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在最近的上合會議上出盡了風頭,被特朗普貶得一吊錢不值的莫迪老仙,在天津被當成了寶。老習,普京爭相討好,三人還演了一出哥三好,扣肩搭背。會議結束,普京還拉著老仙坐上了自己的防彈專車,老仙則在社交群裏分享了普京座駕。
老仙挺神的,守著童身不近女色,沒有家庭,印度的聖雄甘地據說經常和裸女同睡以培養其堅強的意誌,不知道莫迪是否也如此?莫迪還是個徹底的素食主義者,嚴格遵守印度教中不吃肉的戒律。他從不飲酒,並且每年會進行一次為期九天的齋戒。這個齋戒期是在印度教的重要節日“九夜節”(Navratri)期間,他在這九天裏隻喝水,有時會吃一些水果,以此來淨化身心。不知道如此缺乏蛋白質,老仙身上那麽多的肉是哪來的?
莫迪還以早起聞名,通常在淩晨4點左右起床。他每天早上都會練習瑜伽和冥想,以此保持身心健康和專注力。莫迪的著裝風格非常獨特,他經常穿著傳統的印度服飾“庫爾塔”,並搭配一件被稱為“莫迪夾克”的無袖背心。
提起印度,中國人都一臉嫌棄,覺得這個國家又髒又落後,印度人有用手抓飯,隨地拉屎的習慣,移民還把這個習慣帶到了加拿大,被警察抓了還舉行抗議,拉屎有理!印度因為老是和中國作對,印度人在國外職場上也是中國人的對手,互相不對付。莫迪老仙也是中國網民嘲笑的對象,最近印巴戰爭中,印度明明打敗了,還全民慶祝十天,向世界各國派宣講團,搞得世界各國又好氣又好笑。
大家可能不知道,兩百年前,印度被稱為“大英帝國王冠上最明亮的寶石”!不僅如此,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尊號上,不僅有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這個頭銜,還有一個“印度女皇”的頭銜!
為什麽英國當年號稱日不落帝國,擁有那麽多殖民地,卻唯獨把印度放在王冠之上?答案很簡單,印度是英國唯一賺錢的殖民地。
我們可以看看當年的日不落帝國,雖然有3000多萬平方公裏的殖民地,但哪個殖民地都不省心。
美國——刁民,鬧獨立。
加拿大/澳洲——人太少,白人總共就幾百萬人,原住民被殺光,基建不行,開發也困難,移民還抗稅。
非洲——分散部落,征稅成本爆炸,國家窮買不了英國產品,疾病也多。
加勒比——幾十萬黑奴,作物單一,海島經濟不完善,
東南亞——島嶼林立,交通溝通不暢,難以形成有效統治,隔壁大清又閉關鎖國,想搞轉口貿易都搞不成。
看來看去,也隻有印度是唯一一塊能讓英國“低成本收稅、高溢價賣貨、無風險抽息”的三合一寶地了。而且印度是大英帝國願意為之拚命的地方,像美國,失去了就失去了,本來就是個刁民之地,但當俄國逼近印度時,英國可把家底都拿出來了。
最近央視在熱播左宗棠光複新疆,可能大家納悶,晚清那麽疲軟,被俄國拿去150萬平方公裏土地,對方一顆子彈沒用,滿清一個屁沒放。怎麽由沙俄支持的阿古柏已經占據了新疆,咋就頂不住左宗棠呢,左宗棠就那麽神勇了?在太平天國戰爭中,他還打不過陳玉成一個20歲出頭的黃毛小將呢。
因為新疆接近印度,如果沙俄的勢力奪取了新疆,則印度危矣!左宗棠的背後是大英帝國。英國那時候是世界上最強的老大,它頂住誰誰就會勝利,日俄戰爭中日本的靠山也是英國。所以,中國能保住新疆,還得感謝印度,因為大英帝國會像保護眼珠一樣保護印度免受強國的威脅!
