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jingGirl1

BeijingGirl1 名博

微信的是是非非

BeijingGirl1 (2025-09-01 08:34:38) 評論 (24)
百家飯養百樣人。 生活的矛盾通常是和人相處而起。世界上有人就有八卦,有微信朋友圈就有故事和事故。我一貫奉行生活中不湊熱鬧的原則。我在美國的生活別說群,幾乎都不用微信。 但中國我有兩個群,還是躲不開的。

一個是社區的群,不能不加入。這個群是個小社會,什麽樣的人都有。 社區群功能繁多, 比如當地派出所在其中有一個賬戶, 經常發布通知讓大家提高警惕;管委會經常宣布各種消息:開會、繳費、活動、投票,征求大家對某事的意見等等。 這個群我基本不看,手指一劃刪除, 除非紅字提示“被提到”和幾個鄰居找上來,才會看一下。 

社區群有一個“樹洞”功能,方便大家去吐槽。 樹洞裏的信息不顯示發布ID。是個奇葩事或快樂事的來源。 比如“老公今天把我的微信刪了,說看我很煩”,“我這兩天和老婆冷戰。 今天晚上準備去XX喝酒,願意來的我買單。 接頭暗號XYZ” 之類的。 樹洞有時讓我想起WXC 的意見區,但是匿名的。挺逗。 我有時會看看。





前些天的一個吐槽是“抑鬱了。求分享,求意見”。 鄰居說:小區裏一媽媽的朋友圈,被她家老二的幼兒園小班老師點讚, 鄰居也點讚後,好奇地問這媽媽,這個老師是否也帶過她家娃(目前已上小學)。媽媽就問,“是哪個老師?哪一科的? 好像不記得”, 鄰居想老師都給你點讚了,肯定互相是朋友,於是截圖圈出來給她看,“是這個老師”。  但是對方媽媽就一直沒回複了。

鄰居鬱悶,就來吐槽了。“在我問你問題時,你有疑問也問我,我解答給你解惑了,你就沒有然後了,不回答我的疑問”。 鄰居還說, “之前也有類似的情況,比如和朋友聊天互相問去哪裏玩了? 我說了我去了哪裏,再問‘你呢?’,對方就消失不回答了!”。

鄰居鬱悶,“咱們互相聊天,你隻想著獲取我的信息或者隻想著得到你的答案,當別人問你時,就不回答了…… 我想問問,這到底什麽心理?,你周圍有這樣的人嗎?”。 我看了覺得有點逗。鄰居覺得“吃虧了”。  也想起看到 WXC 裏有類似的文章, 微信上回複晚了, 看到或意識到之後,趕快彌補,對方也不理。

我加入的另一個大學女生群。以前還有個大學同學群我加入過,幾年前回北京,大家還組織了盛大的歡迎聚會。群裏一位男同學老“放炮”, 結果整個群都被“炸了“好幾次。 每次重組又被邀請加入。第三次組的時候,我就忽視了邀請信息。上大學的時候我因為年紀小,見識了哥哥姐姐們的各種過招, 怪怕的。 

前幾年美國吵吵要封微信,一位在美的男同學建了一個什麽企業微信群,老是給我發邀請信息,被我一直視而不見至今。 據說是自動發送的。 還有什麽“線上會議”的邀請。 男同學真執著,好幾年都不放棄。國人有點象刺蝟,遠了要往一塊湊,近了刺就乍起來了,鬧矛盾互相紮。上大學時很多同學都聯係不多,現在何必自找麻煩呢。

   

這樣的微信生活, 是不是很累? 我再一次慶幸,自己盡量不參加微信群或加別人的微信,文城裏也經常有人QQH要加微信。 我很感謝,但一貫都說有話就博客裏說吧。我好幾個星期都不打開一次微信,肯定要錯過很多信息的。 萬一讓別人不開心呢。雖然自己都沒看見沒影響, 但可能“樹敵”了都不知道。

如果回國了,微信上的聯係就特別多了。辦什麽事都加個微信。國內的人沒有微信估計就蒙圈了。 在美國,我的美國同事朋友們不用微信。 email、電話、text 是基本的“美國”通訊手段。 所以我看到國人在微信上生氣、拉黑、退群,抑鬱、“爆炸”,就覺得何必呢。

微信帶來便利,也帶來煩惱。凡事莫不如此。世上的事兒,你甭想隻要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