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會衰退回發展中國家嗎?韓國中國會步其後塵嗎?

SUDreamers (2025-11-27 22:32:35) 評論 (5)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

筆者去過如此多國家,而且都不是走馬觀花那種,所以經常會琢磨研究各國經濟的奧秘:為何日本會如此急劇衰退?為何瑞士薪水那麽高,但稅收那麽低,而福利不走北歐路線,但也沒有太多詬病?挪威沒有瑞典的經濟多樣和科技創新,難道僅靠北海石油就吊打瑞典一大截?為何發達國家中的發達國家荷蘭富了幾百年了,怎麽從不見衰退?為何俄羅斯打了四年仗,人均GDP不降反增,且進一步和中國拉開了距離?為什麽沒出息的加拿大隻有加拿大鵝、始祖鳥、Lululemon這些拿不到台麵上的知名品牌,卻能繼續維持著發達國家地位和比中國高很多的生活水準?

歐美國家沒有可比性,但是東亞三國發家之路實在太相似,所以我們琢磨日本會更多更頻一些。

經曆了失去的三十年,日本確實衰退了。2025年人均GDP日本位列世界第39位,落後於19位的香港、33位的台灣、36位的韓國,在發達國家中墊底。

“日吹”說,海外還有一個隱形的日本。

再有幾個日本也罷,日本的綜合實力確實江河日下。

但是日本是否能跌回到發展中國家?

日本是18個老牌發達國家中的一個,工業底子厚、人口素質高、生活質量優。從人均GDP和生活水平方麵看,跌回發展中國家是不可能的,但是肯定還會繼續停滯不前,甚至危機四伏。

據報道,疫情後,日本GDP有所回升,國內消費需求加大,薪水也有所增長。

人口老齡化、人口減少和出生率降低,也能帶來一些好處,那就是更少的環境、資源、基礎設施的消耗壓力。

但是,人口老齡化也導致日本工作年齡段人口的急劇縮小,從1995年的8.73千萬人減少到2024年的7.37千萬人。這就意味著更少的勞力、更少的稅收,在養活著更多的退休人口。

更少的人口也意味著更少的國內消費需求、更少的商業投資、衰退的社區活力,和鄉村及邊遠地區越來越多的“鬼城”。

要扭轉乾坤,日本政府必須與時俱進,大力調整政策、銳意改革,而不是挑起中日爭端,轉移國內視線。

筆者在日本的觀察和人工智能分析一致:

雖然日本整個社會依舊井井有條、整潔有序,但是官僚程序繁縟、辦事效率低下,嚴重阻礙了創新和進取。日本的各行各業仍在使用傳真機、紙文件、蓋私人章;現金交易仍然處於壟斷地位;企業文化通行終身雇傭製、論資排輩;加班過多導致低產能、低效率;工作人口流動性低,女性就業率低;創業欲望低,絕大多數大學畢業生胸無大誌,隻想進大公司就職,一直幹到退休。

而且,在發達國家中,日本對引進外來人才限製最多、管控最嚴。

更關鍵的是,自1950年代以來,日本幾乎是自民黨一黨專政。除了1993年-1996年和2009年-2012年以外,其餘時間都是自民黨執政,這就導致了改革遲緩、對既得利益者過多保護、缺少西方多黨製朝野更替的糾錯功能,以及官僚作風。

也因為此,在很多領域日本已經被韓國和中國趕超。這三個國家有很多重疊和可替代性:家電、日用消費品、汽車、造船、高鐵、流行文化、機器人、自動化等等。

很大程度上來說,韓國和中國走的是日本走過的路——從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的製造業開始,昔日的鬆下、索尼、東芝、日立、三洋、夏普等等,逐漸被三星、現代、LG和海爾、海信、格力、TCL、小米等代替。日本能造車,但是現代、起亞也不比日本車差。

那麽,走過相同的路,是否意味著不久的將來韓國和中國也會重複日本的衰退?

毫無疑問,韓國很快就會步日本後塵——全球最低的出生率,到2040年會成為全球人均年齡最高的國家;過多依賴屈指可數的幾家大企業,除了三星、現代就別無其他,中小企業的生態係統過於薄弱;嚴苛的企業文化,過多的工作時長,會進一步限製發展活力。

而中國,有些方麵還不如日本——中國社會是未富先老,人均GDP仍然低於全球平均水平,2025年位居全球77位,甚至低於打了四年仗的俄羅斯(全球67位)。而且,地方政府欠債過高;房地產泡沫比日本1990年代還嚴重;外國資本在逃離中國。所以,我們看著日本衰退,不能簡單地幸災樂禍,而是要研究他人、反思自己,及時調整、靈活應對。我相信,中國人能屈能伸的民族特性和優勝劣汰的社會機製會讓中國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