那麽,英國是怎麽從印度賺錢的呢?第一招,稅收。
在英國東印度公司管理印度期間,英國對印度農民實施了一種叫柴明達爾製的土地稅收製度。“柴明達爾”簡單來說,就是讓過去包收田賦的官吏以包稅人身份獲得法定地主地位,成為永久世襲土地占有者“柴明達爾”,作為交換,他們來替英國收稅。
那麽,這個稅負有多高呢?高達50%–80%!要知道,在莫臥兒時代,田賦最高不過30%,還帶災年減免。英國人直接把稅率定到80%,而且按豐年征收,歉收也不減。英國甚至公開在文件裏說,隻要給柴明達爾留田賦的20%,就足以使他們對收入感到“滿意”甚至“引以為榮”!
假設某塊土地地租總額是1000英鎊,那麽田賦征收800英鎊,留給地主200鎊是“合理”的,符合地主的身份。更誇張的是,柴明達爾的稅率還會變,發現是豐年了,還會加稅。這樣一來,一畝地產300公斤小麥,農民辛辛苦苦種一年也就能拿60公斤,怎麽可能夠吃?
所以在那時候的印度,餓死人也是常事,在英國統治期間,就接連發生過三次大饑荒。
第一次是1770-1771年,約1000萬人死亡,三分之一耕地荒廢。
第二次是1873-1874年,饑荒波及全印度2100萬災民。
第三次是1943年,英國當局強製低價征購農民收成的四分之三,導致孟加拉地區350萬人餓死,該數字為同期印軍陣亡人數的30倍。
那麽,這麽高的稅負,英國人從印度撈走多少錢呢?我們看一組數字。十九世紀末,英屬印度年淨收入4400萬英鎊。按《辛醜條約》確定的折算標準1兩合0.15英鎊,那麽4400萬英鎊就是29333萬兩白銀。這是啥概念?英國人一年,就能從印度撈走3/4個庚子賠款!
狠不狠?太狠了!完全不給印度人活路啊!
第二招,市場傾銷。1813年,英國議會通過“英屬印度法令”,取消了東印度公司對印度的貿易壟斷權,印度對英國的關稅也就徹底取消。這樣一來,少了東印度公司這個中間商,印度就徹底變成了被英國傾銷的自由市場。比如,印度的手工業本來聞名於世,特別是它的棉、絲織品,暢銷世界許多國家。
但手工棉織品,怎麽可能與英國使用機器生產的棉織品競爭?結果,隻用了30年時間,英國就把印度變成了英國在全世界最大的傾銷市場。1855年,英國輸入印度的棉織品,總價值達到了667萬英鎊,相當於4600萬兩白銀。這是啥概念呢?也就是說,英國每年不用打仗都能從印度賺到相當於兩個鴉片戰爭賠款的錢!
但英國人賺錢的同時,也徹底摧毀了印度的棉紡織工業。1834年,印度總督本克丁向倫敦報告說:“悲慘的情況在商業史上是無與倫比的,棉織工人的白骨已使印度平原白成一片了。”由於手工業者大批破產、逃亡或死亡,舊時人煙稠密的手工業城市都荒蕪了。號稱印度曼徹斯特的達加城的人口,曾超過十五萬人,而英國棉布傾銷後,隻剩下三、四萬人。
就這英國還不滿足,開始在印度修鐵路,要把棉布賣到印度的每個角落。但是呢?明明鐵路是為英國服務,但修鐵路,卻要英屬印度政府掏錢,而且,隻能找英國公司建設。結果,英國公司叫價每英裏1.8萬英鎊(同期美國隻要2000英鎊),而且全部由印度財政擔保5%股息,虧損算印度人的,英國股東旱澇保收。
但修鐵路,沒那麽容易,印度地理向來較為複雜:德幹高原,幹旱難行;東北部森林密布;南方山巒陡峭。英國工程師則硬是以印度人命為代價,修成了第一條鐵路——孟買—塔那鐵路。其中在BhorGhat隧道開鑿期間,每天印度工人都有數十人傷亡,疫病不斷蔓延,屍骨未寒之際又增添了新的傷亡者,代價極為慘重,不過卻從未停工。
鐵路一通,英國貨一夜之間就鋪到了恒河上遊最窮的村子。到印度獨立前,印度鐵路已經有了5萬公裏。就像那貪婪得好似吸血管道一般單向地把印度內陸的資源運往港口,又把港口裏的英國貨,賣到了印度每個角落,賺取了大量利益。
第三招,金融。英國人最擅長金融,在印度也不例外。英國在印度建立了三家管區銀行和若幹匯兌銀行。這三家管區銀行吸收的私人存款總額,從1870年的6396.1萬盧比,增加到1900年的12882.7萬盧比,增長了1倍多。
那這些銀行靠什麽盈利呢?高利貸。前文提到了,英國在印度征收覺農業稅,但在征稅過程中,並不直接征收糧食,而是征收貨幣。但農民哪有貨幣?為了得到貨幣,農民要麽低價賣糧,要麽用預期糧食作抵押,找銀行貸款。根據英國殖民政府一個官員在1854年供認:在他視察的六、七個村莊中每百人就有九十九人負債。有一個銀行在一個小村子中放債達三萬四千盧比,這個數字相當於一千戶農民的收入。
就是靠著放高利貸,英國管區銀行賺取了超額利潤。匯兌銀行則壟斷了印度的外貿信貸,並控製著印度的外匯市場。棉花從孟買到利物浦必須用英國船、英國保險,連匯率都由倫敦銀行說了算,手續費層層扒皮。在1870-1900年間,英國匯兌銀行的資本額從218.4萬英鎊增至1577.4萬英鎊,增長了6.2倍!
