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894年6月22日,李鴻章接到了兩個讓他鬧心的通知。
一個來自日本外相陸奧宗光,他發出了所謂的第一次“絕交書”,拒絕從朝鮮撤軍。
另一個來自內部,都察院江西道監察禦史褚成博上奏彈劾李鴻章。
褚成博痛斥李鴻章沒有增兵朝鮮,對日軟弱。
普遍認為,褚成博的奏折拉開了晚清清流言官監督、參與甲午戰爭決策的大門。
7月4日,褚成博繼續上奏,猛烈抨擊了李鴻章通過外交手段和平解決中日爭端的想法,要求帝國對日本采取更為強硬的激進態度。
不僅如此,褚成博還算了筆賬。
“我中華講求海防已三十年,創設海軍亦七八年,北洋的海軍和海防陸軍技藝純熟,行陣齊整,各海口炮台、船塢等工,亦一律堅固,武備修舉,足以永靖海氛。”
反觀日本,“島夷小醜,外強中幹,久為寰海所共知。”
這兩段文言文不需要翻譯成白話文,相信大家應該也能看懂。
簡單來說,帝國軍力十分強大,日本就是個小醜,分分鍾弄死他們。
在奏折最後,褚成博慷慨激昂的指責李鴻章太軟弱,請求光緒皇帝給他上上強度。
其實光緒皇帝的施壓早就開始了,在褚成博第一次上奏3天後的6月25日,光緒密諭李鴻章,要他做好軍事準備。
“據現在情形看去,口舌爭辯,已屬無濟於事。現倭已多兵赴漢,勢甚急迫。設脅議已成,權歸於彼,再圖挽救,更落後著。此時事機吃緊,應如何及時措置,李鴻章身膺重任,熟悉倭韓情勢,著即妥籌辦法,迅速具奏。”
這段話的意思也非常好理解,日本發出第一次“絕交書”後,帝國最高層已經明白,談判恐怕已不可能談出結果。
而日本軍隊已經進入朝鮮國都漢城,形勢急迫,你李鴻章該想想辦法了。
老李收到密旨後,一個頭兩個大。
他何嚐不想一拳幹飛日本人,奈何實力不允許。
6月30日,李鴻章複奏光緒。
正是這次複奏,引發了帝國中樞高層們的一片嘩然。
李鴻章坦陳,北洋艦隊隨時能拉出去作戰的軍艦隻有8艘;陸軍隨時能出動的兵力僅2萬人。
如果要準備與日本的全麵戰爭,至少要先下撥200-300萬兩白銀用作軍餉。
“就陸路而論,沿海各軍將領均久經戰陣,器械精利、操演純熟,合計亦僅二萬人。”
我們今天看那段曆史,對大清帝國在甲午戰爭前的印象是擁有亞洲最強海軍,陸軍兵力百萬,絕對的亞洲第一軍事強國。
事實上,不是我們看那段曆史是這樣認為的。
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清朝上下很多人都是這一觀點。
大家自我感覺相當良好,看著本國軍艦如林,列隊百萬,膨脹到不行。
光緒皇帝本人也相當自信,所以接到李鴻章的複奏後,懵了。
他於7月2日再下密旨,要求李鴻章詳細解釋到底怎麽回事。
密旨連夜送到天津,當晚就交給了李鴻章,可見光緒皇帝非常焦慮。
“惟該督練辦海軍有年,前據陳奏校閱操演情形,俱臻精密,自已足備緩急。茲據奏稱,北洋鐵快各艦堪備海戰者隻有八艘。究竟海軍所練之兵有若幹?此外北洋分紮沿海防軍若幹?及直隸綠營兵丁可備戰守者若幹?著即逐一詳細覆奏。”
這段話翻譯成大白話其實就一句話:你練兵練到現在,就練成這個樣子,你趕緊說清楚什麽情況。
