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是沉屙,有點兒說得忒誇張了些,因為隻不過是一種常見的小毛病痔瘡而己,不過它帶給我的痛苦與麻煩卻也不小。我患的是內痔,所謂內痔,醫生告訴我說長在齒線以上的,若是在痔線下的就是外痔。我得病的時候年紀很輕,症狀也不重,不痛不癢,就是大便若太硬有時會出血,這樣我也就沒當回事。其間有時出血得厲害也去醫院就診,醫生叫我開刀,不過我聽說痔瘡手術術後很痛,甚至小便也異常困難,得導尿,所以不敢作手術。每次醫生給我開些止血及通便的藥,如此反反複複,不斷給我帶來麻煩。隨著患病的時間越來越長,這麻煩也越來越大,近幾年來出血越來越頻,而且最可惱的是大便時痔核會脫出,大便後須坐浴才能縮進去。不過我總是怕手術的痛苦一直遷延熬著,這樣一晃就是三十年。自打來美國後,我更怕去美國醫院就診,有時回國去,也有醫生朋友勸我早作手術,但每次我總對術後的疼痛心生畏懼,又蹉跎了幾年,己到耄耋之年,就更不想去作手術了。但去年十月間,卻再度出血,而且不像先前出了幾天後就自行仃止了,反而出個不仃,這下隻得去附近一家急診門診就診。醫生聽了我的病史後,說年紀超過五十歲的應該做個腸鏡,排除一下腫瘤,我說我這病數十年了,我這年紀也不想再做進一步檢查了。於是醫生給我作了大概是肛門鏡檢查,發現有三個內痔痔核,給我配了十顆藥栓,每天用兩次,五天應該會止血,但是勸我還是去肛腸科看一下,是不是做手術為好。又告訴我說可以用橡皮筯套紮,沒有痛苦的。我想年齡越來越大,出血也不易自行仃止,還是去手術吧。
於是先約了家庭醫生,經了他同意再去約了外科門診的痔科門診,經過二十天後去門診,那位醫生也先征求我意見要不要做個腸鏡檢查,我也拒絕了。他先向我詳細解釋了如何治療,接著就把一根金屬管子插入肛門,檢查後說是共有三個痔核,分別在3、7、11點處,要分三次做手術,接著就開動了一個器械,大約半分鍾後說好了,我也沒有覺得什麽。隨後他囑咐我說可能有一點兒痛或小出血,大約四五天後就會自動脫落,過三周後再來做第二個痔核。回家後我除覺得除肛門內有異物感外沒有什麽不適,隔了三周後又去做了第二個,再隔三周,把最後一個痔核做掉了。我真沒想到三次加起來不過2、3分鍾就把折磨了我三十年來的痔瘡解決了。這手術非但沒有一點痛苦,而且不用做腸道準備,也不用化驗與麻醉,術後也沒有一點兒痛苦,更不用說小便困難了。我以前隻當去美國醫院看病,不知會多少麻煩,不承想這在國內須要住院做各項檢查大動幹戈的痔瘡手術在美國的外科門診就輕易解決了。
今年上半年回國時得知我表弟也因痔瘡在醫院做了手術,聽他說住了半個多月醫院,做了各種化騐及檢查,手術前還口服了瀉藥,一晚上拉了十多次,苦不堪言。手術後又要每天換藥,術後疼痛異常,得注射杜冷丁止疼,術後第一次大便時更是疼得冷汗直冒。表弟告訴我,他認識這醫院的一個外科醫生,說以前他們醫院的痔瘡科也有用橡皮筯套紮的辦法,不過都是用人工操作的,現在因嫌那種方法沒有科技含量,也沒有經濟效益所以不開展了。我把我手術的整個過程個紹了一下,他聽了後與我相對黙然。我表弟又向我抱怨說醫生護士的態度很冷漠,我說也許是因為工作量太大,他反駁說他們化在看手機的時間遠比化在病人身上的時間多得多。我以前在美國醫院做過一次超聲檢查,這次經了三個醫生及護士,深有體會的是醫務人員對病人的服務態度真的非常好。曾記得我有一次與一位在一家市立醫院當院長的親戚聊到醫務人員的服務態度,他把醫務人員的態度不好歸咎於工作量大。我說我在美國醫院做過一次超聲檢查,做好後那位醫生幫我把檢查時塗上的東西擦得幹幹淨淨。我那親戚說,國內做檢查的人這麽多,不可能給檢查的人都這樣的擦幹淨。我對他說有一次我去你們醫院做超聲檢查,當時隻有我一個病人,做好後他們丟給我一張紙就完事,他聽後不置一詞。
