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 海 岱 山 拾 趣
芮 少 麟
題記:偶檢行囊,顯舊時東海巡遊雜記一則,雞肋文字,棄之可惜,遂稍作修改,入集博文,留作憶念。
蓬萊仙島,傍海相依,是山東北部久負盛名的黃海旅遊觀光地。它向北延伸的十餘顆珠簾般的俯視島嶼,是著名的山東長山列島,最北端的砣磯島,隔渤海海峽與遼東半島相望,蓬瀛之名,神州盡知。然,東海海域更為遼闊廣大,舟山群島一帶,也素有蓬萊仙島之類似傳說,也曾讓我早年增加了不少見識。
1978年秋,我與同事從青島經上海轉赴舟山定海,再抵著名的沈家門漁港,參與東黃海區漁業指揮部冬汛帶魚會戰調研。那次因大風停航和換乘轉載時的車船勞頓,讓許多旅客在遙望全國著名漁業重點縣岱山之際,望能建有一連島大橋造福桑梓,曾望洋興歎過。
1979年農牧漁業部下達製定標準化項目的“東黃海拖網囊網最小網目”課題,由東、黃海的兩個海區研究所承擔,我是黃海區項目組負責人。四年來,我們項目組不分冬夏寒暑,分乘農業部屬煙台海洋漁業公司的兩艘600匹馬力漁輪,馳騁在東黃海的各個漁場,按規劃設定的漁區站點,依次收集拖網漁獲的生物學資料,而岱山島與岱衢洋也成為我們多次避風停靠或錨泊休息的依戀之地。
1980年9月下旬,漁輪按計劃於舟山群島東南外海的預定站點作業,得知第二天將有九級大風來襲,需就近向岱山和衢山兩島間的海麵避風。午後3時,在完成預定站位的漁獲物分類取樣檢測後,遠邊海平線上,已泛滿白色浪花,我們旋即返航,頂著偏北大風,向航程七八個小時之外的避風錨地——岱衢洋疾駛。
晚八時,昔日浩瀚的星空,已被濃厚的雲層遮蔽,海天一片漆黑,滔滔巨浪接連撲打著船艏和舵樓,周邊隻有我們兩艘漁輪的航行燈,在風浪裏閃爍不定。衢山島以南是岱山島,岱衢洋水深風大浪高,這裏以盛產大黃魚著稱,因捕撈強度過大,已呈資源衰退態勢。夜航中,我們根據嵊泗花鳥山燈塔、岱山東北下三星燈塔的方位,適時調整航向,於夜裏十一點抵達岱衢洋。這兒不是港口,僅能倚靠衢山島阻擋及減緩北方襲來的九級風浪勢頭,漁輪隻能在汪洋大海裏錨泊。
一般情況下,船舶停航多用錨泊方式固定船位,但在非屬港泊的大風浪時,於一望無際的大海中,拖網漁輪為防止船舶錨爪力在風浪中減弱造成的錨位移動,會危及船舶安全,多習慣於將直徑十公分、長達千米的兩盤拖網夾棕鋼絲大纜,施放在海中,靠著它的長度及緊貼海底產生的巨大沉降力,來替代鐵錨,以減緩船舶晃搖的幅度,這叫“站洋錨”,是中型漁輪離港避風時的常用方式。船舶顛簸中,大家酣然入睡。
清晨,北風呼嘯,未曾減弱,海麵波濤洶湧,早餐後在舵樓上觀望北邊的衢山島和西南向的岱山島,雖已暮秋,島上依然綠裝盛披,誘人前往,然可望而不可及。大家在船上漫談著舟山諸島的各種趣聞,我時年已近不惑,體力與遊興未減,但這次登島遊覽之念,卻未能實現。午後四時風勢趨緩,大家飽餐了一頓鮮美的馬鮫魚水餃後,漁輪結束避風,啟航向新站點駛去。與登遊岱山隻能失之交臂,這次岱衢洋上話蓬瀛的巡禮,也成為我的一段海上回憶。
