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封信》是一部在敘事上極具實驗性的電視劇,其最大突破在於打破了線性時間的限製。編導同時啟用1991年與2026年這兩個相隔三十五年的時空,讓人物之間產生緊密的聯係與交互:既有時間上的穿越呼應,也有親情上的纏綿疏離,還有因果上的糾葛反應。正是這些錯綜複雜的聯係,勾勒出男女主角的前因後果與成長軌跡。
為了建立跨越時空的能動聯係,編導大量運用了超現實主義的手法。例如,劇中兩個破舊的紅色郵箱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神奇紐帶。2026年的人物通過郵箱裏傳來的信息重新確認自己的身份,而1991年的人物也能借此接收到來自未來的警示,甚至因此改變自己的行為與命運。然而,一旦過去發生改變,未來人物的存在便失去邏輯基礎。這種因果悖論使全劇的敘事極為燒腦,觀眾若稍有分神,便容易在錯綜的時間與場景轉換中迷失。我自己也是快速看了第二遍才理出一些頭緒的,否則完全是一頭霧水。
劇中2026年的時空更像是一種虛無的假設,對於2025年的觀眾是如此,對於劇中1991年的人物更是如此。未來隨時可能因1991年的事件而改變,因此2026年的時空始終處於不確定之中。隻有過去被確認,未來才能成立。
現實主義的邏輯是:過去決定未來。我想大多數人都有過類似的感慨。比如多年後的同學會,會讓人聯想到無數種“如果”的可能:如果當年A和B走到一起,他們會不會迎來完全不同的人生?而《十二封信》的燒腦之處正在於,它試圖顛倒這種邏輯——讓未來的信息和事件改變已經發生的過去。如此一來,未來人和事的合理性便搖搖欲墜。例如,如果1991年的唐亦尋按照2026年沈誠的警示,不去捅下那一刀,他就不會坐牢,也不會與葉海棠分開,更不會有沈曉軍的存在,更談不上沈誠的出現。正是這種過去與未來的動態勾連,使整部劇在敘事方式上猶如一連串燃燒彈,令觀眾目眩神迷。
若撇開這些超現實的障礙,《十二封信》的核心情節其實相當簡單:孤兒院長大的少年唐亦尋,和身陷家庭暴力的少女葉海棠,在逆境中成為彼此唯一的依靠。他們共同對抗殘酷的社會與邪惡勢力,在1991年的短暫相伴中,體驗到前所未有的溫暖,並憧憬著一個淳樸美好的未來。那一年,葉海棠問唐亦尋:“如果未來和我們想象的不一樣,我們還能改變嗎?”唐亦尋毫不猶豫地回答:“當然可以。”讓未來的結果反過來改變過去的動因,正是這部劇想要展示的主題:它要把“如果”變為現實。
這一邏輯在2026年的沈誠與1991年的唐亦尋之間得到具體化。唐亦尋在最後一集殺人前,想起沈誠的勸告:“不要殺人。”於是他猶豫了,放下刀,從而避免了一場無法挽回的悲劇。然而,正是這種改變,使得2026年的沈誠失去了存在的可能:如果唐亦尋沒有殺人入獄,葉海棠便不會與沈曉軍結合,沈誠也不可能出生。1991年的現實則是,唐亦尋確實殺人,確實失去了葉海棠。電視劇隻是通過時空穿越與互動來展示另一種可能:如果他當年沒有殺人,他們本可迎來美好未來。盡管現實主義的時間邏輯不允許這種“如果”,但這並不妨礙電視劇去追求超現實的想象與假設。
這正是本劇超現實探索的深意:未來的來信雖然虛構,卻象征著一個人胸懷未來目標的重要性。現實生活中,沒有人能收到來自未來的信,人生每一段也無法重來。一個幸運的轉折可能造就輝煌的未來,一個錯誤的決定則可能讓人一失足而成千古恨。若隻顧眼前而沒有未來的規劃,犯錯的幾率就會大大增加。時間是一條不可逆的直線,人生道路需要方向與目標。即便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要經曆重重困難,但因有目標,人才會生出耐心與韌性,進而克服障礙,避免誤入歧途。電視劇最終要告訴觀眾的正是:人不能失去希望。未來人改變過去人的超現實“如果”和想象,正是過去人對未來應該有的期許與憧憬。