其實服務態度不好,也不光是醫療部門,在其他服務部門同樣存在問題。若就醫院醫務人員來說我覺得在培養他們成為一個醫務人員之前在學校裏接受的教育也很重要。我聽說美國要成為醫生是很難的,首先當然是學習得很優秀,但這不過其中的一個方麵。在錄取醫學院學生時需麵試,其中最重要的一條竟是在入學前必須有在醫院做義工300個小時的經曆。在醫院作義工幹的是抬病人、幫助病人處理生活上的困難、陪同作各項檢查,還有與病人聊天等工作,若這條達不到那想進醫學院就免談。入學後還有專門一門課是與病人交流(大約是這意思,我也說不上來具體內容),所以從進醫學院的第一天起,病人是醫生的上帝這一概念就根深蒂固的植入在每個學生腦海中。再有醫學院的學生必須先讀四年生物本科方能報考,醫學院學製四年,這 樣就是八年了(還有醫學院學八年的,出來是雙博士學位)。醫學院畢業後尚須當三年住院醫,在這三年住院醫時是很辛苦的,如此培養出來的醫生無論從水平及對病人負責各方麵就該是可以的了。國內的醫學院隻要高中畢業讀五年即可,也不用有在醫院做義工的要求,從培養醫務人員這方麵其實倒很該借鑒一些國外的經驗。至於醫生收受紅包、藥品回扣那就隻能是中國特色了。我把這次在美國治療一個小小痔瘡的經過及我的一些感受發給老同學的你,也請你發到你的微博上,希望能對與我同樣患有痔瘡的病人有所借鑒。
後記:此文是我一位中學同學發給我的,遵老同學所囑,我將此文發在我的博客,不過文中有些觀點隻代表他的觀點,何況病情有輕重,我不敢妄加評論,隻希望此文對患有痔瘡的病人在選擇治療時有所幫助而己。此外,文中所介紹的橡皮筯治療痔瘡我早在70年代就知在某市下屬的吳江銅羅(音)衛生院就有,但用手工做,己數十年過去了,不知如今還在用這辦法治痔瘡否?
三十年沉屙一朝除 —— 在美國治療痔瘡的經過
劍門奇石 (2025-09-26 05:57:29) 評論 (1) 說是沉屙,有點兒說得忒誇張了些,因為隻不過是一種常見的小毛病痔瘡而己,不過它帶給我的痛苦與麻煩卻也不小。我患的是內痔,所謂內痔,醫生告訴我說長在齒線以上的,若是在痔線下的就是外痔。我得病的時候年紀很輕,症狀也不重,不痛不癢,就是大便若太硬有時會出血,這樣我也就沒當回事。其間有時出血得厲害也去醫院就診,醫生叫我開刀,不過我聽說痔瘡手術術後很痛,甚至小便也異常困難,得導尿,所以不敢作手術。每次醫生給我開些止血及通便的藥,如此反反複複,不斷給我帶來麻煩。隨著患病的時間越來越長,這麻煩也越來越大,近幾年來出血越來越頻,而且最可惱的是大便時痔核會脫出,大便後須坐浴才能縮進去。不過我總是怕手術的痛苦一直遷延熬著,這樣一晃就是三十年。自打來美國後,我更怕去美國醫院就診,有時回國去,也有醫生朋友勸我早作手術,但每次我總對術後的疼痛心生畏懼,又蹉跎了幾年,己到耄耋之年,就更不想去作手術了。但去年十月間,卻再度出血,而且不像先前出了幾天後就自行仃止了,反而出個不仃,這下隻得去附近一家急診門診就診。醫生聽了我的病史後,說年紀超過五十歲的應該做個腸鏡,排除一下腫瘤,我說我這病數十年了,我這年紀也不想再做進一步檢查了。於是醫生給我作了大概是肛門鏡檢查,發現有三個內痔痔核,給我配了十顆藥栓,每天用兩次,五天應該會止血,但是勸我還是去肛腸科看一下,是不是做手術為好。又告訴我說可以用橡皮筯套紮,沒有痛苦的。我想年齡越來越大,出血也不易自行仃止,還是去手術吧。