更關鍵的在於,這些銀行成為英國對印度進行金融掠奪的重要手段。比如到1910年,英國對印度的投資總額估計為4.5億英鎊。其中,殖民政府債款占50%!也就是說,英國對印度的投資,是殖民政府自己發行的債券,年息4%–5%,本金和利息全由印度人買單。在這些巨額投資中,英國每年所得的利潤利息及傭金、匯兌、保險等的收入,估計有4000萬英鎊,大大超過了英國對印貿易的純收入(1913年為2800萬英鎊)。
所以,到後來,金融已經成為英國剝削印度的主要手段。數據顯示,英國在1765年至1900年殖民印度期間,竟從印度掠奪了約64.82萬億美元(現值)的財富。這一數字是啥概念?接近美國國債的兩倍之多!
第四招,征兵。因為破產的農民和手工業者太多了,所以英國可以以極低的成本征兵。根據一個英國軍官瓦倫納的回憶:“這裏招募新兵之易,是令人驚奇的。在每一個十字街頭,每一個商隊旅店中,每一個容藏窮人的茅舍裏,都可以找到容量頗大的兵員,這些人都是喪失了一切財產,甚至連勞動工具都喪失了的窮人、莊稼人、織工、失業的手工業者,這就是那些從軍者”。
在19世紀末,印度一共有24萬英軍,其中二十萬是印籍土兵,被編製在近一百八十個步兵和騎兵團裏,受到英國軍官的嚴格控製。這些印度士兵的成本有多低呢?一個英國士兵的月薪,可以養100個印度兵!
更關鍵的在於,這些兵理論上屬於英屬殖民政府,那麽養兵的錢,都是印度人自己納稅出的。但在使用的過程中,英國卻把這些士兵在全世界使用,比如打緬甸、打阿富汗、打南非、打大清,用的都是印度兵。這也就相當於,仗是給英國打的,花的卻是印度預算,英國人幾乎是免費用兵!
所以整體算下來,英國從印度殖民地吸收的可不僅僅是金錢,而是印度的國運。難怪20世紀初擔任過英印總督的寇鬆說過:“隻要我們統治印度,我們就是世界第一;如果我們失去印度,我們將降成三流國家。”你要有這麽一個可以隨意吸血的地方,怎麽可能不把它當寶石放在王冠上?
所以,當希特勒兵臨英吉利海峽時,給英國一個建議,雙方議和,將歐洲給德國,德國對大英帝國包括印度在內的殖民地不存異議。英國國內進行了辯論,結果丘吉爾為首的鷹派勝利了,英國走向了和德國死磕的道路。當時,評論家就認為,即使英國勝利了,其帝國也將失去。果不其然,三巨頭裏的美蘇的述求都是戰後將解散殖民體係,美蘇甚至聯手在蘇伊士運河危機時對英國下手,當印度獨立後,大英帝國就淪落了!
但印度這顆明珠,到了自己手裏,有沒有繼續發光呢?
1947年印度獨立時,看似繼承了幾乎所有的“英國遺產”:5萬公裏鐵路、塔塔鋼鐵廠等工業基礎,以及英國建設的完整教育體係等等。相比那時的中國,印度要好得不要不要的了。但問題是,為啥印度感覺越發展越爛呢?
