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酷原創

雅酷原創 名博

中國的稀土限製是張王牌嗎?

雅酷原創 (2025-10-15 14:37:37) 評論 (7)
稀土是現代科技產業的隱形基石,誰掌握了稀土,就等於掌握了部分高科技命脈。而在全球稀土這盤棋裏,中國無疑是那個握著最多棋子的玩家。有意思的是,中國雖然礦多,卻不一定勢大;美國雖然礦少,卻未必被掐。兩者之間的較量,不是一場誰禁誰就贏的簡單遊戲,而是一場牽動全球產業鏈的複雜博弈。

中國的稀土實力,絕對是貨真價實的全球第一。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生產國和出口國,占全球供應量的一半以上,尤其在重稀土領域,幾乎具有壟斷地位。在冶煉分離環節,中國更是擁有全球90%以上的產能。也就是說,就算美國開采出稀土礦石,也得拿到中國來精煉。

這背後離不開技術進步。中國稀土行業在過去20年突飛猛進,特別是上世紀由徐光憲院士發明的串級萃取法,讓稀土分離純度大幅提升,中國從此不再隻是挖礦賣土的角色,而是能把複雜的混合礦石提煉成各種稀有金屬。

如今的稀土集團、北方稀土、中科三環等企業,已經成為全球稀土產業的重要玩家。中國的稀土出口量龐大,從磁材、拋光粉到熒光粉,幾乎包攬了世界各大電子廠、汽車廠和軍工企業的原料供應。所以,從資源端來看,中國確實握有全球稀土龍頭的底氣。一旦中國收緊出口,美日歐的很多高科技產業都會卡殼

然而,看似風光的背後,卻有一筆不太體麵的賬。中國出口的稀土產品最多,但賺的錢並不多。原因很簡單——中國出口的多是原料,進口的卻是高端產品。根據研究數據,2015年時,中國出口的稀土原礦、混合物、分離產品與永磁體,其進口單價分別是出口單價的23倍;到了2022年,這個差距擴大到了39倍。換句話說,中國以低價賣出初級稀土產品,再以高價買回別人加工好的高端稀土製品。

這就像你賣了小麥,結果又去買進口的麵包。麵包廠的利潤被別人拿走了,而你隻能賺點原料錢。中國雖然有龐大的稀土產能,但在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超純分離、高端合金製備等關鍵技術上,仍落後於美日德等國。比如在稀土永磁體領域,日本的日立金屬、信越化學、TDK和德國的VAC掌握著全球大部分核心專利。中國企業要生產某些高性能磁體,還得付給他們專利費。數據顯示,中國雖然生產了全球85%以上的稀土永磁材料,但高性能磁體隻占其中不到15%。更直接一點說:量大不等於強,大多數還停留在中低端。



中國稀土限製能卡美國喉嚨嗎?答案是:能,但為時不長。

中國決定對稀土出口卡脖子,短期內,美國的確會很難受。因為從導彈、雷達、F-35戰機,到新能源汽車、電動機和風電設備,全都離不開稀土。美國雖然在加州有芒帕斯礦Mountain Pass),但過去這些礦石都是運到中國加工的——因為中國的分離提煉能力世界第一,成本也最低。所以如果中國限製出口,美國的高端製造業確實會立刻受到衝擊。

然而問題在於,這種卡喉嚨的威力不會持久。美國已經重啟稀土開采項目,在德州建設稀土分離廠;美國還找盟友合作——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都在增加稀土開采與儲備合作;此外,美國加大替代與回收——包括回收廢舊磁體、研發無稀土電機、替代材料等。這些計劃雖然短期內難見成效,但中長期一定會削弱中國的壟斷地位。也就是說,中國這一招稀土牌能造成短期震動,卻無法長期威脅。

反過來,美國也能卡中國的喉嚨,那就是專利反製。稀土是高科技產業的血液,但要讓它流動,得靠技術管道。這個管道的閥門,卻掌握在別人手裏。比如在高性能永磁體領域,中國廠商若要生產滿足高端軍工或電動車標準的磁體,需要使用日立金屬等公司掌握的核心專利。這些專利涵蓋了關鍵的晶體取向控製、微結構設計以及耐高溫配方。一旦美日等國聯合封鎖,中國的高端磁體產業立刻會被卡住。

換句話說,中國可以不賣礦石,美國也可以不授權技術。結果是兩敗俱傷——你卡我的原料,我鎖你的技術,誰也得不到真正的好處。而且,美國在高端製造鏈上的控製力更隱蔽、更持久。它不需要掀桌子,隻要讓中國無法買到必要的設備或專利,就能讓你的稀土強國變成低端礦廠

很多人以為中國一旦封稀土出口,美國就得趴下。但現實比電影複雜得多。因為中國的稀土企業本身,也嚴重依賴海外市場。中國稀土產業的利潤很大一部分來自出口。如果一刀切地限製出口,不僅會讓企業失去市場,還會導致國內庫存積壓、價格暴跌,反噬中國自己的稀土產業和製造業。

更重要的是,這種出口限製會削弱國際信任。一旦被貼上不穩定供應商的標簽,全球客戶就會想方設法尋找替代來源,或者加快在別國投資建設新供應鏈。短期內看似是製約,長期卻是自斷後路。舉個例子:十多年前,中國曾短暫限製稀土出口,日本的高科技企業因此大受影響。但結果是,日本反而加快了替代材料和循環利用技術的發展。如今,他們在廢磁體回收和稀土再利用上,已走在世界前列。

稀土確實是中國的戰略資源,是一張可以影響國際格局的王牌。但這張牌並非隨時都能打,更不能輕易打。中國有世界最多的稀土儲量、最強的提煉能力、最完整的產業鏈,卻缺乏足夠的高端專利和核心技術。美國和日本雖然資源有限,卻控製了技術標準和專利體係。於是,雙方形成了微妙的平衡:中國握,美日有;中國能掐供應,他們能鎖技術。中國用它去製裁別人,短期內能震懾對手,但長期隻會讓自己更被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