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是思想的源泉, 是理性的源泉
語言是思想的工具,記憶實際上是思想的源泉, 是理性的源泉。 我們之所以要記憶是因為我們需要通過記憶曆史來明辨是非,以史為鑒就是通過過去發生的事來判斷現在事情的好壞。
以史為鑒的一個先決條件是我們要知道曆史上發生了什麽。巴金第一個提出建立“文革”博物館。他說:建立“文革”博物館,這不是某一個人的事情,我們都有責任讓子子孫孫,世時代代牢記文革十年慘痛的教訓。如果沒有曆史的記憶,思想的河流就會趨於幹涸, 就會中斷。
記憶是反思、是質疑
“社區食堂”幾年前一窩蜂上馬,然而在官方補貼中斷後難以維持便大規模關閉。社區食堂在一開始就受到很多人的質疑,了解“大躍進”曆史的人都知道,老毛1958年就搞過大食堂,1959年就開始了大饑荒。共產主義大鍋飯不好吃,早已被驗證過。
我們對“社區食堂”的質疑是因為我們知道1958年大食堂的悲劇。 如果沒有記憶的話, 就不會有記憶曆史的比較,不會有記憶曆史的分析和判斷。
記憶和曆史本身也是對權力一種限製
記憶還有一種非常重要的作用, 記憶和曆史本身對權力是一種限製,對統治者有一種約束的作用。 這一點大家不難理解,為什麽今天很多曆史方麵的研究, 曆史方麵書籍的出版會遭遇到非常大的阻力。
為什麽不建文革博物館?在文革結束後,中共就明令禁止講文革問題,原因是講“過”了以後,就成了執政黨中共本身的問題,成了毛澤東的問題;就不是隻否定毛澤東,連周恩來、鄧小平都難逃幹係,最後就否定到共產黨頭上。基於這個原因,中共選擇了淡化這段曆史,這也導致中國許多年輕人根本不知文革究竟發生了什麽事。
社會記憶是一個民族的良知。社會記憶不僅提醒後人不忘本,更重要的是,記憶是理性、思想和明辨是非的基礎,為民族以史為鑒提供了前提條件。社會記憶是對曆史的集體反思,當一個民族能夠客觀、理性地回顧和反思其經曆的事件,特別是那些痛苦和負麵的經曆時,這種反思就能成為指引未來、凝聚社會共識的良知力量,促使民族不斷進步。
社會記憶是一個民族的良知
林向田 (2025-09-01 13:43:00) 評論 (32)
記憶是思想的源泉, 是理性的源泉
語言是思想的工具,記憶實際上是思想的源泉, 是理性的源泉。 我們之所以要記憶是因為我們需要通過記憶曆史來明辨是非,以史為鑒就是通過過去發生的事來判斷現在事情的好壞。
以史為鑒的一個先決條件是我們要知道曆史上發生了什麽。巴金第一個提出建立“文革”博物館。他說:建立“文革”博物館,這不是某一個人的事情,我們都有責任讓子子孫孫,世時代代牢記文革十年慘痛的教訓。如果沒有曆史的記憶,思想的河流就會趨於幹涸, 就會中斷。
記憶是反思、是質疑
“社區食堂”幾年前一窩蜂上馬,然而在官方補貼中斷後難以維持便大規模關閉。社區食堂在一開始就受到很多人的質疑,了解“大躍進”曆史的人都知道,老毛1958年就搞過大食堂,1959年就開始了大饑荒。共產主義大鍋飯不好吃,早已被驗證過。
我們對“社區食堂”的質疑是因為我們知道1958年大食堂的悲劇。 如果沒有記憶的話, 就不會有記憶曆史的比較,不會有記憶曆史的分析和判斷。
記憶和曆史本身也是對權力一種限製
記憶還有一種非常重要的作用, 記憶和曆史本身對權力是一種限製,對統治者有一種約束的作用。 這一點大家不難理解,為什麽今天很多曆史方麵的研究, 曆史方麵書籍的出版會遭遇到非常大的阻力。
為什麽不建文革博物館?在文革結束後,中共就明令禁止講文革問題,原因是講“過”了以後,就成了執政黨中共本身的問題,成了毛澤東的問題;就不是隻否定毛澤東,連周恩來、鄧小平都難逃幹係,最後就否定到共產黨頭上。基於這個原因,中共選擇了淡化這段曆史,這也導致中國許多年輕人根本不知文革究竟發生了什麽事。
社會記憶是一個民族的良知。社會記憶不僅提醒後人不忘本,更重要的是,記憶是理性、思想和明辨是非的基礎,為民族以史為鑒提供了前提條件。社會記憶是對曆史的集體反思,當一個民族能夠客觀、理性地回顧和反思其經曆的事件,特別是那些痛苦和負麵的經曆時,這種反思就能成為指引未來、凝聚社會共識的良知力量,促使民族不斷進步。
語言是思想的工具,記憶實際上是思想的源泉, 是理性的源泉。 我們之所以要記憶是因為我們需要通過記憶曆史來明辨是非,以史為鑒就是通過過去發生的事來判斷現在事情的好壞。
以史為鑒的一個先決條件是我們要知道曆史上發生了什麽。巴金第一個提出建立“文革”博物館。他說:建立“文革”博物館,這不是某一個人的事情,我們都有責任讓子子孫孫,世時代代牢記文革十年慘痛的教訓。如果沒有曆史的記憶,思想的河流就會趨於幹涸, 就會中斷。
記憶是反思、是質疑
“社區食堂”幾年前一窩蜂上馬,然而在官方補貼中斷後難以維持便大規模關閉。社區食堂在一開始就受到很多人的質疑,了解“大躍進”曆史的人都知道,老毛1958年就搞過大食堂,1959年就開始了大饑荒。共產主義大鍋飯不好吃,早已被驗證過。
我們對“社區食堂”的質疑是因為我們知道1958年大食堂的悲劇。 如果沒有記憶的話, 就不會有記憶曆史的比較,不會有記憶曆史的分析和判斷。
記憶和曆史本身也是對權力一種限製
記憶還有一種非常重要的作用, 記憶和曆史本身對權力是一種限製,對統治者有一種約束的作用。 這一點大家不難理解,為什麽今天很多曆史方麵的研究, 曆史方麵書籍的出版會遭遇到非常大的阻力。
為什麽不建文革博物館?在文革結束後,中共就明令禁止講文革問題,原因是講“過”了以後,就成了執政黨中共本身的問題,成了毛澤東的問題;就不是隻否定毛澤東,連周恩來、鄧小平都難逃幹係,最後就否定到共產黨頭上。基於這個原因,中共選擇了淡化這段曆史,這也導致中國許多年輕人根本不知文革究竟發生了什麽事。
社會記憶是一個民族的良知。社會記憶不僅提醒後人不忘本,更重要的是,記憶是理性、思想和明辨是非的基礎,為民族以史為鑒提供了前提條件。社會記憶是對曆史的集體反思,當一個民族能夠客觀、理性地回顧和反思其經曆的事件,特別是那些痛苦和負麵的經曆時,這種反思就能成為指引未來、凝聚社會共識的良知力量,促使民族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