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的沉默,是對壞人最好的嘉獎。
這是毋庸置疑的真理,也是過去很多人鼓勵發聲的一種動力。但國人始終信奉沉默是金,除非刀落脖子上,否則是很難理解什麽叫發聲。
當然,寫了這麽多年文章之後,我倒也越來越能理解沉默或許也是一種哀莫大於心死。
不過有趣的是,現在倒是壞人開始不適應這種沉默,出來嫌棄這沉默的氛圍了。
胡錫進,中國“叼盤家”掌門,兼創始人。從成分上看,欺下媚上,算壞人。前段時間突然發了一段小感概,說據他觀察現在各個領域的人都變得不愛說話了,輿論市場就像秋收後的田野一樣幹幹淨淨,不像一個開放社會該有的樣子。
他的意思是,社會是開放的,隻是大家的嘴巴太封閉。當然,他可能也沒放開了說,對於一個從畝產十萬斤田野走出來的人來說,能把話說到這個份上也實屬不易。
我覺得吧,中國的基本盤其實是沒多大變化的,他們從來沒有發聲的需求。現在是原先愛討論的那批人,出現退化,回歸到沉默的大多數裏頭。
原因應該也不複雜,首先是有價值的內容消失了,信息審核和閹割機製的作用下,進入公共領域的內容基本都已經很健康,根本很難引起人們討論的興致。比如當你看到的都是四海升平,國泰民安的資訊時,那麽你自然而然連吐槽的念頭都沒有。
然後還有一個比較直觀的因素,就是很多人開始對井內的老鄉失去興致,轉而關注井外的動態。現在時事圈討論的重點是全球化的左右之爭,當輿論主力開始討論井外秩序的時候,井內的那一部分人根本連話都插不進。
按金融話術來說,就是沒有對手盤了。以胡錫進的社交圈來看,他所接觸的人90%以上都是既利者。過去他們是永遠叫不醒的裝睡者,當人們向井裏傳話,描述外麵的天空有多大時。他們早已經在加利福尼亞安家了,卻依然懶洋洋說井口的天空才是最佳比例。
現在沒多少人朝井內喊話了,他們也落得耳根清淨。如果哪天對手盤開始活躍起來,他們又會自發地捍衛利益,表演裝睡絕活。
既然有裝睡,肯定也有裝醒。這個比較複雜,因為裝醒至少表麵是醒的,相處也是舒適的,揭穿了反而大家都尷尬。他們也不沉默,所以沒什麽可講的。
從輿論聲音的式微來看,我覺得過去的發聲重點應該是以中產為主力,包括中上。然後中國近幾年進入通縮周期後,出現了一種金融穩地的財富友好期,讓他們產生了短暫的美好幻象。
通俗地講,就是通縮雖然錢難賺,但對於那些已經積累殷實財富的人來說,他們的錢反而耐花了。錢難賺隻是窮人的煩惱,有錢人更希望錢保值。所以哈耶克當年也認為通縮無需幹預,他代表的就是當時的保守勢力。有錢自然偏向於保守,你得多高尚的情操,有花不完的錢還追求社會進步?
美國從1921年開始通縮,前後大概持續了十幾年,中間還經曆了一場股市大狂歡……直到30年代才轉向通脹,這個時候財富的縮水效應,才共同推動社會的進步和改良意識。
所以,我認為財富的保值麻醉了一部分先覺者,讓他們加入了沉默的行列。而窮人,大多不了解發聲的意義,他們隻會用崩盤的結婚率和生育率來說話。
當然,不能光說別人,也得說說我自己。相比從前,我也沉默了很多,除非遇到特別開胃的話題,不然真的沒有提筆的興致。我覺得最可能的因素,就是以前的那種“救世”情結沒有了。
比如前陣子茅台鎮“開門招商,關門打狗”的事件,我就一點發聲的欲望都沒有。我覺得那個企業家跟現在執意要去緬甸的年輕人在本質上沒什麽區別。如果在十年前,資訊不太發達的時候,你被收割了是值得同情的。但如今互聯網進入中國都三十多年了,加上這一把的年紀,難道一點社會閱曆都沒有?
