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牛頓,麥克斯韋爾,愛因斯坦分別是牛頓力學,電動力學,廣義相對論領域裏最有影響的人物。量子力學是由波爾領導的哥本哈根學派創立的,主要貢獻者包括海森堡,薛定諤,狄拉克等人,波爾無疑是量子力學裏最有影響的人物。楊振寧就是量子場論裏最有影響的人物,楊振寧與米爾斯建立的楊-米爾斯量子場方程是量子場論的核心內容,關於楊-米爾斯量子場方程的重要性,
可參見Standard Model - Wikipedia裏的原話:
The quantum chromodynamics (QCD) sector defines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quarks and gluons, which is a Yang–Mills gauge theory with SU(3) symmetry,
The electroweak sector is a Yang–Mills gauge theory with the symmetry group U(1) × SU(2)L,
也可參見Yang-Mills theory - Wikipedia裏的原話:
The Yang–Mills theory•••is at the core of the unification of the electromagnetic force and weak forces (i.e. U(1) × SU(2)) as well as quantum chromodynamics, the theory of the strong force (based on SU(3)). Thus it forms the basis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tandard Model of particle physics.
可以把上述總結為下圖:

由圖可見,牛頓,波爾,麥克斯韋爾,愛因斯坦和楊振寧都是最偉大的物理學家。
費曼因量子電動力學與施溫格,Tomonaga分享了諾貝爾獎。與標準模型中的電弱相互作用理論的量子電動力學部分相比,費曼的量子電動力學是個初級的理論。電弱相互作用理論不是在費曼量子電動力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一個有趣的時間線:
1948年左右,費曼發表了量子電動力學;
1954年, 楊振寧與米爾斯發表了楊-米爾斯量子場論;
1956年, 李政道與楊振寧發表了宇稱不守恒;
1957年, 楊振寧與李政道因宇稱不守恒獲得了諾貝爾獎;
1962年, 李政道與楊振寧決裂;
1965年, 費曼因量子電動力學獲得了諾貝爾獎;
1970年左右, 楊-米爾斯量子場論開始受到學術界的重視。
可以認為,“1970年以後在量子場論裏處於核心地位的楊-米爾斯量子場論被學術界的冷落”與“李政道與楊振寧決裂破壞了楊振寧的名聲”應該是楊振寧錯失第二次獲得諾貝爾獎的主要原因,同時,客觀上也可能給費曼因量子電動力學獲得諾貝爾獎創造了條件。如果楊振寧在1965前因楊-米爾斯量子場論再次獲得諾貝爾獎,費曼就應該不太可能因量子電動力學而獲得諾貝爾獎了。費曼是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他的成就,無論是量子電動力學還是費曼圖都是非常複雜深澳的,一般人是很難看懂的,但他的費曼物理學講義的知名度非常高,培養了很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