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副刊 2025.10.8

剛看完一本暢銷書《金錢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Money),看了沒幾章,就處處看見我媽的影子。書中作者大力提倡的觀念,在這個消費時代被視為清流。其實,作者所提倡的觀念一點也不新,那是我媽一輩子身體力行的生活準則。
不可否認,作者的文字駕馭功夫很好,更能舉出簡單的例子來說明幾個重要的觀念,難怪廣受歡迎。
不認識我媽的人,看過這本書之後,也能大致了解我媽媽看待金錢的態度。
我特別喜歡作者對於富有的定義和快樂的闡述。
他對富有的定義挺簡單的:隨心所欲。
這樣的富有,關乎於心,和錢的關係不大。又讓我想起了自己的父母,如果以金錢財富定義,他們從來不是富有的人,但是經常讓他們感懷於心的是,他們擁有富有的人生。
快樂就比較複雜了。仍然有許多專家學者試圖對快樂下定義。書中引用的是心理學家Angus Campbell的定論:衡量快樂最可靠的標準是,我們對自己生活的掌握度。
這就有意思了,富有和錢關係不大,但是錢卻可以買一定程度的快樂,因為金錢確實提供了我們對生活的某些控製權,當銀行有足夠的存款,工作上與老板叫板的底氣就比較足,大不了辭職換老板,也不怕馬上沒飯吃。
這是金錢提供的價值之一。
可是,平衡點在哪裏?
當我們利用財富控製生活的舒適度,買更大的房子,更多的奢侈品,同時,是不是也在一點一點的失去控製?
失去對時間的控製。
失去對欲望的控製。
用時間換取財富,用財富喂養欲望。
作者還說,沒有花出去的錢,那才是你的財富。
我媽直接教了一個方法:賺一塊錢,先存三毛。
這裏得說說存錢這回事,許多人存錢都有一個目的,那就是為了花錢,例如買房、買車。作者存錢主要是為了預防不時之需,我媽還加了一項:幫助需要的人。
我的父母親沒有高收入,一輩子過著極簡樸的生活,有遮風避雨的房子,沒有華夏,一輛最經濟實惠的國民車,可以使用十幾年。
他們非常滿意自己的生活,永遠心存感恩。
追求財富,除了帶來生活的舒適,還給了人一種莫名的成就感。
作者舉了一個非常好的例子,當我們在街上看見一輛拉風的跑車,頭不由自主跟著轉,這樣的回頭率不免讓開車的人得瑟,其實我們看的是車,不是人。
作者的這一段話正好可以拿來描述我的爸媽。他說:
謙遜、善良和同理心會比馬力帶給你更多的尊重。
我的父母親這一輩子捐款的累積總額,可以多買幾棟房子。
他們默默無名,是捐款單上的無名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