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十字大教堂(Basilica di Santa Croce),由阿爾諾爾弗·迪·坎比奧 (Arnolfo di Cambio) 設計,他同時也是聖母百花大教堂和舊宮的設計師。不過這裏不像百花大教堂那一帶那樣人潮洶湧,相對安靜得多,但是,熱愛文藝的遊人一定不會錯過它。
1. 老窄的街道狹小而曲折,不時還會有汽車擠過,貼著牆根走,仿佛隨時有“掉下去”的感覺。不過,走著走著,眼前時不時閃過一些小風景 ~
2. 又一家消費老祖宗名人的店鋪 ~~ 老城區有很多以名人命名的店鋪,感覺整座城市都在和曆史大咖“捆綁營銷”~~:)
3. 街上隨意掛個菜單也是如此的有調調
4. 通往聖十字教堂的小街巷還是相當清靜的
5. 菜市場已經人氣滿滿
6. 這也太 vivid 了吧
7. 聖十字教堂前的廣場
這是世界上最大的方濟各會教堂(140米 × 40米),也被稱為意大利的“先賢祠”。 聖十字聖殿之於佛羅倫斯大概就像萬神殿之於羅馬和先賢祠之於巴黎,裏麵主要是安葬意大利的曆史偉人們,米開朗基羅、伽利略等名人長眠於此。
聖十字教堂的建造經曆了三個階段:教堂主體由 1294 年開始設計與興建,直到 1443 年初步完工啟用,屬於典型的哥特式建築。1842 年在後方增建了一座哥特式鍾樓,1863 年又完成了如今看到的大理石正立麵。
教堂正對著佛羅倫斯古老的廣場,旁邊的僧房庭院與布魯內萊斯基設計的帕齊家族禮拜堂,共同構成了一片極富美感的空間,被譽為佛羅倫薩文藝複興建築的縮影。門口矗立著但丁的雕像,堂內甚至為他建造了精美的空陵墓,隻是他並沒有真正葬在這裏。
8. 聖十字教堂,左下方矗立著但丁的雕像,右後方則是建於 1842 年的鍾樓
9. 但丁的塑像位於教堂的左前方
整座建築群占地遼闊,除了主教堂,聖十字教堂兩側的側廊分布著 16 座小禮拜堂,分別歸屬於佛羅倫斯的著名家族,其中也包括美第奇家族的一間。還包括相連的修道院、帕齊禮拜堂以及雅致的中庭。1966年阿諾河洪水曾淹沒佛羅倫薩,這裏重災區,許多藝術品因此受損,至今仍有部分在修複中。
大部分小堂在近代都經過重修,但仍有少數保留著佛羅倫斯藝術大師的珍貴壁畫,例如喬托的作品。大殿兩側分列名人墓碑。
大殿有一份說明,用數字標出每一個墓碑是誰的。一共大約有25位,教堂內壁畫、祭壇和墓碑極為豐富,僅地板上就有 256塊墓碑。
聖十字大教堂最特別的一點,就是教堂地麵上鋪滿了墓碑。走在殿堂裏,腳下踩著的並不僅僅是石板,而是一個個紀念碑,安葬著佛羅倫斯曆史上的名人和市民。這也讓人感受到:這座教堂不僅是宗教的聖地,也是城市記憶與榮耀的所在。
10. 教堂內景
11. 盡頭是入口大門
12. 主禮拜堂的壁畫、玻璃窗畫,都是阿格諾羅·加迪 (Agnolo Gaddi)作品。他是喬托的得意門生塔迪歐·加迪(Taddeo Gaddi)的兒子,上方是喬托工作室作的《殉難十字架》
主禮拜堂的南側,有兩個緊鄰的小堂,巴迪小堂(Cappella Bardi)和佩魯齊小堂(Cappella Peruzzi),這兩個小堂的壁畫都出自喬托(Giotto)。
13. 右手邊的巴迪小堂修繕中?小禮拜堂內有他創作的壁畫:聖方濟各生平六個場景。他在巴爾迪小堂外牆拱門上方創作了“聖方濟各接受聖痕”的壁畫,從遠處隱約可見(見下圖右上角)。
(給自己科普一下聖方濟各(Francis of Assisi,1182–1226)生平概覽 ~~ 不愧是人生楷模