另一次走進岱山與其聚緣,則是月餘後一次更大風暴的來襲,為避風,漁輪直接開進岱山港。我們是“慣於風浪渡春時”的海上打魚郎,謳歌海洋,熱愛生活,是既往人生長期有過的樂趣,對船近陸地時的親切向往,有著與常人顯然不一樣的濃鬱感覺。航船停靠陸地時力爭登岸,既是一種歡暢,更是離岸人的向往天性,許多未有過海洋生活經曆者,極難體會到這種激情渴望。清晨,旭日東升,在確定午前風勢不會減弱,漁輪難得啟航離港後,我們三五個摯友經船長許可,換裝離船,對岱山島的磨心山,實地觀賞遊覽了一番。
在晃動著的許多避風漁輪間,過船穿越,須小心翼翼,船舷濕漉漉,尤其膩滑,上下過船,極易出現閃失。近八時,於岱山島碼頭的小市場外,在海鷗飽食魚鮮後“謳哇”的歡鳴聲中,循著山勢,我們向目的地,迤邐進發。
磨心山是岱山島的最高處,海拔不到300米,與我青年時去過多次的煙台芝罘島老爺嶺的海拔高度差不多,都屬於丘陵型山地,潮起潮落,海景宜人。這裏層巒疊嶂,丘阜連綿,海島植被,尤其繁茂,滿山蒼翠欲滴,樹種各異,不像芝罘島的背麵那般,黑鬆單一,怪石嶙峋,崖壁陡峭,使登高攀登者望之心悸。
我們沿坡度不大的盤山道的裏側行進,漸行登高,路旁溝壑裏盡是散發著清香味的香樟、拖吊著長圓型球果的濕地鬆、柏木等常綠喬木,高聳挺拔,是當地特有的樹種,間或還可見有泉水潺潺的小溪流淌,山勢麵貌頗有些寧波溪口雪竇山的那般風韻,可惜淡水資源卻實在有限,缺少溪口那裏氣勢恢弘的千丈岩長瀑布和落水潭。我們邊聊談、邊欣賞著各色山間景致,辨識著諸多的亞熱帶樹木植物。這裏風景如畫,卻無登山石階,路麵也未加修葺,砂石滑步,實為缺憾。
登頂途中,遇有正在林間空地收獲番薯的一位六十多歲老者。他介紹說“岱山才是坊間盛傳的東海蓬瀛聚仙寶島,是徐福的求仙出發地,不像你們北方的蓬萊閣,地處黃海,且隻是依海濱之勢興建的半島延伸,缺少環繞海上仙島的潮濕氣勢與靈氣,……”。當他談到八仙過海及徐福出發地時、同行的幾個血氣方剛山東小夥,欲想爭辯幾句,我笑著示意勸息後,老漢的話匣子繼續敞開,竟談古論今,滔滔不絕,所知甚多。
他說孤懸海麵的島嶼名山與背依大陸的半島觀庵,遊者的感觀,會截然不同,雖然古有文人墨客的不斷渲染,但海洋氣象複雜,四季變幻萬千,東海岱山是靠近大陸的亞熱帶型島嶼,海洋的大氣環流在遇到陸地山勢後,會沿著迎坡麵上升,在海島的雲山盤結處,往往總會披上一層層煙樹淒迷、厚薄不均勻的嵐霧麵紗,神奇變幻,難喻其妙,……。他講述的許多知識與我在大學學過的海洋氣象內容,互有關聯,著實有趣,與先父三十年代曾多次漫遊青島嶗山時記載出版過的海霧蔓繞嶗頂時的山嵐情景相似,原來他是文革時從寧波被遣返回籍的右派老師,怪不得諸多學識尤為獨到,令人欽敬。