“開門招商,關門打狗”自己都喊得這麽溜,說明對某些事物是存在預見性的。就像那些決定去緬甸的年輕人,是本著淘金的美麗願景去的。他們並不是不知道緬甸的詐騙和水牢有多黑暗,而是認為自己能成為那裏的業績冠軍。
在這種樸素邪惡的環境中,我認為救世情結是幼稚的。相信很多人也是持有這種看法,逐漸對發聲失去熱情。
不過,我也並不認為這樣就是對的,如果我看到有人依然充滿赤子之心,在發聲呐喊,還是會由衷地欣賞。借用一下羅曼羅蘭那句俗套的名言,看清生活的真相依然熱愛生活,才是這世界上唯一的英雄主義。
當然,以上所有加起來,都不足以某些能量對人們表達欲的傷害。比如吐槽一下校服質量問題,就蹲一周;三個人在微信群聊八卦,結果給拘了。朋友圈吐槽了下某菊長,也要去蹲一蹲。這樣的言論環境,試問還有幾個勇士敢說心裏話?
搞笑的是,現在居然被胡錫進給嫌棄了,說你們這麽沉默,怎麽配得上這個開放的社會呢!?
你們的沉默,連壞人都開始嫌棄了
露洲 (2025-10-24 01:21:53) 評論 (0)
好人的沉默,是對壞人最好的嘉獎。
這是毋庸置疑的真理,也是過去很多人鼓勵發聲的一種動力。但國人始終信奉沉默是金,除非刀落脖子上,否則是很難理解什麽叫發聲。
當然,寫了這麽多年文章之後,我倒也越來越能理解沉默或許也是一種哀莫大於心死。
不過有趣的是,現在倒是壞人開始不適應這種沉默,出來嫌棄這沉默的氛圍了。
胡錫進,中國“叼盤家”掌門,兼創始人。從成分上看,欺下媚上,算壞人。前段時間突然發了一段小感概,說據他觀察現在各個領域的人都變得不愛說話了,輿論市場就像秋收後的田野一樣幹幹淨淨,不像一個開放社會該有的樣子。
他的意思是,社會是開放的,隻是大家的嘴巴太封閉。當然,他可能也沒放開了說,對於一個從畝產十萬斤田野走出來的人來說,能把話說到這個份上也實屬不易。
我覺得吧,中國的基本盤其實是沒多大變化的,他們從來沒有發聲的需求。現在是原先愛討論的那批人,出現退化,回歸到沉默的大多數裏頭。
原因應該也不複雜,首先是有價值的內容消失了,信息審核和閹割機製的作用下,進入公共領域的內容基本都已經很健康,根本很難引起人們討論的興致。比如當你看到的都是四海升平,國泰民安的資訊時,那麽你自然而然連吐槽的念頭都沒有。
然後還有一個比較直觀的因素,就是很多人開始對井內的老鄉失去興致,轉而關注井外的動態。現在時事圈討論的重點是全球化的左右之爭,當輿論主力開始討論井外秩序的時候,井內的那一部分人根本連話都插不進。
按金融話術來說,就是沒有對手盤了。以胡錫進的社交圈來看,他所接觸的人90%以上都是既利者。過去他們是永遠叫不醒的裝睡者,當人們向井裏傳話,描述外麵的天空有多大時。他們早已經在加利福尼亞安家了,卻依然懶洋洋說井口的天空才是最佳比例。
現在沒多少人朝井內喊話了,他們也落得耳根清淨。如果哪天對手盤開始活躍起來,他們又會自發地捍衛利益,表演裝睡絕活。
既然有裝睡,肯定也有裝醒。這個比較複雜,因為裝醒至少表麵是醒的,相處也是舒適的,揭穿了反而大家都尷尬。他們也不沉默,所以沒什麽可講的。
從輿論聲音的式微來看,我覺得過去的發聲重點應該是以中產為主力,包括中上。然後中國近幾年進入通縮周期後,出現了一種金融穩地的財富友好期,讓他們產生了短暫的美好幻象。
通俗地講,就是通縮雖然錢難賺,但對於那些已經積累殷實財富的人來說,他們的錢反而耐花了。錢難賺隻是窮人的煩惱,有錢人更希望錢保值。所以哈耶克當年也認為通縮無需幹預,他代表的就是當時的保守勢力。有錢自然偏向於保守,你得多高尚的情操,有花不完的錢還追求社會進步?