在複雜的時空穿越之外,真正震撼觀眾的仍是赤裸殘酷的現實。唐亦尋是孤兒,從小流浪街頭,靠殘羹冷炙度日,後進入孤兒院與工讀學校,但始終受盡欺淩。葉海棠雖是學業優異的班長,卻在父親李一波禽獸般的家暴中飽受折磨。父親的暴行甚至一度逼她走向絕境,幸而被唐亦尋多次救下。兩個困境中的少年因此抱團取暖,在絕望中萌生真摯情感。他們互相救贖,互相守護,甚至願為彼此舍命。葉海棠在爆哥縱火的危急時刻,奮不顧身衝進火海救下唐亦尋,她手臂上的傷疤也因此成為這段情感的永恒印記。
然而,現實的力量遠比他們的勇氣更殘酷。唐亦尋在營救葉海棠時失手殺死海匪,被判十三年徒刑。他寫下訣別信,勸葉海棠離開梅灣,考大學,過上幸福生活。葉海棠雖不曾忘記唐亦尋,但在被迫接受他“已死”的假象後,隻能開始新的生活。她仍每年在唐的忌日祭奠他,而唐出獄後也曾試圖聯係她,卻在聽到她孩子的聲音後徹底放手。此後,他以“餘誌勇”的身份,承擔起朋友與家人的責任,終身未娶,撫養養女成人。唯一不變的是,他每年都會遠遠守望葉海棠在唐墓前獻花與蛋糕的身影,默默回憶青春歲月。葉海棠也年年為唐掃墓送花、慶賀生日。為此,她沒有隨丈夫與兒子出國,而是守在故土,把墓地買在唐亦尋墓旁,以求生死不分離。
有點遺憾的是,到了2026年的時空,老年演員的登場讓年輕角色瞬間失去了光彩,削弱了1991年青春段落的靈動與力量,尤其是化身為餘誌勇的唐亦尋,老態龍鍾,神智不清,已遠超該有的五十多歲的相貌。也許電視劇想說明生活太滄桑了。相比之下,1991年的現實主義情節才是全劇的靈魂。正是男女主在青春歲月裏的苦難與抗爭,以及他們共同憧憬未來的瞬間,才構成了本劇最令人動容的核心。該劇既是對青春與愛情的致敬,也是對命運悖論與社會現實的深刻反思。至於那兩個紅色郵箱和那隻神秘的黃金虎貓,不過是編導為打通過去與未來之超現實通道所加的調味品與色彩點綴。
2025.9.4
《十二封信》:過去與未來交錯的宿命悲歌
遠遠的霧 (2025-09-04 08:57:00) 評論 (2)《十二封信》是一部在敘事上極具實驗性的電視劇,其最大突破在於打破了線性時間的限製。編導同時啟用1991年與2026年這兩個相隔三十五年的時空,讓人物之間產生緊密的聯係與交互:既有時間上的穿越呼應,也有親情上的纏綿疏離,還有因果上的糾葛反應。正是這些錯綜複雜的聯係,勾勒出男女主角的前因後果與成長軌跡。
為了建立跨越時空的能動聯係,編導大量運用了超現實主義的手法。例如,劇中兩個破舊的紅色郵箱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神奇紐帶。2026年的人物通過郵箱裏傳來的信息重新確認自己的身份,而1991年的人物也能借此接收到來自未來的警示,甚至因此改變自己的行為與命運。然而,一旦過去發生改變,未來人物的存在便失去邏輯基礎。這種因果悖論使全劇的敘事極為燒腦,觀眾若稍有分神,便容易在錯綜的時間與場景轉換中迷失。我自己也是快速看了第二遍才理出一些頭緒的,否則完全是一頭霧水。
劇中2026年的時空更像是一種虛無的假設,對於2025年的觀眾是如此,對於劇中1991年的人物更是如此。未來隨時可能因1991年的事件而改變,因此2026年的時空始終處於不確定之中。隻有過去被確認,未來才能成立。
現實主義的邏輯是:過去決定未來。我想大多數人都有過類似的感慨。比如多年後的同學會,會讓人聯想到無數種“如果”的可能:如果當年A和B走到一起,他們會不會迎來完全不同的人生?而《十二封信》的燒腦之處正在於,它試圖顛倒這種邏輯——讓未來的信息和事件改變已經發生的過去。如此一來,未來人和事的合理性便搖搖欲墜。例如,如果1991年的唐亦尋按照2026年沈誠的警示,不去捅下那一刀,他就不會坐牢,也不會與葉海棠分開,更不會有沈曉軍的存在,更談不上沈誠的出現。正是這種過去與未來的動態勾連,使整部劇在敘事方式上猶如一連串燃燒彈,令觀眾目眩神迷。