老師繼續介紹說:岱山被稱東海的蓬瀛仙島,是由於它遠離陸地,周不搭界,海闊天空,景秀絢麗,百島映襯,是得天獨厚的海景觀賞地。確是如此,它與旅遊者從飛機上俯瞰海島的垂直角度,完全不同。這裏海拔高度適中,從高處俯看觀賞周邊,它的形狀恰象是一塊鑲嵌在東海珠鏈上人見人愛的綠色翠玉。老師介紹說陸地觀賞者確實難以找到這塊居高臨下的山嵐所在地,它位於群島中間,地理優勢,得天獨厚,是塊東海寶地。岱山海域,大黃花魚資源尤其豐富,是曆史上的產卵場,它毗鄰岱衢洋的海岸沙質勻細,浙江省最著名。當地民風淳樸,他還遙指著岱山東向的一個海島說,瞧,那裏就是譽稱“海天佛國”、“南海聖境”的普陀山,近在咫尺,俯瞰即是,是國內和東南亞佛教徒們在東海向往的虔誠參拜地。我們漁輪夏季經常在那裏避風停靠並登陸,較為熟悉。老師還介紹說,岱山這裏,佛教、道教及民間信仰盛行,山頂原有八仙過海聚匯處、南北極仙翁的弈棋遺跡,還有清乾隆始建二百餘年的慈雲庵,它較普陀山的勝景亦別開生麵,香火一度極旺,但文革時曆盡劫難盡毀……。
告辭了老者,我們沿山路盤旋,漸登至磨心山之巔,極目望去,海風拂麵,周邊若幹峰巒早已匍伏腳下,原本看似層巒疊嶂的丘阜,再也顯示不出它們的高大雄偉。大家找到掩隱林中的慈雲庵,瀏覽一番,僅有古柏數棵,失望至極,如老者前言,遺憾備至。但庵後周邊,卻因海風所致,仙霧之氣繚繞,可遙望的海景,極其秀美,更有移步換形之妙,得天獨厚,足以彌補登臨岱山的缺憾。遊覽廟觀、欣賞層林山石,是集人生樂趣與休閑盛事,能給旅遊者留下深刻印象和憶念,可惜的是,那時打魚郎們都無手機或照相機在手,成為一樁憾事。
這裏雖無所謂連天接地的瀑布與匯聚而成的深潭,卻視界遼闊,天風霍霍,雲飄如帶,映入眼簾的是海天的渺溟空曠,俯瞰島上,林壑幽奇,古木參天,放眼觀海,波濤翻滾,銀波閃爍,絢麗奪目,大風掀起無窮白浪形成的道道白練,象萬千條蛟龍在大鬧東海,卻也赫然壯觀。這種“青山伴雲霧,心安即歸處”的悠然環境,確是難得。我們往常在海上對風浪襲人的情景,雖已司空見慣,但那畢竟是在海平麵上的一種遙觀,這次登高望遠,往日的帆檣點點,被遍布海麵的壓浪白條取代,銀花拂海,大有千萬條海龍在有層次地朝拜仙山的另種風情,難以忘懷。
舟山本島隔海相望,東向的數十座島嶼,高低錯落,盡收眼底,這才是常年居住在大陸的人們極難見到過的海上仙境。我們於岱山這塊綠玉的頂端,背依香樟,墊石坐息,人人仿佛大有臨風飄若仙的駕島駛行之感。大家陶然於指點峰巒的清奇變幻,遙指並評議著“千裏雲嵐秋鬢影”的絕妙姿態,欣賞著下方的長鬆修篁和林間幽趣,觀海聽濤,僻塵遐想,樂此不彼,這時,美中不足的隻有惜無香茗品飲,與時如流矢。
這次漁輪避風,我們登岱至磨心山,那醉人秋色,盡入眼簾,雖尚未完整觀賞到岱山的全真麵目,這山裏也並無飛流三千尺,我們卻領略到“千龍朝拜浪萬條”的另類環海風情,算是彌補了這次登山的缺憾。