7月4日,褚成博第二次彈劾李鴻章的同一天,老李的二次複奏也抵達了紫禁城。
在這次複奏裏,李鴻章沒有進行任何遮掩,他將北洋陸海軍現狀匯報給了光緒皇帝。
據後世史學家的考證,李鴻章的這次報告是清帝國在甲午戰爭前,最詳細的軍事實力分析。
“伏查戰艦以鐵甲為最,快船次之。北洋現有定遠、鎮遠鐵甲二艘,濟遠、致遠、靖遠、輕(經)遠、來遠快船五艘,均係購自外洋,平遠快船一艘,造自閩廠。前奏所雲戰艦,即指此八艘而言。此外,超勇、揚威二船,均係舊式;四鎮蚊炮船,僅備守口;威遠、康濟、敏捷三船,專備教練學生;利運一船,專備轉運糧械。曆考西洋海軍規製,但以船之新舊、炮之大小遲速分強弱,不以人數多寡為較量。自光緒十四年(1888年)後,並未添購一船,操演雖勤,戰艦過少。臣前奏定海軍章程及兩次校閱疏內,迭經陳明在案。”
李鴻章又是解釋,又是抱怨,將北洋艦隊的現狀完整告知了朝廷。
經李鴻章這麽一解析,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裸泳了,並沒有那麽強。
雖然在1888年成軍時,依靠“定遠”號、“鎮遠”號兩艘7000噸級排水量鐵甲艦,北洋艦隊確實有資格稱為亞洲第一。
可那是1888年的事情了,現在是1894年。
李鴻章為什麽如此懼怕日本,因為他知道日本在進步,而且速度很快。
1891年,日本邀請北洋艦隊出訪日本,北洋艦隊提督(相當於現在的海軍司令)丁汝昌震驚的發現,日本海軍發展速度非常可怕。
北洋艦隊不是第一次訪問日本,1886年,“定遠”號和“鎮遠”號共同訪問日本,還搞出了大清水兵怒砸日本長崎的風波。
彼時的北洋艦隊實力明顯超越日本,可短短5年,丁汝昌就感受到了危機。
回國後,丁汝昌建議李鴻章盡快購買快船、速射炮等武器。
丁汝昌這個人早年參加太平軍,後來投誠被李鴻章收編。
雖然不是科班出身,但在海軍摸爬滾打幾年後,對近代海軍知識也算了解一二,他深知船速和火炮射速在海戰中的重要性。
1892年,北洋艦隊再次訪問日本。
回國後,不僅是丁汝昌著急。
“定遠”號管帶(艦長)劉步蟾也急了,他請求李鴻章趕緊購置新武器。
李鴻章如何不知時不我待的道理,可他也沒辦法,隻好用拖字訣。
拖到1894年時,中日海軍實力差距大到令人無法接受的地步。
日本海軍擁有排水量1000噸以上的戰艦31艘,其中28艘可隨時出戰,總排水量高達7.2萬噸,同期北洋艦隊僅3.4萬噸,不足日本的一半。
而且不少日本軍艦都是1890年之後服役的新戰艦,反觀北洋艦隊的戰艦,全都上了年紀。
至於速射炮,開戰時,日本海軍裝備了上百門,北洋艦隊則少得可憐。
所以站在李鴻章的視角,他是絕望的。
在1894年7月初,丁汝昌曾請示李鴻章,他想帶領艦隊主力深入到漢江巡視。
當時日軍艦隊已經進入了漢江,北洋艦隊再去,難免發生摩擦。
李鴻章直接拒絕:“此不過擺架子耳……人皆謂我海軍弱,汝自問不弱否?”
老李自己揭掉了遮羞布,去了能幹什麽?還不是做做樣子。
別人貶低我們海軍弱,人家說得沒錯,你自己問問自己,我們不弱嗎?