美國從1921年開始通縮,前後大概持續了十幾年,中間還經曆了一場股市大狂歡……直到30年代才轉向通脹,這個時候財富的縮水效應,才共同推動社會的進步和改良意識。
所以,我認為財富的保值麻醉了一部分先覺者,讓他們加入了沉默的行列。而窮人,大多不了解發聲的意義,他們隻會用崩盤的結婚率和生育率來說話。
當然,不能光說別人,也得說說我自己。相比從前,我也沉默了很多,除非遇到特別開胃的話題,不然真的沒有提筆的興致。我覺得最可能的因素,就是以前的那種“救世”情結沒有了。
比如前陣子茅台鎮“開門招商,關門打狗”的事件,我就一點發聲的欲望都沒有。我覺得那個企業家跟現在執意要去緬甸的年輕人在本質上沒什麽區別。如果在十年前,資訊不太發達的時候,你被收割了是值得同情的。但如今互聯網進入中國都三十多年了,加上這一把的年紀,難道一點社會閱曆都沒有?
“開門招商,關門打狗”自己都喊得這麽溜,說明對某些事物是存在預見性的。就像那些決定去緬甸的年輕人,是本著淘金的美麗願景去的。他們並不是不知道緬甸的詐騙和水牢有多黑暗,而是認為自己能成為那裏的業績冠軍。
在這種樸素邪惡的環境中,我認為救世情結是幼稚的。相信很多人也是持有這種看法,逐漸對發聲失去熱情。
不過,我也並不認為這樣就是對的,如果我看到有人依然充滿赤子之心,在發聲呐喊,還是會由衷地欣賞。借用一下羅曼羅蘭那句俗套的名言,看清生活的真相依然熱愛生活,才是這世界上唯一的英雄主義。
當然,以上所有加起來,都不足以某些能量對人們表達欲的傷害。比如吐槽一下校服質量問題,就蹲一周;三個人在微信群聊八卦,結果給拘了。朋友圈吐槽了下某菊長,也要去蹲一蹲。這樣的言論環境,試問還有幾個勇士敢說心裏話?
搞笑的是,現在居然被胡錫進給嫌棄了,說你們這麽沉默,怎麽配得上這個開放的社會呢!?
這是毋庸置疑的真理,也是過去很多人鼓勵發聲的一種動力。但國人始終信奉沉默是金,除非刀落脖子上,否則是很難理解什麽叫發聲。
當然,寫了這麽多年文章之後,我倒也越來越能理解沉默或許也是一種哀莫大於心死。
不過有趣的是,現在倒是壞人開始不適應這種沉默,出來嫌棄這沉默的氛圍了。
胡錫進,中國“叼盤家”掌門,兼創始人。從成分上看,欺下媚上,算壞人。前段時間突然發了一段小感概,說據他觀察現在各個領域的人都變得不愛說話了,輿論市場就像秋收後的田野一樣幹幹淨淨,不像一個開放社會該有的樣子。
他的意思是,社會是開放的,隻是大家的嘴巴太封閉。當然,他可能也沒放開了說,對於一個從畝產十萬斤田野走出來的人來說,能把話說到這個份上也實屬不易。
我覺得吧,中國的基本盤其實是沒多大變化的,他們從來沒有發聲的需求。現在是原先愛討論的那批人,出現退化,回歸到沉默的大多數裏頭。
原因應該也不複雜,首先是有價值的內容消失了,信息審核和閹割機製的作用下,進入公共領域的內容基本都已經很健康,根本很難引起人們討論的興致。比如當你看到的都是四海升平,國泰民安的資訊時,那麽你自然而然連吐槽的念頭都沒有。
然後還有一個比較直觀的因素,就是很多人開始對井內的老鄉失去興致,轉而關注井外的動態。現在時事圈討論的重點是全球化的左右之爭,當輿論主力開始討論井外秩序的時候,井內的那一部分人根本連話都插不進。
