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20多年的職業生涯裏,參加過多次職業培訓,但下麵的一次是令人記憶深刻的一次。培訓的主題是“了解自己的社交,溝通風格,了解周圍人眼中的你的社交,溝通風格,也了解他人的社交,溝通風格”。其目的是讓人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不同的人社交,溝通風格會不同,在工作中如何運用這些來更有效地和周圍人溝通,解決問題。以我們老祖宗的智慧,這就叫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在培訓之前,培訓中心在參與者不知情的情況下先要求參與者的同事,包括上級,同級,下級,以及顧客,供應商對參與者做評估 – 稱做周圍人眼中參與者的社交,溝通風格。在培訓的第一天,培訓師(Coach) 會讓參與者對自己的社交,溝通風格做自我評估 - 稱做自我眼中參與者的社交,溝通風格。在培訓臨近結尾時, 培訓師再將“周圍人眼中參與者的社交,溝通風格”發給各位參與者讓參與者認識到,你認為的你的表現行為和你周圍人認為的你的行為是否有差異,如果有,有多大。有趣的是,根據常年的數據累計,完全一致的非常,非常少,完全反向的也相對少,相當大的一部分人會有很大程度的差別。這個結果還隻是僅僅概括了“我”的小小一部分,可想而知,對整體的“我”差別會更顯著。
那麽為什麽人的自我認知與周圍人對我們的看法會有差別,有的還如此大呢?
根據心理學的研究,造成這種差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個體缺乏充分的自我意識(self-awareness)。
自我意識是指能清晰客觀地理解自身的想法、情緒、行為以及它們如何影響自身和他人的能力。它包括認識自己的優勢、劣勢、價值觀以及他人如何看待你。
缺乏自我意識意味著扭曲自我的認知,導致自我認知的形象不準確、情緒調節能力差,以及對自己行為如何影響他人產生扭曲的看法。缺乏自我意識的人可能會高估自己的優勢,低估自己的劣勢,將建設性的批評視為人身攻擊,並對各種情況做出情緒化的反應,從而阻礙個人成長。大家常常討論的自戀者則是嚴重缺乏內在自我意識的典型,即自戀者缺乏識別和理解自己的感受、動機、優勢和劣勢的能力。
例如,當我們在網上看到一些關於敏感話題的評論或意見時,會感到不安,焦慮。
自我意識強的人會提醒自己:這是我們內心通過情緒反應向我們傳遞我們所讀的評論或意見和我們的認知,常識或價值相抵觸。在這種情況下感到苦惱,或不安是正常的。這並不意味著我錯了,隻是因為我與之不同。我可以接受並麵對由此產生的負麵情緒,然後學會理解是什麽導致了這些差異。
缺乏自我意識的人可能會直接按照自己的情緒衝動行事,從而卷入爭論或完全退縮,而無法意識到自己痛苦產生的根源。
心理學家塔莎·尤裏奇(Tasha Eurich)的研究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95%的人自認為自己具有自我意識,但實際上有自我意識的人僅有10%到15%。這正是由造成人缺乏自我意識的原因之一,自我防禦在起作用。人類天生有維持和提升積極自我形象的內在需求,以保護自尊和心理健康。這種自我防禦機製使得在沒有外部輸入的情況下進行客觀的自我評估變得非常地困難。
加上人的各類認知偏差,例如,自利偏差 – 將成功歸因於自己的內在因素(如能力、努力)而將失敗歸因於外在因素(如運氣差、環境惡劣),例如:將他人對自己的讚美歸於我的漂亮,我的聰明,而將他人對自己的批評歸於嫉妒,從而形成一種模式,成功時,我天生就厲害,無需調整;失敗時,不是我的錯,也無需反思 。這種偏差係統性地過濾掉負麵信息,從而阻斷了由結果引導的反思和相應地調整(行為 → 結果 → 反思 → 調整),導致自我評價的我與真實的我產生巨大差距。
在人的一生中,我們時常在選擇。是選擇短暫而盲目的舒服,還是清醒但會曆經痛苦。選擇勇敢地接受和麵對真實的我,勇於改變,並用平靜的心境去接受周圍的一切。或繼續堅持認為自己是個穩定的天才,將自己所遇到的任何矛盾和問題都歸於他人,外部。自戀者最常做的就是這樣。
我以為的我是我嗎?