關於這些,朝廷中樞之前了解不多。
所以他們不理解,為什麽李鴻章特別堅持和平解決爭端。
因為一旦打起來,真的占不到便宜。
02
李鴻章7月4日的二次複奏裏也提到了陸軍。
“沿海陸軍,除膠州台工經始未成外,山東威海衛則綏鞏軍八營、護軍兩營;奉天大連灣則銘軍十營;旅順口則四川提臣宋慶毅軍八營,又親慶軍六營;山東煙台則嵩武軍四營;直隸北塘口仁字兩營;大沽口炮隊六百七十名:臣前折所謂分布直、東、奉三省海口把守炮台合計二萬人者指此。其分駐天津青縣之盛軍馬步十六營,軍糧城之銘軍馬隊兩營,蘆台之武毅兩營,皆填紮後路,以備畿輔遊擊策應之師。至綠營兵丁,疲弱已久,自前督臣曾國藩及臣創辦練軍漸收實用。無如直隸地麵遼闊,與東、奉、晉、豫接壤,北界多倫、圍場,皆盜賊出沒之區,經年扼要巡防,備多力分,斷難抽調遠役。”
這段話看似是在報流水賬,把目前北洋陸軍的部署大致說了一遍。
可中心思想卻是陸軍能戰鬥的部隊,非常有限。
甲午戰爭前,八旗兵有25萬人,其中14.8萬人部署在北京和直隸。
綠營兵44萬人,直隸地區部署了4.1萬人,剩餘部署在全國。
八旗+綠營,總計69萬人的現役陸軍部隊。
不過李鴻章的二次複奏裏沒有過多提及八旗和綠營,隻是簡單提及綠營疲弱,抽調不了。至於同樣腐朽的八旗,老李壓根沒提,算是給皇帝留點麵子。
因為李鴻章的身份擺在那裏,他能叫動淮軍,以及以淮軍為班底的北洋陸軍,其他人他叫不動。
更重要的原因,八旗和綠營的戰鬥力早已喪失。
還有點戰鬥力的隻剩以淮軍為班底的北洋陸軍,以及曾國藩留下來的湘軍。
這些部隊屬於勇營(團勇),通常不在帝國正規軍事編製裏。
換言之,在當時的清帝國,隻有八旗和綠營是正規軍,其他軍隊都不帶編。
但是非常滑稽,這些淮軍和湘軍因為超出正規軍的戰鬥力,居然成了清帝國晚期最重要的國防力量。
收複新疆的是湘軍,主打中法戰爭的是淮軍,八旗+綠營算是徹底廢了。
然而清廷每年還要為這支廢物軍隊花費2000萬兩白銀,白白浪費了巨量資源。
經過統計,不屬於正規軍的勇營,加上一些由綠營模仿勇營改造而來的練軍,大概有46萬人。
八旗+綠營+勇營+練軍,超過115萬人。
所以清朝在甲午戰爭前,確實擁有百萬大軍,規模十分龐大。
這麽龐大的部隊中,有多少能戰之兵呢?
