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是tailor and black trimm ing.我一開始沒理解,以為是路易威登品牌的回顧展, 就急急地走進去,腦海中想著是大名牌的高定那些東西, 西式晚禮裙什麽的,盡顯歐美社會高端服飾文化。細一看, 大吃一驚。原來至少一半展品是英法社會在十八十九世紀時, 給其黑人家仆的“貴族化”穿著。即十八十九世紀英法上層階級, 為了悅目, 給服務自己的黑人仆役定製穿著呢製或成套禮服或燕尾服, 讓其成為與城堡廳堂家具陳設相匹配的“人道具”, 襯托自己白人麵孔高貴服飾。。。這意象,維持了好多年。。。


其實我也注意到,即使美國黑人解放有二百年了, 現今很多黑人還是很容易從事傳統服務業,如給人做保姆等等, 隻是現今不大穿製服了。故他們穿著華貴衣服做服務的圖片,如圖, 讓我看起來很驚訝。那是180年前。我能分析來的是, 可能那時那些黑人仆人一年也掙不到他那一件製服錢,當“ 工作需要”,主人會提供。那黑人仆人們對這些衣服是何觀感呢? 榮幸?平淡?羨慕白人主流社會的服飾文化觀念?亦或都有吧。
這讓我想到,中國上世紀初到四五十年代,有開埠的沿海城市, 有一群中國公民專門服務來華洋人,沉浸久了,可能也“洋化洋氣” 了,慢慢欣賞模仿西式的穿著西式的做派。比如上海就遺留有一批“ 老克臘”,一切穿著起居以地道洋派為目的。跟這黑仆人著華麗“ 老式貴族式”製服,有何相似性?不解沉思中。

那展會有一半內容是,當代黑人群體中穿著華服者的著裝。 有些是把路易威登等的現成套裝解構變化, 有些是非洲設計師設計的來源於非洲傳統的改良華服。 但好些套花哨華麗的Look, 看起來像是大牌轉為黑人可服務努力打造, 適應他們的皮膚顏色和欣賞口味,又用料高端些。 有些像馬戲團小醜靚麗色塊的連褲男裝, 讓我想起在FIT的服裝展覽館看到的現代衣飾, 及在黑人街區偶爾看見的路人衣飾。顏色很跳,亮紫色或亮橙色。 這是現當代,黑人推崇的華服。
展廳裏,有一半多參觀者都是黑人, 他們似挺喜歡現當代那些Look。對我來說,稍怪異。

總歸,這展覽讓我思考了一下從未想過的問題, 即黑人們掌握其話語權時, 他們希望自己通過服裝表現出的Identity, 到底是什麽樣的?而我們華裔自己,在相似情形下, 又希望通過服飾傳遞出怎樣的Identity。反正我剛來會錯意時,是抱著欣賞學習路易威登類大牌所傳達的西式華貴“洋氣”去的。我這移民,是否終極目標是跟西人一樣衣著一樣“洋氣”。這是入鄉隨俗,還是Identity不清?展覽讓我思考。

另一展覽,叫“when objects dream”,是個小型當代設計展。有很多黑白照片,有裝置, 有影像。主角是物品。反正我沒看出多大意思來。 仿佛藝術家們思緒給限製在物品裏,覺得它們“美”。。。 我不大了解,這些藝術品製作過程是否繁複, 隻覺得比起經典的傳統的藝術品,感覺思維挺淺陋, 但總是在探索中吧。



看完兩展覽,我就撤了!Met太大,而基礎陳列已看過幾次, 路過都“熟視無睹”。唯一我悟出的是,沒趕上Tour, 應該是有Tour的講解,會加深對各時期各主題藝術品的理解。 這體會,再回家後觀看(陳丹青講北朝墓室壁畫線條之美) 的視頻後,感觸更深。我和很多國人們, 真需要中國藝術家在學貫中西之後,進行的藝術普及教育。 沁潤心脾,非常受用!
僅以此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