calm01 (2025-10-25 19:49:20) 評論 (0)在美20多年的職業生涯裏,參加過多次職業培訓,但下麵的一次是令人記憶深刻的一次。培訓的主題是“了解自己的社交,溝通風格,了解周圍人眼中的你的社交,溝通風格,也了解他人的社交,溝通風格”。其目的是讓人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不同的人社交,溝通風格會不同,在工作中如何運用這些來更有效地和周圍人溝通,解決問題。以我們老祖宗的智慧,這就叫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在培訓之前,培訓中心在參與者不知情的情況下先要求參與者的同事,包括上級,同級,下級,以及顧客,供應商對參與者做評估 – 稱做周圍人眼中參與者的社交,溝通風格。在培訓的第一天,培訓師(Coach) 會讓參與者對自己的社交,溝通風格做自我評估 - 稱做自我眼中參與者的社交,溝通風格。在培訓臨近結尾時, 培訓師再將“周圍人眼中參與者的社交,溝通風格”發給各位參與者讓參與者認識到,你認為的你的表現行為和你周圍人認為的你的行為是否有差異,如果有,有多大。有趣的是,根據常年的數據累計,完全一致的非常,非常少,完全反向的也相對少,相當大的一部分人會有很大程度的差別。這個結果還隻是僅僅概括了“我”的小小一部分,可想而知,對整體的“我”差別會更顯著。
那麽為什麽人的自我認知與周圍人對我們的看法會有差別,有的還如此大呢?
根據心理學的研究,造成這種差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個體缺乏充分的自我意識(self-awareness)。
自我意識是指能清晰客觀地理解自身的想法、情緒、行為以及它們如何影響自身和他人的能力。它包括認識自己的優勢、劣勢、價值觀以及他人如何看待你。
缺乏自我意識意味著扭曲自我的認知,導致自我認知的形象不準確、情緒調節能力差,以及對自己行為如何影響他人產生扭曲的看法。缺乏自我意識的人可能會高估自己的優勢,低估自己的劣勢,將建設性的批評視為人身攻擊,並對各種情況做出情緒化的反應,從而阻礙個人成長。大家常常討論的自戀者則是嚴重缺乏內在自我意識的典型,即自戀者缺乏識別和理解自己的感受、動機、優勢和劣勢的能力。
例如,當我們在網上看到一些關於敏感話題的評論或意見時,會感到不安,焦慮。
自我意識強的人會提醒自己:這是我們內心通過情緒反應向我們傳遞我們所讀的評論或意見和我們的認知,常識或價值相抵觸。在這種情況下感到苦惱,或不安是正常的。這並不意味著我錯了,隻是因為我與之不同。我可以接受並麵對由此產生的負麵情緒,然後學會理解是什麽導致了這些差異。
缺乏自我意識的人可能會直接按照自己的情緒衝動行事,從而卷入爭論或完全退縮,而無法意識到自己痛苦產生的根源。
心理學家塔莎·尤裏奇(Tasha Eurich)的研究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95%的人自認為自己具有自我意識,但實際上有自我意識的人僅有10%到15%。這正是由造成人缺乏自我意識的原因之一,自我防禦在起作用。人類天生有維持和提升積極自我形象的內在需求,以保護自尊和心理健康。這種自我防禦機製使得在沒有外部輸入的情況下進行客觀的自我評估變得非常地困難。
加上人的各類認知偏差,例如,自利偏差 – 將成功歸因於自己的內在因素(如能力、努力)而將失敗歸因於外在因素(如運氣差、環境惡劣),例如:將他人對自己的讚美歸於我的漂亮,我的聰明,而將他人對自己的批評歸於嫉妒,從而形成一種模式,成功時,我天生就厲害,無需調整;失敗時,不是我的錯,也無需反思 。這種偏差係統性地過濾掉負麵信息,從而阻斷了由結果引導的反思和相應地調整(行為 → 結果 → 反思 → 調整),導致自我評價的我與真實的我產生巨大差距。
在人的一生中,我們時常在選擇。是選擇短暫而盲目的舒服,還是清醒但會曆經痛苦。選擇勇敢地接受和麵對真實的我,勇於改變,並用平靜的心境去接受周圍的一切。或繼續堅持認為自己是個穩定的天才,將自己所遇到的任何矛盾和問題都歸於他人,外部。自戀者最常做的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