原因很簡單——一個為外部掠奪而設計的畸形軀體,是無法支撐內生性成長的。我們思考一下,英國殖民者為啥能肆意在印度身上吸血?
核心前提是三重特權:
——外來統治的隔絕性(無需對印度民意負責)。
——暴力機器的壟斷性(鎮壓一切反抗)。
——經濟目標的單一性(最大化掠奪資源)。
獨立後的印度民選政府,有這三重特權麽?沒有!先看民意問題。獨立之後,印度曾經嚐試土改,把土地分給農民。可結果呢?遭遇了地主集團的瘋狂反撲。這個時候民主製度的弊端就出來了,地主和佃戶存在人身依附關係,也就是說,佃戶雖然有選票,但投給誰,卻是地主說了算。這也就導致了,沒有一個政黨願意冒著選舉失敗的風險,去得罪地主。哪怕強橫如莫迪,也不行。
你看,莫迪2019年曾經進行過農業改革,可結果呢?明明對農民有利,但還是被地主攛掇起來的農民給抗議了長達2年之久,最後不得不放棄。相反,為了拉攏地主,印度各大黨派競相推行短期福利,比如化肥補貼,提高糧食收購價,看似為了農民,但其實還是地主獲益最大。
再看看暴力機器的問題。英國殖民者當年對印度敲骨吸髓,也並不是沒有印度人反抗,但結果還是被英國殖民者徹底鎮壓。比如1857年鎮壓印度大起義,屠殺了20萬印度人。比如兩次錫克戰爭,也屠殺了數以萬計的錫克人。還有1872年的馬萊爾戈德拉鎮屠殺,英國人甚至將起義領袖古爾穆克綁在炮口處轟殺。所以,英國人對暴力鎮壓印度人,是沒有絲毫心理負擔的。
但印度政府,能這麽鎮壓和屠殺本國人麽?不能啊!那自己政府的正義性合法性不就沒有了嗎?
第三是經濟結構問題。殖民時期,印度被塑造成“三位一體”的附庸經濟體:原料供應地、商品傾銷場、財稅奶牛。但是獨立之後呢?印度人突然發現,不知道該怎麽搞經濟了。一開始,尼赫魯政府試圖以蘇聯模式突破困局,通過五年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結果發現,因為土地製度沒能徹底改革,導致資本積累薄弱,國家沒錢。70%人口處於赤貧,1950年人均GDP僅149美元,消費品市場極度萎縮。而且,因為缺乏技術積累,離開了英國工程師,鋼鐵廠、水電站等重工業項目很難搞得起來。
就算尼赫魯盲目移植蘇聯模式,將鋼鐵、機械等17個核心行業劃歸國有,但因缺乏管理能力與技術人才,這些國有企業迅速陷入普遍虧損。1985-1986年度,155家中央公營企業中139家虧損,年虧損額相當於財政赤字的50%。為了維持重工業運轉,印度政府壓低煤、電、鋼價格,導致能源行業常年虧損,發電量增長長期滯後於工業需求。結果一直到現在,印度還是動不動就停電,印度人均用電量僅1180千瓦時,隻有中國的五分之一。
再加上印度的殖民鐵路網呈“港口—資源地”點對點結構,缺乏區域互聯,導致印度物流成本畸高。物流成本占GDP比重達14%(中國為8%),從孟買到德裏600公裏貨運需耗時48小時!雖然1991年危機迫使印度開啟經濟自由化,但殖民地困局在全球化中被進一步放大。外資主要進入IT服務、製藥等“飛地經濟”領域,其供應鏈與本地經濟割裂。班加羅爾軟件園使用美國服務器、為歐美客戶服務,看似經濟規模很大,但對國內電子製造業拉動接近於零。
這就導致,印度正在成長為一個以服務業為主要經濟支柱的國家,經濟規模雖然不小,但並不強。1995年的時候,印度製造業占GDP比重,是17.4%,但到了2024年,竟然降到了11.62%!這真是太打臉了,莫迪搞了這麽多年的印度製造,難道是搞了個笑話嗎?
因此,印度隻是大英帝國的明珠,它能否成為自己的明珠,還依然任重而道遠!
印度怎麽成了明珠?