李鴻章說是2萬人,但那2萬人是特指在直隸、東北、山東的北洋部隊。
日本在戰前曾做過情報收集,不妨借鑒一下。
經過分析,日本情報機關認為,部署在旅順、大連灣、天津、威海衛等地的淮軍勇營部隊,合計3.9萬人,擁有不錯的戰鬥力。
練軍當中,以部署在奉天(沈陽)、石家莊、古北口的1.5萬人為上佳。
也就是說,以日本人的標準,115萬大清陸軍中,僅有5.4萬人的精銳部隊可用。
比較致命的是,這些有限的精銳戰力中還有不少肩負著守衛炮台、海軍基地的重要任務。
能夠抽調的機動兵力隻有部署在天津的1.14萬人,部署在直隸的練軍1.04萬人,以及部署在沈陽一帶的奉天練軍6000人左右,合計2.8萬人不到。
李鴻章一直消極避戰,但他不慫,一個證據能證明。
在甲午戰爭初期,他麾下能調動的機動兵力全部出動。
戰局不利後,他甚至孤注一擲,把駐守炮台的部隊也派了出去。
這就表明,老李戰前避戰。
真開打了,人家也沒有藏著掖著。
不過結果大家看到了,不管是幾萬清軍精銳,還是朝廷從各地調來的援軍,在日軍麵前均不堪一擊。
那一時期的日本陸軍,僅從戰鬥力論,已經位居亞洲第一。
日本建立了7個近代化師團,7萬現役陸軍,23萬預備役人員。
除此之外,日本也有屯田兵團、本土後備隊、要塞炮兵隊等非機動部隊。
滿打滿算,如果不動用23萬預備役人員,日本傾國之兵能拉出來12.3萬人,看起來跟大清帝國的百萬大軍相去甚遠。
可日本陸軍已經完成了近代化,從最基礎的軍校教育,到部隊的訓練,軍隊管理製度,幾乎完成了全盤革新。
除了保留一些日本特有的武士道精神外,能西化的全部西化。
結果就是,近代化之後的日本陸軍對清朝陸軍擁有降維打擊優勢,幾乎是一路摁在地上打。
正是因為對清朝陸海軍,以及日本陸海軍的情況比較了解,所以李鴻章自日本介入朝鮮開始,就竭力避免軍事衝突。
又是跟伊藤博文談判,又是請西方列強調停,但都沒用。
當然沒用,李鴻章對兩國軍力了如指掌,日本人不知道?
日本對清朝的情報收集力度,比清朝對日本情報收集力度還要強。
對清朝陸海軍的虛實,日本人早已洞悉。
這就是為什麽,日本敢在6月22日、7月14日兩次發出“絕交書”,態度極為強硬。
03
清朝中樞知道北洋陸海軍現狀後,清流言官們改變了策略。
原本他們還圍繞陸海戰術侃侃而談,現在他們不談了,而是將矛頭對準李鴻章本人。
指責他用人不當,外交手段不行等等。
李鴻章自然有李鴻章的問題,不能否認。
可清流們除了噴,任何忙都沒幫上。
不僅沒幫忙,他們甚至心懷鬼胎。
與李鴻章不和,曾在1890年上書請奏不再為北洋艦隊采購武器的帝師翁同龢在背後統一調度。
所有彈劾李鴻章的奏折,都經過了翁的審核。
翁同龢的學生王伯恭有一次聽到張謇在翁同龢麵前大談日本蕞爾小國,何足對抗天兵等等。
等張謇走後,王伯恭告訴翁同龢,帝國軍力其實不足以擊敗日本,能不打最好。
“器械陣法,百不如人,似未宜率爾從事。”
這句話非常好理解,什麽都不如人,能打嗎?不能。
翁同龢回答:“今北洋海陸軍,如火如荼,豈不堪一戰耶?”
意思也很好理解,北洋陸海軍都發展成那樣了,怎麽可能不如人?
王伯恭反駁:“知己知彼,乃可望百戰百勝,今確知己不如彼,安可望勝?”
大白話的解釋,已經知道自己不如對手,怎麽可能打贏。
而且這段話說的很有意思,王伯恭聽到翁同龢說北洋陸海軍厲害後,並沒有舉出一些案例反駁。
而是直接說:今確知己不如彼……。
通過這句話可以推斷,翁同龢雖然嘴上說北洋厲害,但他早就知道北洋陸海軍不是日本人的對手。
換言之,他之前攛掇弟子門生上奏彈劾李鴻章,全是基於私怨,而不是為了國家著想。
果然!翁同龢無話可說,對王伯恭憋出一句:“吾正欲試其良楛,以為整頓地也。”
什麽意思?
