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兵的再思考

李遠哲 (2025-09-05 16:04:43) 評論 (2)
中國的閱兵常被拿來和別國對比。許多人說中國走得齊、隊列美、氣勢足,然後順手把美國等國的閱兵拿來作反例,笑其鬆散,判定高下。這樣的比較看似直觀,其實經不起推敲。隻要換一個場景,邏輯的漏洞就暴露無遺。如果把中國換成朝鮮、古巴、伊朗去對比美國,會得到什麽結論呢。

朝鮮的大閱兵幾乎無可挑剔。方陣整齊到每一步都像尺子量過,裝備車列在廣場上滾滾駛過,士兵口號聲震耳欲聾。鏡頭拉遠時,數萬人腳步同時落地的聲浪在平壤金日成廣場回蕩,從人民大學習堂門前走過的隊伍,步伐如同一麵龐大的節拍器,嚴整到令人心悸。這樣的場景,怎能說不壯觀?怎能說不整齊?但這是否能證明朝鮮的民生、製度、軍力優於美國?顯然不能。閱兵從來不是這些問題的答案。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中國。拿閱兵去攀比,隻會暴露比較本身的空虛。

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三位領導人各自任內都隻閱過一次兵。閱兵原本是十年一度的儀式,而這種儀式帶來的代價並不抽象。巨量的封控、演練、安保、聯勤、臨時設施與器材調撥,意味著漫長的城市管製和高昂的社會成本。道路反複封閉,空域頻繁管控,企事業單位調休停工,沿線小區出入受限,媒體與宣傳機器晝夜運轉。對公眾而言,這就是通勤被耽誤、就醫被推遲、經營被打斷,日常生活一次次被犧牲。

更直觀的體驗是那種無處不在的管製氛圍。閱兵前夕,北京街頭到處是戴紅箍的巡邏人員,數不清的警力被調動出來,幾乎每隔幾步就有人在盯著你。大規模的排練一遍又一遍,路麵封閉成常態。對普通人來說,不僅生活用品寄送受限,連最尋常的物件都成了敏感品:廚房剪刀、氣霧噴罐、甚至孩子文具裏的小刀片,都可能因為管控而無法進入北京。與此同時,出京、進京受到嚴格限製,許多北京人甚至不能開車順利回城,因為道路檢查層層設卡。一個原本該是公共節日的活動,卻讓居民成了被防備和犧牲的一方。

更諷刺的是,許多人把觀看閱兵當作愛國的表達,喜歡轉發中國儀仗隊在海外亮相的視頻,誇張地說所到之處人群驚歎。但換回本土場景,問題就尖銳起來了。在北京的大閱兵裏,普通公民幾乎沒有機會自由走到路邊觀看。看台座位嚴格管控,沿線樓宇窗戶要封,街道人流被提前清空,未經許可不得逗留。你若執意靠近,多半會被盤問甚至驅離。對比起來,中國軍人在國外表演能讓外國人近距離觀看、歡呼,而在本國,人民卻被隔絕在屏幕之外。這樣的落差,正好說明閱兵的對象並不是本國公民。

那到底是給誰看的?閱兵首先是給中共最高領導人看的,用來確認軍隊的絕對服從。其次是給受邀的外國政要看的,比如金正恩,世界上最獨裁專製國家的領袖,一個因壓迫和核武計劃而長期受到製裁、聲名最惡劣的統治者;比如普京,一個在俄羅斯長期把持權力、幾十年如一日地獨裁至今的人,甚至悍然發動了二十一世紀對主權國家的侵略戰爭。這些賓客要在天安門城樓上看到雄壯的場麵,感受到彼此的惺惺相惜。

再往下,是被挑選出來的內部觀眾:台上既有一些真正值得敬重的普通英雄,比如冒著生命危險的緝毒警、奮戰在救災一線的士兵,也有一批忠誠的企業家代表、被點名的少數民族代表和那些慣常出鏡的模範人物。把他們放在一起,被塑造成一幅人民同心的畫麵。之後才是國際媒體和駐外觀察員,他們要把這些畫麵帶回去,成為宣傳上的資本。層層排下來,最後才輪到中國的普通國民。他們不能走上街頭,不能靠近現場,隻能在電視機前當一個沉默的背景觀眾。一個以人民為名的軍隊,卻把人民排在最後。

說到軍隊與公民的關係,更繞不開曆史的一頁。八九年春夏之交,軍隊在首都對民眾使用致命武力,造成大量傷亡。這是事實,不是觀點。此後很長時間,軍警與維穩體係在各類群體性事件與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中也始終扮演高壓角色。假如一支軍隊在關鍵時刻的槍口對準的不是外敵而是自己的國民,那麽閱兵場上再整齊,也很難讓人把它自然地視作保護者。這不僅是戒備,它已經在曆史上開過槍。那就再問一句:這是你的軍隊嗎?它保護的是你的安全,還是把你當成潛在的威脅?若連親眼觀看一場閱兵都無從談起,所謂榮譽與自豪從何而來?

軍隊當然需要現代化,也需要儀式與榮譽。但它首先要回答一個更樸素的問題:它服務於誰?如果軍費與盛典的邊際效用,蓋過了對退役軍人安置、基層官兵福利、軍屬照顧與合法權益保障的投入,那麽這種榮譽就容易滑向表演。如果軍隊在國內政治秩序中的角色是高於法治的穩定器,那麽它與公民的距離隻會越走越遠。到那時,閱兵越整齊,反而越像一種諷刺。

寫到這裏,我更願意把閱兵當作一塊試金石。它在鏡頭裏亮相的是秩序,在賬本上留下的是成本,在城市裏製造的是管製,在心裏留下的則是一個節點。它提醒每個旁觀者確認自己的位置,是被動的群眾,還是擁有權利的公民。如果連站在路邊觀看都難以實現,卻要在屏幕前為它歡呼,那就不妨再多問一句,這份歡呼究竟屬於誰,又換來了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