朱頭山 (2025-09-01 12:25:50) 評論 (2)印度在最近的上合會議上出盡了風頭,被特朗普貶得一吊錢不值的莫迪老仙,在天津被當成了寶。老習,普京爭相討好,三人還演了一出哥三好,扣肩搭背。會議結束,普京還拉著老仙坐上了自己的防彈專車,老仙則在社交群裏分享了普京座駕。
老仙挺神的,守著童身不近女色,沒有家庭,印度的聖雄甘地據說經常和裸女同睡以培養其堅強的意誌,不知道莫迪是否也如此?莫迪還是個徹底的素食主義者,嚴格遵守印度教中不吃肉的戒律。他從不飲酒,並且每年會進行一次為期九天的齋戒。這個齋戒期是在印度教的重要節日“九夜節”(Navratri)期間,他在這九天裏隻喝水,有時會吃一些水果,以此來淨化身心。不知道如此缺乏蛋白質,老仙身上那麽多的肉是哪來的?
莫迪還以早起聞名,通常在淩晨4點左右起床。他每天早上都會練習瑜伽和冥想,以此保持身心健康和專注力。莫迪的著裝風格非常獨特,他經常穿著傳統的印度服飾“庫爾塔”,並搭配一件被稱為“莫迪夾克”的無袖背心。
提起印度,中國人都一臉嫌棄,覺得這個國家又髒又落後,印度人有用手抓飯,隨地拉屎的習慣,移民還把這個習慣帶到了加拿大,被警察抓了還舉行抗議,拉屎有理!印度因為老是和中國作對,印度人在國外職場上也是中國人的對手,互相不對付。莫迪老仙也是中國網民嘲笑的對象,最近印巴戰爭中,印度明明打敗了,還全民慶祝十天,向世界各國派宣講團,搞得世界各國又好氣又好笑。
大家可能不知道,兩百年前,印度被稱為“大英帝國王冠上最明亮的寶石”!不僅如此,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尊號上,不僅有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這個頭銜,還有一個“印度女皇”的頭銜!
為什麽英國當年號稱日不落帝國,擁有那麽多殖民地,卻唯獨把印度放在王冠之上?答案很簡單,印度是英國唯一賺錢的殖民地。
我們可以看看當年的日不落帝國,雖然有3000多萬平方公裏的殖民地,但哪個殖民地都不省心。
美國——刁民,鬧獨立。
加拿大/澳洲——人太少,白人總共就幾百萬人,原住民被殺光,基建不行,開發也困難,移民還抗稅。
非洲——分散部落,征稅成本爆炸,國家窮買不了英國產品,疾病也多。
加勒比——幾十萬黑奴,作物單一,海島經濟不完善,
東南亞——島嶼林立,交通溝通不暢,難以形成有效統治,隔壁大清又閉關鎖國,想搞轉口貿易都搞不成。
看來看去,也隻有印度是唯一一塊能讓英國“低成本收稅、高溢價賣貨、無風險抽息”的三合一寶地了。而且印度是大英帝國願意為之拚命的地方,像美國,失去了就失去了,本來就是個刁民之地,但當俄國逼近印度時,英國可把家底都拿出來了。
最近央視在熱播左宗棠光複新疆,可能大家納悶,晚清那麽疲軟,被俄國拿去150萬平方公裏土地,對方一顆子彈沒用,滿清一個屁沒放。怎麽由沙俄支持的阿古柏已經占據了新疆,咋就頂不住左宗棠呢,左宗棠就那麽神勇了?在太平天國戰爭中,他還打不過陳玉成一個20歲出頭的黃毛小將呢。
因為新疆接近印度,如果沙俄的勢力奪取了新疆,則印度危矣!左宗棠的背後是大英帝國。英國那時候是世界上最強的老大,它頂住誰誰就會勝利,日俄戰爭中日本的靠山也是英國。所以,中國能保住新疆,還得感謝印度,因為大英帝國會像保護眼珠一樣保護印度免受強國的威脅!