我正要利用這一良機,好找理由整治他們。
外敵威脅臨近,而帝國重臣們卻彼此傾軋,將外部威脅視為扳倒政治對手的契機。
這樣的政權,沒救了。
作者: 淮河雨
甲午戰爭:開戰之前再聊聊,李鴻章為什麽不敢跟日本打?
sandstone2 (2025-10-24 05:24:58) 評論 (1)01
1894年6月22日,李鴻章接到了兩個讓他鬧心的通知。
一個來自日本外相陸奧宗光,他發出了所謂的第一次“絕交書”,拒絕從朝鮮撤軍。
另一個來自內部,都察院江西道監察禦史褚成博上奏彈劾李鴻章。
褚成博痛斥李鴻章沒有增兵朝鮮,對日軟弱。
普遍認為,褚成博的奏折拉開了晚清清流言官監督、參與甲午戰爭決策的大門。
7月4日,褚成博繼續上奏,猛烈抨擊了李鴻章通過外交手段和平解決中日爭端的想法,要求帝國對日本采取更為強硬的激進態度。
不僅如此,褚成博還算了筆賬。
“我中華講求海防已三十年,創設海軍亦七八年,北洋的海軍和海防陸軍技藝純熟,行陣齊整,各海口炮台、船塢等工,亦一律堅固,武備修舉,足以永靖海氛。”
反觀日本,“島夷小醜,外強中幹,久為寰海所共知。”
這兩段文言文不需要翻譯成白話文,相信大家應該也能看懂。
簡單來說,帝國軍力十分強大,日本就是個小醜,分分鍾弄死他們。
在奏折最後,褚成博慷慨激昂的指責李鴻章太軟弱,請求光緒皇帝給他上上強度。
其實光緒皇帝的施壓早就開始了,在褚成博第一次上奏3天後的6月25日,光緒密諭李鴻章,要他做好軍事準備。
“據現在情形看去,口舌爭辯,已屬無濟於事。現倭已多兵赴漢,勢甚急迫。設脅議已成,權歸於彼,再圖挽救,更落後著。此時事機吃緊,應如何及時措置,李鴻章身膺重任,熟悉倭韓情勢,著即妥籌辦法,迅速具奏。”
這段話的意思也非常好理解,日本發出第一次“絕交書”後,帝國最高層已經明白,談判恐怕已不可能談出結果。
而日本軍隊已經進入朝鮮國都漢城,形勢急迫,你李鴻章該想想辦法了。
老李收到密旨後,一個頭兩個大。
他何嚐不想一拳幹飛日本人,奈何實力不允許。
6月30日,李鴻章複奏光緒。
正是這次複奏,引發了帝國中樞高層們的一片嘩然。
李鴻章坦陳,北洋艦隊隨時能拉出去作戰的軍艦隻有8艘;陸軍隨時能出動的兵力僅2萬人。
如果要準備與日本的全麵戰爭,至少要先下撥200-300萬兩白銀用作軍餉。
“就陸路而論,沿海各軍將領均久經戰陣,器械精利、操演純熟,合計亦僅二萬人。”
我們今天看那段曆史,對大清帝國在甲午戰爭前的印象是擁有亞洲最強海軍,陸軍兵力百萬,絕對的亞洲第一軍事強國。
事實上,不是我們看那段曆史是這樣認為的。
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清朝上下很多人都是這一觀點。
大家自我感覺相當良好,看著本國軍艦如林,列隊百萬,膨脹到不行。
光緒皇帝本人也相當自信,所以接到李鴻章的複奏後,懵了。
他於7月2日再下密旨,要求李鴻章詳細解釋到底怎麽回事。
密旨連夜送到天津,當晚就交給了李鴻章,可見光緒皇帝非常焦慮。
“惟該督練辦海軍有年,前據陳奏校閱操演情形,俱臻精密,自已足備緩急。茲據奏稱,北洋鐵快各艦堪備海戰者隻有八艘。究竟海軍所練之兵有若幹?此外北洋分紮沿海防軍若幹?及直隸綠營兵丁可備戰守者若幹?著即逐一詳細覆奏。”
