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碗蓮
從種下碗蓮種子的那一刻起,我便期待著花開的那一天。想象自己後院缸中綻放出粉嫩、紅色或黃色的花朵,該是多麽美好的一份夏日情懷。
種子是多年前從網上購得的。我按照教程,嚐試撬開它堅硬的外殼,最後是在水泥地上磨出了一道缺口,讓水分得以進入。蓮子沒有辜負我的期待,很快發芽、生根,長出漂浮在水麵的荷葉。一個多月後,新長的荷葉不再滿足於浮在水麵,漸漸亭亭玉立——原來這就是“立葉”,而有了立葉,才有可能開花。
立葉實在很美。細長的莖稈頂端,葉子初露出水麵時緊緊閉合,葉背泛著淡淡的紅色。一兩天後,它慢慢鬆開,像半開的貝殼。若此時灑上一滴水,便如珍珠般被捧在葉心。待葉子完全舒展,便成了一片光滑的橢圓,中間微微凹陷,如淺笑的酒窩,葉脈從中向外輻射,清晰可見。也許,人正是從荷葉中獲得了造傘的靈感。每天到院子裏澆水,我總會特意提一壺隔夜除氯的清水,輕輕灑向荷葉,看水珠在葉麵上跳動——一些躍回缸中,一些則穩穩停駐,如朝露點綴晨光。
立葉越來越多,我也對開花越發期待。於是更勤快地搬動沉重的水缸追逐陽光——聽說碗蓮每日需五六小時光照才能開花。所以我每天早上十點半搬一次,下午一兩點再挪一次。若某天出門在外,回家見到躲在陰涼中的荷葉,便自責不已,仿佛虧欠了它們幾個時辰的光照,就會誤了一整個花季。
從春到夏再到秋,後院的光影漸長又漸短,變化的不僅是日照,還有溫度和角度。兩缸碗蓮的立葉愈發茂密,而我對於開花的信心,卻日漸消退。
我多麽渴望能看到花苞啊。一次次蹲下身仔細端詳每一個新冒的嫩芽,盼望它們與以往不同,能是鼓脹的、即將綻放的花蕾。
等來的卻是失望。
八月底,天氣突然熱了起來,像是夏日最後的狂歡,又像是秋天隆重的預告。高溫之下,原本翠綠的荷葉開始出現鏽斑,逐漸枯黃。
難道,還未經花期,它們就要這樣凋零?
也許並非所有的等待都會開花,也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有回報。
二、今年的後院
今年因在家辦公,春天時忽然興致勃勃,將本就不大的後院變成了小型試驗田,陸續種了絲瓜、黃瓜、苦瓜、佛手瓜、西紅柿、甘蔗、薑、芋頭和土豆。土豆是發了芽扔進土裏的,西紅柿是買多了爛了埋進去的,甘蔗則是切了一小段發芽後種的,還有朋友送的黃瓜與苦瓜苗。為增加肥料營養,去Home Depot 添購牛糞雞糞,一日大中午的還開車去城市landfill中心免費拉來兩袋培育發酵好的compost。後來育的苗種不下了,又買來種植袋甚至用米袋自製種植袋放在院中央。院子被擠得滿滿當當。
A mantis was camouflaging itself in the greenness.
起初我信心十足,尤其看到它們鬱鬱蔥蔥地生長。然而畢竟陽光有限——別人家兩三株絲瓜能結四五十根,我家隻結四五根;苦瓜更是產量稀少,僅得兩三根,且越結越小。西紅柿等了許久才見轉紅,土豆種在袋中,收成的全是小顆粒,加起來隻夠炒一小盤。
It's the first year of planting cucumbers. Harvesting them is most joyful.
The only white dragon fruit was reaped in late August, 1.6 lbs in weight.
The red dragon fruit bloomed late this year due to the mild summer in June, July, and early August. It wasn't until late August that five buds appeared, joining the earlier two for a total of seven. By then, my patience had nearly worn out from the long wait.
Below is the last one, which appeared on the night of 09/02. Doesn't it look like a badminton ball?
每天澆水打理耗去不少時間,還要對付偷吃的老鼠和鬆鼠。眼見院子被自己弄得無處下腳,再想想付出與收獲如此不成正比,突然如悟道般豁然開朗:明年不種了!