於是先約了家庭醫生,經了他同意再去約了外科門診的痔科門診,經過二十天後去門診,那位醫生也先征求我意見要不要做個腸鏡檢查,我也拒絕了。他先向我詳細解釋了如何治療,接著就把一根金屬管子插入肛門,檢查後說是共有三個痔核,分別在3、7、11點處,要分三次做手術,接著就開動了一個器械,大約半分鍾後說好了,我也沒有覺得什麽。隨後他囑咐我說可能有一點兒痛或小出血,大約四五天後就會自動脫落,過三周後再來做第二個痔核。回家後我除覺得除肛門內有異物感外沒有什麽不適,隔了三周後又去做了第二個,再隔三周,把最後一個痔核做掉了。我真沒想到三次加起來不過2、3分鍾就把折磨了我三十年來的痔瘡解決了。這手術非但沒有一點痛苦,而且不用做腸道準備,也不用化驗與麻醉,術後也沒有一點兒痛苦,更不用說小便困難了。我以前隻當去美國醫院看病,不知會多少麻煩,不承想這在國內須要住院做各項檢查大動幹戈的痔瘡手術在美國的外科門診就輕易解決了。
今年上半年回國時得知我表弟也因痔瘡在醫院做了手術,聽他說住了半個多月醫院,做了各種化騐及檢查,手術前還口服了瀉藥,一晚上拉了十多次,苦不堪言。手術後又要每天換藥,術後疼痛異常,得注射杜冷丁止疼,術後第一次大便時更是疼得冷汗直冒。表弟告訴我,他認識這醫院的一個外科醫生,說以前他們醫院的痔瘡科也有用橡皮筯套紮的辦法,不過都是用人工操作的,現在因嫌那種方法沒有科技含量,也沒有經濟效益所以不開展了。我把我手術的整個過程個紹了一下,他聽了後與我相對黙然。我表弟又向我抱怨說醫生護士的態度很冷漠,我說也許是因為工作量太大,他反駁說他們化在看手機的時間遠比化在病人身上的時間多得多。我以前在美國醫院做過一次超聲檢查,這次經了三個醫生及護士,深有體會的是醫務人員對病人的服務態度真的非常好。曾記得我有一次與一位在一家市立醫院當院長的親戚聊到醫務人員的服務態度,他把醫務人員的態度不好歸咎於工作量大。我說我在美國醫院做過一次超聲檢查,做好後那位醫生幫我把檢查時塗上的東西擦得幹幹淨淨。我那親戚說,國內做檢查的人這麽多,不可能給檢查的人都這樣的擦幹淨。我對他說有一次我去你們醫院做超聲檢查,當時隻有我一個病人,做好後他們丟給我一張紙就完事,他聽後不置一詞。
其實服務態度不好,也不光是醫療部門,在其他服務部門同樣存在問題。若就醫院醫務人員來說我覺得在培養他們成為一個醫務人員之前在學校裏接受的教育也很重要。我聽說美國要成為醫生是很難的,首先當然是學習得很優秀,但這不過其中的一個方麵。在錄取醫學院學生時需麵試,其中最重要的一條竟是在入學前必須有在醫院做義工300個小時的經曆。在醫院作義工幹的是抬病人、幫助病人處理生活上的困難、陪同作各項檢查,還有與病人聊天等工作,若這條達不到那想進醫學院就免談。入學後還有專門一門課是與病人交流(大約是這意思,我也說不上來具體內容),所以從進醫學院的第一天起,病人是醫生的上帝這一概念就根深蒂固的植入在每個學生腦海中。再有醫學院的學生必須先讀四年生物本科方能報考,醫學院學製四年,這 樣就是八年了(還有醫學院學八年的,出來是雙博士學位)。醫學院畢業後尚須當三年住院醫,在這三年住院醫時是很辛苦的,如此培養出來的醫生無論從水平及對病人負責各方麵就該是可以的了。國內的醫學院隻要高中畢業讀五年即可,也不用有在醫院做義工的要求,從培養醫務人員這方麵其實倒很該借鑒一些國外的經驗。至於醫生收受紅包、藥品回扣那就隻能是中國特色了。我把這次在美國治療一個小小痔瘡的經過及我的一些感受發給老同學的你,也請你發到你的微博上,希望能對與我同樣患有痔瘡的病人有所借鑒。
後記:此文是我一位中學同學發給我的,遵老同學所囑,我將此文發在我的博客,不過文中有些觀點隻代表他的觀點,何況病情有輕重,我不敢妄加評論,隻希望此文對患有痔瘡的病人在選擇治療時有所幫助而己。此外,文中所介紹的橡皮筯治療痔瘡我早在70年代就知在某市下屬的吳江銅羅(音)衛生院就有,但用手工做,己數十年過去了,不知如今還在用這辦法治痔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