這段話翻譯成大白話其實就一句話:你練兵練到現在,就練成這個樣子,你趕緊說清楚什麽情況。
7月4日,褚成博第二次彈劾李鴻章的同一天,老李的二次複奏也抵達了紫禁城。
在這次複奏裏,李鴻章沒有進行任何遮掩,他將北洋陸海軍現狀匯報給了光緒皇帝。
據後世史學家的考證,李鴻章的這次報告是清帝國在甲午戰爭前,最詳細的軍事實力分析。
“伏查戰艦以鐵甲為最,快船次之。北洋現有定遠、鎮遠鐵甲二艘,濟遠、致遠、靖遠、輕(經)遠、來遠快船五艘,均係購自外洋,平遠快船一艘,造自閩廠。前奏所雲戰艦,即指此八艘而言。此外,超勇、揚威二船,均係舊式;四鎮蚊炮船,僅備守口;威遠、康濟、敏捷三船,專備教練學生;利運一船,專備轉運糧械。曆考西洋海軍規製,但以船之新舊、炮之大小遲速分強弱,不以人數多寡為較量。自光緒十四年(1888年)後,並未添購一船,操演雖勤,戰艦過少。臣前奏定海軍章程及兩次校閱疏內,迭經陳明在案。”
李鴻章又是解釋,又是抱怨,將北洋艦隊的現狀完整告知了朝廷。
經李鴻章這麽一解析,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裸泳了,並沒有那麽強。
雖然在1888年成軍時,依靠“定遠”號、“鎮遠”號兩艘7000噸級排水量鐵甲艦,北洋艦隊確實有資格稱為亞洲第一。
可那是1888年的事情了,現在是1894年。
李鴻章為什麽如此懼怕日本,因為他知道日本在進步,而且速度很快。
1891年,日本邀請北洋艦隊出訪日本,北洋艦隊提督(相當於現在的海軍司令)丁汝昌震驚的發現,日本海軍發展速度非常可怕。
北洋艦隊不是第一次訪問日本,1886年,“定遠”號和“鎮遠”號共同訪問日本,還搞出了大清水兵怒砸日本長崎的風波。
彼時的北洋艦隊實力明顯超越日本,可短短5年,丁汝昌就感受到了危機。
回國後,丁汝昌建議李鴻章盡快購買快船、速射炮等武器。
丁汝昌這個人早年參加太平軍,後來投誠被李鴻章收編。
雖然不是科班出身,但在海軍摸爬滾打幾年後,對近代海軍知識也算了解一二,他深知船速和火炮射速在海戰中的重要性。
1892年,北洋艦隊再次訪問日本。
回國後,不僅是丁汝昌著急。
“定遠”號管帶(艦長)劉步蟾也急了,他請求李鴻章趕緊購置新武器。
李鴻章如何不知時不我待的道理,可他也沒辦法,隻好用拖字訣。
拖到1894年時,中日海軍實力差距大到令人無法接受的地步。
日本海軍擁有排水量1000噸以上的戰艦31艘,其中28艘可隨時出戰,總排水量高達7.2萬噸,同期北洋艦隊僅3.4萬噸,不足日本的一半。
而且不少日本軍艦都是1890年之後服役的新戰艦,反觀北洋艦隊的戰艦,全都上了年紀。
至於速射炮,開戰時,日本海軍裝備了上百門,北洋艦隊則少得可憐。
所以站在李鴻章的視角,他是絕望的。
在1894年7月初,丁汝昌曾請示李鴻章,他想帶領艦隊主力深入到漢江巡視。
當時日軍艦隊已經進入了漢江,北洋艦隊再去,難免發生摩擦。
李鴻章直接拒絕:“此不過擺架子耳……人皆謂我海軍弱,汝自問不弱否?”
老李自己揭掉了遮羞布,去了能幹什麽?還不是做做樣子。
別人貶低我們海軍弱,人家說得沒錯,你自己問問自己,我們不弱嗎?
