天知,例如孟子認為,人天生就有惻隱之心(仁之端)、羞惡之心(義之端)、辭讓之心(禮之端)和是非之心(智之端),“義”是這些善性的起點。後天知,學而知之。真知,例如親口嚐試黃連的人,知道其形狀,也知道其性苦。我從他那兒知道,黃連是苦的,可是沒有嚐試過,我隻是有知,而無真知。“知行合一”提倡真知。但不是反對學而知之的後知。

以我個人所見,曾國藩與孔聖人和王陽明最大的區別在於獨立的思想體係,以及此體係對社會,對文化的影響力。孔聖人幾近宗教教宗地位,他的哲學思想成為東方文明基石,成為中國人行為標準。王陽明思想盡管是儒學的進一步發展,但其獨立的思辨方法和認知論又為後人開拓一條思想大道。

孔子與王陽明連環畫將分別發博,曾國藩部分暫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