那麽,英國是怎麽從印度賺錢的呢?第一招,稅收。
在英國東印度公司管理印度期間,英國對印度農民實施了一種叫柴明達爾製的土地稅收製度。“柴明達爾”簡單來說,就是讓過去包收田賦的官吏以包稅人身份獲得法定地主地位,成為永久世襲土地占有者“柴明達爾”,作為交換,他們來替英國收稅。
那麽,這個稅負有多高呢?高達50%–80%!要知道,在莫臥兒時代,田賦最高不過30%,還帶災年減免。英國人直接把稅率定到80%,而且按豐年征收,歉收也不減。英國甚至公開在文件裏說,隻要給柴明達爾留田賦的20%,就足以使他們對收入感到“滿意”甚至“引以為榮”!
假設某塊土地地租總額是1000英鎊,那麽田賦征收800英鎊,留給地主200鎊是“合理”的,符合地主的身份。更誇張的是,柴明達爾的稅率還會變,發現是豐年了,還會加稅。這樣一來,一畝地產300公斤小麥,農民辛辛苦苦種一年也就能拿60公斤,怎麽可能夠吃?
所以在那時候的印度,餓死人也是常事,在英國統治期間,就接連發生過三次大饑荒。
第一次是1770-1771年,約1000萬人死亡,三分之一耕地荒廢。
第二次是1873-1874年,饑荒波及全印度2100萬災民。
第三次是1943年,英國當局強製低價征購農民收成的四分之三,導致孟加拉地區350萬人餓死,該數字為同期印軍陣亡人數的30倍。
那麽,這麽高的稅負,英國人從印度撈走多少錢呢?我們看一組數字。十九世紀末,英屬印度年淨收入4400萬英鎊。按《辛醜條約》確定的折算標準1兩合0.15英鎊,那麽4400萬英鎊就是29333萬兩白銀。這是啥概念?英國人一年,就能從印度撈走3/4個庚子賠款!
狠不狠?太狠了!完全不給印度人活路啊!
第二招,市場傾銷。1813年,英國議會通過“英屬印度法令”,取消了東印度公司對印度的貿易壟斷權,印度對英國的關稅也就徹底取消。這樣一來,少了東印度公司這個中間商,印度就徹底變成了被英國傾銷的自由市場。比如,印度的手工業本來聞名於世,特別是它的棉、絲織品,暢銷世界許多國家。
但手工棉織品,怎麽可能與英國使用機器生產的棉織品競爭?結果,隻用了30年時間,英國就把印度變成了英國在全世界最大的傾銷市場。1855年,英國輸入印度的棉織品,總價值達到了667萬英鎊,相當於4600萬兩白銀。這是啥概念呢?也就是說,英國每年不用打仗都能從印度賺到相當於兩個鴉片戰爭賠款的錢!
但英國人賺錢的同時,也徹底摧毀了印度的棉紡織工業。1834年,印度總督本克丁向倫敦報告說:“悲慘的情況在商業史上是無與倫比的,棉織工人的白骨已使印度平原白成一片了。”由於手工業者大批破產、逃亡或死亡,舊時人煙稠密的手工業城市都荒蕪了。號稱印度曼徹斯特的達加城的人口,曾超過十五萬人,而英國棉布傾銷後,隻剩下三、四萬人。
就這英國還不滿足,開始在印度修鐵路,要把棉布賣到印度的每個角落。但是呢?明明鐵路是為英國服務,但修鐵路,卻要英屬印度政府掏錢,而且,隻能找英國公司建設。結果,英國公司叫價每英裏1.8萬英鎊(同期美國隻要2000英鎊),而且全部由印度財政擔保5%股息,虧損算印度人的,英國股東旱澇保收。
但修鐵路,沒那麽容易,印度地理向來較為複雜:德幹高原,幹旱難行;東北部森林密布;南方山巒陡峭。英國工程師則硬是以印度人命為代價,修成了第一條鐵路——孟買—塔那鐵路。其中在BhorGhat隧道開鑿期間,每天印度工人都有數十人傷亡,疫病不斷蔓延,屍骨未寒之際又增添了新的傷亡者,代價極為慘重,不過卻從未停工。
鐵路一通,英國貨一夜之間就鋪到了恒河上遊最窮的村子。到印度獨立前,印度鐵路已經有了5萬公裏。就像那貪婪得好似吸血管道一般單向地把印度內陸的資源運往港口,又把港口裏的英國貨,賣到了印度每個角落,賺取了大量利益。
第三招,金融。英國人最擅長金融,在印度也不例外。英國在印度建立了三家管區銀行和若幹匯兌銀行。這三家管區銀行吸收的私人存款總額,從1870年的6396.1萬盧比,增加到1900年的12882.7萬盧比,增長了1倍多。
那這些銀行靠什麽盈利呢?高利貸。前文提到了,英國在印度征收覺農業稅,但在征稅過程中,並不直接征收糧食,而是征收貨幣。但農民哪有貨幣?為了得到貨幣,農民要麽低價賣糧,要麽用預期糧食作抵押,找銀行貸款。根據英國殖民政府一個官員在1854年供認:在他視察的六、七個村莊中每百人就有九十九人負債。有一個銀行在一個小村子中放債達三萬四千盧比,這個數字相當於一千戶農民的收入。
就是靠著放高利貸,英國管區銀行賺取了超額利潤。匯兌銀行則壟斷了印度的外貿信貸,並控製著印度的外匯市場。棉花從孟買到利物浦必須用英國船、英國保險,連匯率都由倫敦銀行說了算,手續費層層扒皮。在1870-1900年間,英國匯兌銀行的資本額從218.4萬英鎊增至1577.4萬英鎊,增長了6.2倍!