從磨心山頂,鳥瞰東向大海,豁然目曠。岱山的月平崗秀色可餐,風采迷人,讓人流連忘返,我眼前石碑上那“月崗磨心 蓬瀛增秀”八個大字,則成為此行遊覽東海岱頂時的愜意感受,印象深刻,可謂不虛此行的另一種拾趣。
三個小時的巡遊觀光,飄忽而過,為不誤漁輪啟航,我們隻能於依戀不舍中,別離慈雲庵所在的月平崗,匆匆下山離去。
離職後,2002年我曾赴邀參加過象山的石浦開漁節,水產局的岱山藉友人言及磨心山慈雲庵,經海內外香客募資修葺,現已擴建為慈雲極樂禪寺景區,舊貌換新顏,香火盛事,遠超往昔,值得慶幸。
2018年我偕妻與親友在舊金山再度遊覽著名的金門大橋時,得訊國內岱山經濟開發區已納入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舟山群島新區建設,是中國由陸域和海洋錨地組成的自由貿易園區,因舟岱大橋開通,岱山已連接大陸,漸融入國家公路網,岱山海洋經濟的發展,指日可待。我這老者望著穿越金門大橋徐徐駛向太平洋的艘艘巨輪,觸景生情,遙想當年走近岱山時交通不便的那種遺憾,也隨著華夏東海舟岱連橋工程的雄姿展現而飄逝。
我耄耋之年恰遇全球抗疫戰猶酣,航班有阻,盼歸心切,居家避疫時難耐寂寞,遂將這篇早年的隨筆修改後,拿來充數,再為岱山,添留一首打油詩,以博新世紀建設者們一笑:
盤古開天塑蓬瀛,岱山兒女育誌堅,
舟岱展翅承東海,五洲同讚華盛顏!
2021年6月 於美南 休斯敦
東 海 岱 山 拾 趣
青島蒼龍嶺 (2025-10-25 10:40:12) 評論 (1) 東 海 岱 山 拾 趣
芮 少 麟
題記:偶檢行囊,顯舊時東海巡遊雜記一則,雞肋文字,棄之可惜,遂稍作修改,入集博文,留作憶念。
蓬萊仙島,傍海相依,是山東北部久負盛名的黃海旅遊觀光地。它向北延伸的十餘顆珠簾般的俯視島嶼,是著名的山東長山列島,最北端的砣磯島,隔渤海海峽與遼東半島相望,蓬瀛之名,神州盡知。然,東海海域更為遼闊廣大,舟山群島一帶,也素有蓬萊仙島之類似傳說,也曾讓我早年增加了不少見識。
1978年秋,我與同事從青島經上海轉赴舟山定海,再抵著名的沈家門漁港,參與東黃海區漁業指揮部冬汛帶魚會戰調研。那次因大風停航和換乘轉載時的車船勞頓,讓許多旅客在遙望全國著名漁業重點縣岱山之際,望能建有一連島大橋造福桑梓,曾望洋興歎過。
1979年農牧漁業部下達製定標準化項目的“東黃海拖網囊網最小網目”課題,由東、黃海的兩個海區研究所承擔,我是黃海區項目組負責人。四年來,我們項目組不分冬夏寒暑,分乘農業部屬煙台海洋漁業公司的兩艘600匹馬力漁輪,馳騁在東黃海的各個漁場,按規劃設定的漁區站點,依次收集拖網漁獲的生物學資料,而岱山島與岱衢洋也成為我們多次避風停靠或錨泊休息的依戀之地。
1980年9月下旬,漁輪按計劃於舟山群島東南外海的預定站點作業,得知第二天將有九級大風來襲,需就近向岱山和衢山兩島間的海麵避風。午後3時,在完成預定站位的漁獲物分類取樣檢測後,遠邊海平線上,已泛滿白色浪花,我們旋即返航,頂著偏北大風,向航程七八個小時之外的避風錨地——岱衢洋疾駛。