關於這些,朝廷中樞之前了解不多。
所以他們不理解,為什麽李鴻章特別堅持和平解決爭端。
因為一旦打起來,真的占不到便宜。
02
李鴻章7月4日的二次複奏裏也提到了陸軍。
“沿海陸軍,除膠州台工經始未成外,山東威海衛則綏鞏軍八營、護軍兩營;奉天大連灣則銘軍十營;旅順口則四川提臣宋慶毅軍八營,又親慶軍六營;山東煙台則嵩武軍四營;直隸北塘口仁字兩營;大沽口炮隊六百七十名:臣前折所謂分布直、東、奉三省海口把守炮台合計二萬人者指此。其分駐天津青縣之盛軍馬步十六營,軍糧城之銘軍馬隊兩營,蘆台之武毅兩營,皆填紮後路,以備畿輔遊擊策應之師。至綠營兵丁,疲弱已久,自前督臣曾國藩及臣創辦練軍漸收實用。無如直隸地麵遼闊,與東、奉、晉、豫接壤,北界多倫、圍場,皆盜賊出沒之區,經年扼要巡防,備多力分,斷難抽調遠役。”
這段話看似是在報流水賬,把目前北洋陸軍的部署大致說了一遍。
可中心思想卻是陸軍能戰鬥的部隊,非常有限。
甲午戰爭前,八旗兵有25萬人,其中14.8萬人部署在北京和直隸。
綠營兵44萬人,直隸地區部署了4.1萬人,剩餘部署在全國。
八旗+綠營,總計69萬人的現役陸軍部隊。
不過李鴻章的二次複奏裏沒有過多提及八旗和綠營,隻是簡單提及綠營疲弱,抽調不了。至於同樣腐朽的八旗,老李壓根沒提,算是給皇帝留點麵子。
因為李鴻章的身份擺在那裏,他能叫動淮軍,以及以淮軍為班底的北洋陸軍,其他人他叫不動。
更重要的原因,八旗和綠營的戰鬥力早已喪失。
還有點戰鬥力的隻剩以淮軍為班底的北洋陸軍,以及曾國藩留下來的湘軍。
這些部隊屬於勇營(團勇),通常不在帝國正規軍事編製裏。
換言之,在當時的清帝國,隻有八旗和綠營是正規軍,其他軍隊都不帶編。
但是非常滑稽,這些淮軍和湘軍因為超出正規軍的戰鬥力,居然成了清帝國晚期最重要的國防力量。
收複新疆的是湘軍,主打中法戰爭的是淮軍,八旗+綠營算是徹底廢了。
然而清廷每年還要為這支廢物軍隊花費2000萬兩白銀,白白浪費了巨量資源。
經過統計,不屬於正規軍的勇營,加上一些由綠營模仿勇營改造而來的練軍,大概有46萬人。
八旗+綠營+勇營+練軍,超過115萬人。
所以清朝在甲午戰爭前,確實擁有百萬大軍,規模十分龐大。
這麽龐大的部隊中,有多少能戰之兵呢?