更關鍵的在於,這些銀行成為英國對印度進行金融掠奪的重要手段。比如到1910年,英國對印度的投資總額估計為4.5億英鎊。其中,殖民政府債款占50%!也就是說,英國對印度的投資,是殖民政府自己發行的債券,年息4%–5%,本金和利息全由印度人買單。在這些巨額投資中,英國每年所得的利潤利息及傭金、匯兌、保險等的收入,估計有4000萬英鎊,大大超過了英國對印貿易的純收入(1913年為2800萬英鎊)。
所以,到後來,金融已經成為英國剝削印度的主要手段。數據顯示,英國在1765年至1900年殖民印度期間,竟從印度掠奪了約64.82萬億美元(現值)的財富。這一數字是啥概念?接近美國國債的兩倍之多!
第四招,征兵。因為破產的農民和手工業者太多了,所以英國可以以極低的成本征兵。根據一個英國軍官瓦倫納的回憶:“這裏招募新兵之易,是令人驚奇的。在每一個十字街頭,每一個商隊旅店中,每一個容藏窮人的茅舍裏,都可以找到容量頗大的兵員,這些人都是喪失了一切財產,甚至連勞動工具都喪失了的窮人、莊稼人、織工、失業的手工業者,這就是那些從軍者”。
在19世紀末,印度一共有24萬英軍,其中二十萬是印籍土兵,被編製在近一百八十個步兵和騎兵團裏,受到英國軍官的嚴格控製。這些印度士兵的成本有多低呢?一個英國士兵的月薪,可以養100個印度兵!
更關鍵的在於,這些兵理論上屬於英屬殖民政府,那麽養兵的錢,都是印度人自己納稅出的。但在使用的過程中,英國卻把這些士兵在全世界使用,比如打緬甸、打阿富汗、打南非、打大清,用的都是印度兵。這也就相當於,仗是給英國打的,花的卻是印度預算,英國人幾乎是免費用兵!
所以整體算下來,英國從印度殖民地吸收的可不僅僅是金錢,而是印度的國運。難怪20世紀初擔任過英印總督的寇鬆說過:“隻要我們統治印度,我們就是世界第一;如果我們失去印度,我們將降成三流國家。”你要有這麽一個可以隨意吸血的地方,怎麽可能不把它當寶石放在王冠上?
所以,當希特勒兵臨英吉利海峽時,給英國一個建議,雙方議和,將歐洲給德國,德國對大英帝國包括印度在內的殖民地不存異議。英國國內進行了辯論,結果丘吉爾為首的鷹派勝利了,英國走向了和德國死磕的道路。當時,評論家就認為,即使英國勝利了,其帝國也將失去。果不其然,三巨頭裏的美蘇的述求都是戰後將解散殖民體係,美蘇甚至聯手在蘇伊士運河危機時對英國下手,當印度獨立後,大英帝國就淪落了!
但印度這顆明珠,到了自己手裏,有沒有繼續發光呢?
1947年印度獨立時,看似繼承了幾乎所有的“英國遺產”:5萬公裏鐵路、塔塔鋼鐵廠等工業基礎,以及英國建設的完整教育體係等等。相比那時的中國,印度要好得不要不要的了。但問題是,為啥印度感覺越發展越爛呢?