按金融話術來說,就是沒有對手盤了。以胡錫進的社交圈來看,他所接觸的人90%以上都是既利者。過去他們是永遠叫不醒的裝睡者,當人們向井裏傳話,描述外麵的天空有多大時。他們早已經在加利福尼亞安家了,卻依然懶洋洋說井口的天空才是最佳比例。
現在沒多少人朝井內喊話了,他們也落得耳根清淨。如果哪天對手盤開始活躍起來,他們又會自發地捍衛利益,表演裝睡絕活。
既然有裝睡,肯定也有裝醒。這個比較複雜,因為裝醒至少表麵是醒的,相處也是舒適的,揭穿了反而大家都尷尬。他們也不沉默,所以沒什麽可講的。
從輿論聲音的式微來看,我覺得過去的發聲重點應該是以中產為主力,包括中上。然後中國近幾年進入通縮周期後,出現了一種金融穩地的財富友好期,讓他們產生了短暫的美好幻象。
通俗地講,就是通縮雖然錢難賺,但對於那些已經積累殷實財富的人來說,他們的錢反而耐花了。錢難賺隻是窮人的煩惱,有錢人更希望錢保值。所以哈耶克當年也認為通縮無需幹預,他代表的就是當時的保守勢力。有錢自然偏向於保守,你得多高尚的情操,有花不完的錢還追求社會進步?
美國從1921年開始通縮,前後大概持續了十幾年,中間還經曆了一場股市大狂歡……直到30年代才轉向通脹,這個時候財富的縮水效應,才共同推動社會的進步和改良意識。
所以,我認為財富的保值麻醉了一部分先覺者,讓他們加入了沉默的行列。而窮人,大多不了解發聲的意義,他們隻會用崩盤的結婚率和生育率來說話。
當然,不能光說別人,也得說說我自己。相比從前,我也沉默了很多,除非遇到特別開胃的話題,不然真的沒有提筆的興致。我覺得最可能的因素,就是以前的那種“救世”情結沒有了。
比如前陣子茅台鎮“開門招商,關門打狗”的事件,我就一點發聲的欲望都沒有。我覺得那個企業家跟現在執意要去緬甸的年輕人在本質上沒什麽區別。如果在十年前,資訊不太發達的時候,你被收割了是值得同情的。但如今互聯網進入中國都三十多年了,加上這一把的年紀,難道一點社會閱曆都沒有?
“開門招商,關門打狗”自己都喊得這麽溜,說明對某些事物是存在預見性的。就像那些決定去緬甸的年輕人,是本著淘金的美麗願景去的。他們並不是不知道緬甸的詐騙和水牢有多黑暗,而是認為自己能成為那裏的業績冠軍。
在這種樸素邪惡的環境中,我認為救世情結是幼稚的。相信很多人也是持有這種看法,逐漸對發聲失去熱情。
不過,我也並不認為這樣就是對的,如果我看到有人依然充滿赤子之心,在發聲呐喊,還是會由衷地欣賞。借用一下羅曼羅蘭那句俗套的名言,看清生活的真相依然熱愛生活,才是這世界上唯一的英雄主義。
當然,以上所有加起來,都不足以某些能量對人們表達欲的傷害。比如吐槽一下校服質量問題,就蹲一周;三個人在微信群聊八卦,結果給拘了。朋友圈吐槽了下某菊長,也要去蹲一蹲。這樣的言論環境,試問還有幾個勇士敢說心裏話?
搞笑的是,現在居然被胡錫進給嫌棄了,說你們這麽沉默,怎麽配得上這個開放的社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