李鴻章說是2萬人,但那2萬人是特指在直隸、東北、山東的北洋部隊。
日本在戰前曾做過情報收集,不妨借鑒一下。
經過分析,日本情報機關認為,部署在旅順、大連灣、天津、威海衛等地的淮軍勇營部隊,合計3.9萬人,擁有不錯的戰鬥力。
練軍當中,以部署在奉天(沈陽)、石家莊、古北口的1.5萬人為上佳。
也就是說,以日本人的標準,115萬大清陸軍中,僅有5.4萬人的精銳部隊可用。
比較致命的是,這些有限的精銳戰力中還有不少肩負著守衛炮台、海軍基地的重要任務。
能夠抽調的機動兵力隻有部署在天津的1.14萬人,部署在直隸的練軍1.04萬人,以及部署在沈陽一帶的奉天練軍6000人左右,合計2.8萬人不到。
李鴻章一直消極避戰,但他不慫,一個證據能證明。
在甲午戰爭初期,他麾下能調動的機動兵力全部出動。
戰局不利後,他甚至孤注一擲,把駐守炮台的部隊也派了出去。
這就表明,老李戰前避戰。
真開打了,人家也沒有藏著掖著。
不過結果大家看到了,不管是幾萬清軍精銳,還是朝廷從各地調來的援軍,在日軍麵前均不堪一擊。
那一時期的日本陸軍,僅從戰鬥力論,已經位居亞洲第一。
日本建立了7個近代化師團,7萬現役陸軍,23萬預備役人員。
除此之外,日本也有屯田兵團、本土後備隊、要塞炮兵隊等非機動部隊。
滿打滿算,如果不動用23萬預備役人員,日本傾國之兵能拉出來12.3萬人,看起來跟大清帝國的百萬大軍相去甚遠。
可日本陸軍已經完成了近代化,從最基礎的軍校教育,到部隊的訓練,軍隊管理製度,幾乎完成了全盤革新。
除了保留一些日本特有的武士道精神外,能西化的全部西化。
結果就是,近代化之後的日本陸軍對清朝陸軍擁有降維打擊優勢,幾乎是一路摁在地上打。
正是因為對清朝陸海軍,以及日本陸海軍的情況比較了解,所以李鴻章自日本介入朝鮮開始,就竭力避免軍事衝突。
又是跟伊藤博文談判,又是請西方列強調停,但都沒用。
當然沒用,李鴻章對兩國軍力了如指掌,日本人不知道?
日本對清朝的情報收集力度,比清朝對日本情報收集力度還要強。
對清朝陸海軍的虛實,日本人早已洞悉。
這就是為什麽,日本敢在6月22日、7月14日兩次發出“絕交書”,態度極為強硬。
03
清朝中樞知道北洋陸海軍現狀後,清流言官們改變了策略。
原本他們還圍繞陸海戰術侃侃而談,現在他們不談了,而是將矛頭對準李鴻章本人。
指責他用人不當,外交手段不行等等。
李鴻章自然有李鴻章的問題,不能否認。
可清流們除了噴,任何忙都沒幫上。
不僅沒幫忙,他們甚至心懷鬼胎。
與李鴻章不和,曾在1890年上書請奏不再為北洋艦隊采購武器的帝師翁同龢在背後統一調度。
所有彈劾李鴻章的奏折,都經過了翁的審核。
翁同龢的學生王伯恭有一次聽到張謇在翁同龢麵前大談日本蕞爾小國,何足對抗天兵等等。
等張謇走後,王伯恭告訴翁同龢,帝國軍力其實不足以擊敗日本,能不打最好。
“器械陣法,百不如人,似未宜率爾從事。”
這句話非常好理解,什麽都不如人,能打嗎?不能。
翁同龢回答:“今北洋海陸軍,如火如荼,豈不堪一戰耶?”
意思也很好理解,北洋陸海軍都發展成那樣了,怎麽可能不如人?
王伯恭反駁:“知己知彼,乃可望百戰百勝,今確知己不如彼,安可望勝?”
大白話的解釋,已經知道自己不如對手,怎麽可能打贏。
而且這段話說的很有意思,王伯恭聽到翁同龢說北洋陸海軍厲害後,並沒有舉出一些案例反駁。
而是直接說:今確知己不如彼……。
通過這句話可以推斷,翁同龢雖然嘴上說北洋厲害,但他早就知道北洋陸海軍不是日本人的對手。
換言之,他之前攛掇弟子門生上奏彈劾李鴻章,全是基於私怨,而不是為了國家著想。
果然!翁同龢無話可說,對王伯恭憋出一句:“吾正欲試其良楛,以為整頓地也。”
什麽意思?
我正要利用這一良機,好找理由整治他們。
外敵威脅臨近,而帝國重臣們卻彼此傾軋,將外部威脅視為扳倒政治對手的契機。
這樣的政權,沒救了。
作者: 淮河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