原因很簡單——一個為外部掠奪而設計的畸形軀體,是無法支撐內生性成長的。我們思考一下,英國殖民者為啥能肆意在印度身上吸血?
核心前提是三重特權:
——外來統治的隔絕性(無需對印度民意負責)。
——暴力機器的壟斷性(鎮壓一切反抗)。
——經濟目標的單一性(最大化掠奪資源)。
獨立後的印度民選政府,有這三重特權麽?沒有!先看民意問題。獨立之後,印度曾經嚐試土改,把土地分給農民。可結果呢?遭遇了地主集團的瘋狂反撲。這個時候民主製度的弊端就出來了,地主和佃戶存在人身依附關係,也就是說,佃戶雖然有選票,但投給誰,卻是地主說了算。這也就導致了,沒有一個政黨願意冒著選舉失敗的風險,去得罪地主。哪怕強橫如莫迪,也不行。
你看,莫迪2019年曾經進行過農業改革,可結果呢?明明對農民有利,但還是被地主攛掇起來的農民給抗議了長達2年之久,最後不得不放棄。相反,為了拉攏地主,印度各大黨派競相推行短期福利,比如化肥補貼,提高糧食收購價,看似為了農民,但其實還是地主獲益最大。
再看看暴力機器的問題。英國殖民者當年對印度敲骨吸髓,也並不是沒有印度人反抗,但結果還是被英國殖民者徹底鎮壓。比如1857年鎮壓印度大起義,屠殺了20萬印度人。比如兩次錫克戰爭,也屠殺了數以萬計的錫克人。還有1872年的馬萊爾戈德拉鎮屠殺,英國人甚至將起義領袖古爾穆克綁在炮口處轟殺。所以,英國人對暴力鎮壓印度人,是沒有絲毫心理負擔的。
但印度政府,能這麽鎮壓和屠殺本國人麽?不能啊!那自己政府的正義性合法性不就沒有了嗎?
第三是經濟結構問題。殖民時期,印度被塑造成“三位一體”的附庸經濟體:原料供應地、商品傾銷場、財稅奶牛。但是獨立之後呢?印度人突然發現,不知道該怎麽搞經濟了。一開始,尼赫魯政府試圖以蘇聯模式突破困局,通過五年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結果發現,因為土地製度沒能徹底改革,導致資本積累薄弱,國家沒錢。70%人口處於赤貧,1950年人均GDP僅149美元,消費品市場極度萎縮。而且,因為缺乏技術積累,離開了英國工程師,鋼鐵廠、水電站等重工業項目很難搞得起來。
就算尼赫魯盲目移植蘇聯模式,將鋼鐵、機械等17個核心行業劃歸國有,但因缺乏管理能力與技術人才,這些國有企業迅速陷入普遍虧損。1985-1986年度,155家中央公營企業中139家虧損,年虧損額相當於財政赤字的50%。為了維持重工業運轉,印度政府壓低煤、電、鋼價格,導致能源行業常年虧損,發電量增長長期滯後於工業需求。結果一直到現在,印度還是動不動就停電,印度人均用電量僅1180千瓦時,隻有中國的五分之一。
再加上印度的殖民鐵路網呈“港口—資源地”點對點結構,缺乏區域互聯,導致印度物流成本畸高。物流成本占GDP比重達14%(中國為8%),從孟買到德裏600公裏貨運需耗時48小時!雖然1991年危機迫使印度開啟經濟自由化,但殖民地困局在全球化中被進一步放大。外資主要進入IT服務、製藥等“飛地經濟”領域,其供應鏈與本地經濟割裂。班加羅爾軟件園使用美國服務器、為歐美客戶服務,看似經濟規模很大,但對國內電子製造業拉動接近於零。
這就導致,印度正在成長為一個以服務業為主要經濟支柱的國家,經濟規模雖然不小,但並不強。1995年的時候,印度製造業占GDP比重,是17.4%,但到了2024年,竟然降到了11.62%!這真是太打臉了,莫迪搞了這麽多年的印度製造,難道是搞了個笑話嗎?
因此,印度隻是大英帝國的明珠,它能否成為自己的明珠,還依然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