正所謂物極必反,滿招損。Costco十磅土豆不過7.99美元,超市一小盒有機西紅柿也不過一兩刀。不如明年直接購買,既省心省力,也還後院一片清淨明朗。
人的心態總在變化。幾年前還寫過‘院子是我的最愛’,平日裏常被某人譏笑我的“前生一定是種菜的”,而今這份最愛已如昨日黃花,被我更向往的清靜與自在所取代。也正因如此,今日的這些記錄顯得格外有意義。
這個長周末高溫90度。打開空調,發現不製冷,以為又如去年一樣,電容壞了。打開蓋子發現電容好像沒問題,但又不知問題出在哪兒? 午飯後,某人靈光一現,懷疑自己剛才的思路,重又打開室外牆上的電表,才發現是跳閘了。虛驚一場。
養碗蓮和今夏的後院
暖冬cool夏 (2025-09-04 19:48:31) 評論 (33)一、種碗蓮
從種下碗蓮種子的那一刻起,我便期待著花開的那一天。想象自己後院缸中綻放出粉嫩、紅色或黃色的花朵,該是多麽美好的一份夏日情懷。
種子是多年前從網上購得的。我按照教程,嚐試撬開它堅硬的外殼,最後是在水泥地上磨出了一道缺口,讓水分得以進入。蓮子沒有辜負我的期待,很快發芽、生根,長出漂浮在水麵的荷葉。一個多月後,新長的荷葉不再滿足於浮在水麵,漸漸亭亭玉立——原來這就是“立葉”,而有了立葉,才有可能開花。
立葉實在很美。細長的莖稈頂端,葉子初露出水麵時緊緊閉合,葉背泛著淡淡的紅色。一兩天後,它慢慢鬆開,像半開的貝殼。若此時灑上一滴水,便如珍珠般被捧在葉心。待葉子完全舒展,便成了一片光滑的橢圓,中間微微凹陷,如淺笑的酒窩,葉脈從中向外輻射,清晰可見。也許,人正是從荷葉中獲得了造傘的靈感。每天到院子裏澆水,我總會特意提一壺隔夜除氯的清水,輕輕灑向荷葉,看水珠在葉麵上跳動——一些躍回缸中,一些則穩穩停駐,如朝露點綴晨光。
立葉越來越多,我也對開花越發期待。於是更勤快地搬動沉重的水缸追逐陽光——聽說碗蓮每日需五六小時光照才能開花。所以我每天早上十點半搬一次,下午一兩點再挪一次。若某天出門在外,回家見到躲在陰涼中的荷葉,便自責不已,仿佛虧欠了它們幾個時辰的光照,就會誤了一整個花季。
從春到夏再到秋,後院的光影漸長又漸短,變化的不僅是日照,還有溫度和角度。兩缸碗蓮的立葉愈發茂密,而我對於開花的信心,卻日漸消退。
我多麽渴望能看到花苞啊。一次次蹲下身仔細端詳每一個新冒的嫩芽,盼望它們與以往不同,能是鼓脹的、即將綻放的花蕾。
等來的卻是失望。
八月底,天氣突然熱了起來,像是夏日最後的狂歡,又像是秋天隆重的預告。高溫之下,原本翠綠的荷葉開始出現鏽斑,逐漸枯黃。
難道,還未經花期,它們就要這樣凋零?
也許並非所有的等待都會開花,也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有回報。
二、今年的後院
今年因在家辦公,春天時忽然興致勃勃,將本就不大的後院變成了小型試驗田,陸續種了絲瓜、黃瓜、苦瓜、佛手瓜、西紅柿、甘蔗、薑、芋頭和土豆。土豆是發了芽扔進土裏的,西紅柿是買多了爛了埋進去的,甘蔗則是切了一小段發芽後種的,還有朋友送的黃瓜與苦瓜苗。為增加肥料營養,去Home Depot 添購牛糞雞糞,一日大中午的還開車去城市landfill中心免費拉來兩袋培育發酵好的compost。後來育的苗種不下了,又買來種植袋甚至用米袋自製種植袋放在院中央。院子被擠得滿滿當當。
A mantis was camouflaging itself in the greenness.
起初我信心十足,尤其看到它們鬱鬱蔥蔥地生長。然而畢竟陽光有限——別人家兩三株絲瓜能結四五十根,我家隻結四五根;苦瓜更是產量稀少,僅得兩三根,且越結越小。西紅柿等了許久才見轉紅,土豆種在袋中,收成的全是小顆粒,加起來隻夠炒一小盤。
It's the first year of planting cucumbers. Harvesting them is most joyful.
The only white dragon fruit was reaped in late August, 1.6 lbs in weight.
The red dragon fruit bloomed late this year due to the mild summer in June, July, and early August. It wasn't until late August that five buds appeared, joining the earlier two for a total of seven. By then, my patience had nearly worn out from the long wait.
Below is the last one, which appeared on the night of 09/02. Doesn't it look like a badminton ball?
每天澆水打理耗去不少時間,還要對付偷吃的老鼠和鬆鼠。眼見院子被自己弄得無處下腳,再想想付出與收獲如此不成正比,突然如悟道般豁然開朗:明年不種了!
正所謂物極必反,滿招損。Costco十磅土豆不過7.99美元,超市一小盒有機西紅柿也不過一兩刀。不如明年直接購買,既省心省力,也還後院一片清淨明朗。
人的心態總在變化。幾年前還寫過‘院子是我的最愛’,平日裏常被某人譏笑我的“前生一定是種菜的”,而今這份最愛已如昨日黃花,被我更向往的清靜與自在所取代。也正因如此,今日的這些記錄顯得格外有意義。
這個長周末高溫90度。打開空調,發現不製冷,以為又如去年一樣,電容壞了。打開蓋子發現電容好像沒問題,但又不知問題出在哪兒? 午飯後,某人靈光一現,懷疑自己剛才的思路,重又打開室外牆上的電表,才發現是跳閘了。虛驚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