晚八時,昔日浩瀚的星空,已被濃厚的雲層遮蔽,海天一片漆黑,滔滔巨浪接連撲打著船艏和舵樓,周邊隻有我們兩艘漁輪的航行燈,在風浪裏閃爍不定。衢山島以南是岱山島,岱衢洋水深風大浪高,這裏以盛產大黃魚著稱,因捕撈強度過大,已呈資源衰退態勢。夜航中,我們根據嵊泗花鳥山燈塔、岱山東北下三星燈塔的方位,適時調整航向,於夜裏十一點抵達岱衢洋。這兒不是港口,僅能倚靠衢山島阻擋及減緩北方襲來的九級風浪勢頭,漁輪隻能在汪洋大海裏錨泊。
一般情況下,船舶停航多用錨泊方式固定船位,但在非屬港泊的大風浪時,於一望無際的大海中,拖網漁輪為防止船舶錨爪力在風浪中減弱造成的錨位移動,會危及船舶安全,多習慣於將直徑十公分、長達千米的兩盤拖網夾棕鋼絲大纜,施放在海中,靠著它的長度及緊貼海底產生的巨大沉降力,來替代鐵錨,以減緩船舶晃搖的幅度,這叫“站洋錨”,是中型漁輪離港避風時的常用方式。船舶顛簸中,大家酣然入睡。
清晨,北風呼嘯,未曾減弱,海麵波濤洶湧,早餐後在舵樓上觀望北邊的衢山島和西南向的岱山島,雖已暮秋,島上依然綠裝盛披,誘人前往,然可望而不可及。大家在船上漫談著舟山諸島的各種趣聞,我時年已近不惑,體力與遊興未減,但這次登島遊覽之念,卻未能實現。午後四時風勢趨緩,大家飽餐了一頓鮮美的馬鮫魚水餃後,漁輪結束避風,啟航向新站點駛去。與登遊岱山隻能失之交臂,這次岱衢洋上話蓬瀛的巡禮,也成為我的一段海上回憶。
另一次走進岱山與其聚緣,則是月餘後一次更大風暴的來襲,為避風,漁輪直接開進岱山港。我們是“慣於風浪渡春時”的海上打魚郎,謳歌海洋,熱愛生活,是既往人生長期有過的樂趣,對船近陸地時的親切向往,有著與常人顯然不一樣的濃鬱感覺。航船停靠陸地時力爭登岸,既是一種歡暢,更是離岸人的向往天性,許多未有過海洋生活經曆者,極難體會到這種激情渴望。清晨,旭日東升,在確定午前風勢不會減弱,漁輪難得啟航離港後,我們三五個摯友經船長許可,換裝離船,對岱山島的磨心山,實地觀賞遊覽了一番。
在晃動著的許多避風漁輪間,過船穿越,須小心翼翼,船舷濕漉漉,尤其膩滑,上下過船,極易出現閃失。近八時,於岱山島碼頭的小市場外,在海鷗飽食魚鮮後“謳哇”的歡鳴聲中,循著山勢,我們向目的地,迤邐進發。
磨心山是岱山島的最高處,海拔不到300米,與我青年時去過多次的煙台芝罘島老爺嶺的海拔高度差不多,都屬於丘陵型山地,潮起潮落,海景宜人。這裏層巒疊嶂,丘阜連綿,海島植被,尤其繁茂,滿山蒼翠欲滴,樹種各異,不像芝罘島的背麵那般,黑鬆單一,怪石嶙峋,崖壁陡峭,使登高攀登者望之心悸。