若撇開這些超現實的障礙,《十二封信》的核心情節其實相當簡單:孤兒院長大的少年唐亦尋,和身陷家庭暴力的少女葉海棠,在逆境中成為彼此唯一的依靠。他們共同對抗殘酷的社會與邪惡勢力,在1991年的短暫相伴中,體驗到前所未有的溫暖,並憧憬著一個淳樸美好的未來。那一年,葉海棠問唐亦尋:“如果未來和我們想象的不一樣,我們還能改變嗎?”唐亦尋毫不猶豫地回答:“當然可以。”讓未來的結果反過來改變過去的動因,正是這部劇想要展示的主題:它要把“如果”變為現實。
這一邏輯在2026年的沈誠與1991年的唐亦尋之間得到具體化。唐亦尋在最後一集殺人前,想起沈誠的勸告:“不要殺人。”於是他猶豫了,放下刀,從而避免了一場無法挽回的悲劇。然而,正是這種改變,使得2026年的沈誠失去了存在的可能:如果唐亦尋沒有殺人入獄,葉海棠便不會與沈曉軍結合,沈誠也不可能出生。1991年的現實則是,唐亦尋確實殺人,確實失去了葉海棠。電視劇隻是通過時空穿越與互動來展示另一種可能:如果他當年沒有殺人,他們本可迎來美好未來。盡管現實主義的時間邏輯不允許這種“如果”,但這並不妨礙電視劇去追求超現實的想象與假設。
這正是本劇超現實探索的深意:未來的來信雖然虛構,卻象征著一個人胸懷未來目標的重要性。現實生活中,沒有人能收到來自未來的信,人生每一段也無法重來。一個幸運的轉折可能造就輝煌的未來,一個錯誤的決定則可能讓人一失足而成千古恨。若隻顧眼前而沒有未來的規劃,犯錯的幾率就會大大增加。時間是一條不可逆的直線,人生道路需要方向與目標。即便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要經曆重重困難,但因有目標,人才會生出耐心與韌性,進而克服障礙,避免誤入歧途。電視劇最終要告訴觀眾的正是:人不能失去希望。未來人改變過去人的超現實“如果”和想象,正是過去人對未來應該有的期許與憧憬。
在複雜的時空穿越之外,真正震撼觀眾的仍是赤裸殘酷的現實。唐亦尋是孤兒,從小流浪街頭,靠殘羹冷炙度日,後進入孤兒院與工讀學校,但始終受盡欺淩。葉海棠雖是學業優異的班長,卻在父親李一波禽獸般的家暴中飽受折磨。父親的暴行甚至一度逼她走向絕境,幸而被唐亦尋多次救下。兩個困境中的少年因此抱團取暖,在絕望中萌生真摯情感。他們互相救贖,互相守護,甚至願為彼此舍命。葉海棠在爆哥縱火的危急時刻,奮不顧身衝進火海救下唐亦尋,她手臂上的傷疤也因此成為這段情感的永恒印記。
然而,現實的力量遠比他們的勇氣更殘酷。唐亦尋在營救葉海棠時失手殺死海匪,被判十三年徒刑。他寫下訣別信,勸葉海棠離開梅灣,考大學,過上幸福生活。葉海棠雖不曾忘記唐亦尋,但在被迫接受他“已死”的假象後,隻能開始新的生活。她仍每年在唐的忌日祭奠他,而唐出獄後也曾試圖聯係她,卻在聽到她孩子的聲音後徹底放手。此後,他以“餘誌勇”的身份,承擔起朋友與家人的責任,終身未娶,撫養養女成人。唯一不變的是,他每年都會遠遠守望葉海棠在唐墓前獻花與蛋糕的身影,默默回憶青春歲月。葉海棠也年年為唐掃墓送花、慶賀生日。為此,她沒有隨丈夫與兒子出國,而是守在故土,把墓地買在唐亦尋墓旁,以求生死不分離。
有點遺憾的是,到了2026年的時空,老年演員的登場讓年輕角色瞬間失去了光彩,削弱了1991年青春段落的靈動與力量,尤其是化身為餘誌勇的唐亦尋,老態龍鍾,神智不清,已遠超該有的五十多歲的相貌。也許電視劇想說明生活太滄桑了。相比之下,1991年的現實主義情節才是全劇的靈魂。正是男女主在青春歲月裏的苦難與抗爭,以及他們共同憧憬未來的瞬間,才構成了本劇最令人動容的核心。該劇既是對青春與愛情的致敬,也是對命運悖論與社會現實的深刻反思。至於那兩個紅色郵箱和那隻神秘的黃金虎貓,不過是編導為打通過去與未來之超現實通道所加的調味品與色彩點綴。
202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