我們沿坡度不大的盤山道的裏側行進,漸行登高,路旁溝壑裏盡是散發著清香味的香樟、拖吊著長圓型球果的濕地鬆、柏木等常綠喬木,高聳挺拔,是當地特有的樹種,間或還可見有泉水潺潺的小溪流淌,山勢麵貌頗有些寧波溪口雪竇山的那般風韻,可惜淡水資源卻實在有限,缺少溪口那裏氣勢恢弘的千丈岩長瀑布和落水潭。我們邊聊談、邊欣賞著各色山間景致,辨識著諸多的亞熱帶樹木植物。這裏風景如畫,卻無登山石階,路麵也未加修葺,砂石滑步,實為缺憾。
登頂途中,遇有正在林間空地收獲番薯的一位六十多歲老者。他介紹說“岱山才是坊間盛傳的東海蓬瀛聚仙寶島,是徐福的求仙出發地,不像你們北方的蓬萊閣,地處黃海,且隻是依海濱之勢興建的半島延伸,缺少環繞海上仙島的潮濕氣勢與靈氣,……”。當他談到八仙過海及徐福出發地時、同行的幾個血氣方剛山東小夥,欲想爭辯幾句,我笑著示意勸息後,老漢的話匣子繼續敞開,竟談古論今,滔滔不絕,所知甚多。
他說孤懸海麵的島嶼名山與背依大陸的半島觀庵,遊者的感觀,會截然不同,雖然古有文人墨客的不斷渲染,但海洋氣象複雜,四季變幻萬千,東海岱山是靠近大陸的亞熱帶型島嶼,海洋的大氣環流在遇到陸地山勢後,會沿著迎坡麵上升,在海島的雲山盤結處,往往總會披上一層層煙樹淒迷、厚薄不均勻的嵐霧麵紗,神奇變幻,難喻其妙,……。他講述的許多知識與我在大學學過的海洋氣象內容,互有關聯,著實有趣,與先父三十年代曾多次漫遊青島嶗山時記載出版過的海霧蔓繞嶗頂時的山嵐情景相似,原來他是文革時從寧波被遣返回籍的右派老師,怪不得諸多學識尤為獨到,令人欽敬。
老師繼續介紹說:岱山被稱東海的蓬瀛仙島,是由於它遠離陸地,周不搭界,海闊天空,景秀絢麗,百島映襯,是得天獨厚的海景觀賞地。確是如此,它與旅遊者從飛機上俯瞰海島的垂直角度,完全不同。這裏海拔高度適中,從高處俯看觀賞周邊,它的形狀恰象是一塊鑲嵌在東海珠鏈上人見人愛的綠色翠玉。老師介紹說陸地觀賞者確實難以找到這塊居高臨下的山嵐所在地,它位於群島中間,地理優勢,得天獨厚,是塊東海寶地。岱山海域,大黃花魚資源尤其豐富,是曆史上的產卵場,它毗鄰岱衢洋的海岸沙質勻細,浙江省最著名。當地民風淳樸,他還遙指著岱山東向的一個海島說,瞧,那裏就是譽稱“海天佛國”、“南海聖境”的普陀山,近在咫尺,俯瞰即是,是國內和東南亞佛教徒們在東海向往的虔誠參拜地。我們漁輪夏季經常在那裏避風停靠並登陸,較為熟悉。老師還介紹說,岱山這裏,佛教、道教及民間信仰盛行,山頂原有八仙過海聚匯處、南北極仙翁的弈棋遺跡,還有清乾隆始建二百餘年的慈雲庵,它較普陀山的勝景亦別開生麵,香火一度極旺,但文革時曆盡劫難盡毀……。
告辭了老者,我們沿山路盤旋,漸登至磨心山之巔,極目望去,海風拂麵,周邊若幹峰巒早已匍伏腳下,原本看似層巒疊嶂的丘阜,再也顯示不出它們的高大雄偉。大家找到掩隱林中的慈雲庵,瀏覽一番,僅有古柏數棵,失望至極,如老者前言,遺憾備至。但庵後周邊,卻因海風所致,仙霧之氣繚繞,可遙望的海景,極其秀美,更有移步換形之妙,得天獨厚,足以彌補登臨岱山的缺憾。遊覽廟觀、欣賞層林山石,是集人生樂趣與休閑盛事,能給旅遊者留下深刻印象和憶念,可惜的是,那時打魚郎們都無手機或照相機在手,成為一樁憾事。
這裏雖無所謂連天接地的瀑布與匯聚而成的深潭,卻視界遼闊,天風霍霍,雲飄如帶,映入眼簾的是海天的渺溟空曠,俯瞰島上,林壑幽奇,古木參天,放眼觀海,波濤翻滾,銀波閃爍,絢麗奪目,大風掀起無窮白浪形成的道道白練,象萬千條蛟龍在大鬧東海,卻也赫然壯觀。這種“青山伴雲霧,心安即歸處”的悠然環境,確是難得。我們往常在海上對風浪襲人的情景,雖已司空見慣,但那畢竟是在海平麵上的一種遙觀,這次登高望遠,往日的帆檣點點,被遍布海麵的壓浪白條取代,銀花拂海,大有千萬條海龍在有層次地朝拜仙山的另種風情,難以忘懷。
舟山本島隔海相望,東向的數十座島嶼,高低錯落,盡收眼底,這才是常年居住在大陸的人們極難見到過的海上仙境。我們於岱山這塊綠玉的頂端,背依香樟,墊石坐息,人人仿佛大有臨風飄若仙的駕島駛行之感。大家陶然於指點峰巒的清奇變幻,遙指並評議著“千裏雲嵐秋鬢影”的絕妙姿態,欣賞著下方的長鬆修篁和林間幽趣,觀海聽濤,僻塵遐想,樂此不彼,這時,美中不足的隻有惜無香茗品飲,與時如流矢。
這次漁輪避風,我們登岱至磨心山,那醉人秋色,盡入眼簾,雖尚未完整觀賞到岱山的全真麵目,這山裏也並無飛流三千尺,我們卻領略到“千龍朝拜浪萬條”的另類環海風情,算是彌補了這次登山的缺憾。
從磨心山頂,鳥瞰東向大海,豁然目曠。岱山的月平崗秀色可餐,風采迷人,讓人流連忘返,我眼前石碑上那“月崗磨心 蓬瀛增秀”八個大字,則成為此行遊覽東海岱頂時的愜意感受,印象深刻,可謂不虛此行的另一種拾趣。
三個小時的巡遊觀光,飄忽而過,為不誤漁輪啟航,我們隻能於依戀不舍中,別離慈雲庵所在的月平崗,匆匆下山離去。
離職後,2002年我曾赴邀參加過象山的石浦開漁節,水產局的岱山藉友人言及磨心山慈雲庵,經海內外香客募資修葺,現已擴建為慈雲極樂禪寺景區,舊貌換新顏,香火盛事,遠超往昔,值得慶幸。
2018年我偕妻與親友在舊金山再度遊覽著名的金門大橋時,得訊國內岱山經濟開發區已納入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舟山群島新區建設,是中國由陸域和海洋錨地組成的自由貿易園區,因舟岱大橋開通,岱山已連接大陸,漸融入國家公路網,岱山海洋經濟的發展,指日可待。我這老者望著穿越金門大橋徐徐駛向太平洋的艘艘巨輪,觸景生情,遙想當年走近岱山時交通不便的那種遺憾,也隨著華夏東海舟岱連橋工程的雄姿展現而飄逝。
我耄耋之年恰遇全球抗疫戰猶酣,航班有阻,盼歸心切,居家避疫時難耐寂寞,遂將這篇早年的隨筆修改後,拿來充數,再為岱山,添留一首打油詩,以博新世紀建設者們一笑:
盤古開天塑蓬瀛,岱山兒女育誌堅,
舟岱展翅承東海,五洲同讚華盛顏!
2021年6月 於美南 休斯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