早年生活
出生:1182年,意大利中部亞西西(Assisi),富商家庭。
少年時期:過著紈絝奢華的生活,喜歡娛樂與享樂。
人生轉折
戰爭經曆:青年時期參與家鄉戰爭,因戰敗被俘,在獄中度過一年。
幡然醒悟:出獄後對世俗榮華徹悟,決定放棄家財,追求精神生活與神聖使命。
修道與傳教
貧窮生活:身著粗布僧袍,乞討為生,每日祈禱,尤其常在城外一座小教堂(他親手守護的教堂)進行禮拜。
創立方濟各會:與誌同道合者結伴,過簡樸的生活,宣講福音,服務窮人、病人和弱勢群體。
托缽苦修:實踐“神貧、貞潔、服從”三大誓願,走遍意大利及歐洲各地傳教。
貢獻與影響
社會服務:方濟各會成為最早為病人、孤兒、老人和教育提供服務的托缽苦修會。
精神象征:聖方濟各被視為神貧、貞潔、服從的典範,深刻影響基督教修道傳統。
去世與封聖
去世:1226年,享年44歲。
封聖:1228年被羅馬教廷列為聖人,是通俗聖人傳記中最早列入聖品的聖人之一。)
14. 佩魯齊小堂的捐贈者是佛羅倫薩的銀行家佩魯齊家族,繪製者也是喬托。小堂的主要壁畫位於南北牆,內容包括施洗聖約翰,以及福音書作者聖約翰的生平場景。不過,這些壁畫大多因年代久遠有點斑駁不清。
15. 巴隆伽裏小堂(Cappella Baroncelli)是巴隆伽裏家族的小堂兼家族墓地。小堂內的壁畫由塔戴奧·加迪創作,於1328至1338年間完成,內容描繪聖母瑪利亞的生平故事。主禮拜堂前方的壁畫則出自塔戴奧的兒子阿格諾羅·加迪之手。
16.卡斯泰拉尼小堂(Cappella Castellani)內壁畫數量豐富,全部出自阿格諾羅·加迪之手。壁畫內容描繪了多位聖人的生平故事,包括福音書作者使徒約翰、三世紀修道運動之父聖安東尼、施洗約翰,以及巴裏的聖尼古拉(即聖誕老人)
17. 卡斯泰拉尼小堂內景局部:聖尼古拉的一個神跡。牆上的壁畫有破損,亟待修複,但仍能感受到昔日藝術的輝煌
小堂太多,看不過來。咱來參觀名人墓,也是眼花繚亂 ,挑幾個重點哈 ~~
18. 伽利略
大家對伽利略最熟悉的,應該就是他在天文學上為哥白尼的“日心說”提供了證據。雖然這樣的研究在當時被教會視為“異端”,讓他飽受爭議,但也正是這些突破,為現代科學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19. 但丁的空墓 - 衣冠塚,但丁被永久流放,後來去了拉文納並死在那裏。後來佛羅倫薩人想要回但丁的遺骨,但拉文納人堅決不肯。
在文學成就上,但丁和佩特拉克、薄伽丘並稱為“文藝複興三巨匠”。要說《神曲》對後世影響有多大,可以這樣理解:當時但丁用的是佛羅倫斯方言來寫,而不是當時流行的拉丁文。結果因為《神曲》太經典了,這種地方方言後來就成了今天我們熟悉的意大利語。
20. 米開朗基羅1564年逝世於羅馬,他生前想葬回佛羅倫薩,但羅馬希望將他葬在聖彼得大教堂內,於是他的侄子偷著將他的遺體運回佛羅倫薩,佛羅倫薩為他舉行了莊嚴隆重的葬禮,瓦薩裏為他設計了這座陵墓
“文藝複興三傑”之一的米開朗基羅,在繪畫、雕塑和建築上的成就堪稱巔峰。他以高達 88 歲的壽命謝世,在當時堪稱長壽奇跡。
米開朗基羅的代表作數不勝數:佛羅倫斯領主廣場著名的《大衛像》(原作現藏於佛羅倫斯學院美術館,廣場上的是複製品),以及梵蒂岡西斯汀禮拜堂天頂的《創世紀》,幾乎是每一位遊客的必看之作。他去世後,好友兼同為文藝複興藝術家的喬爾喬·瓦薩裏(Giorgio Vasari)為他設計了墓碑。
墓碑上雕刻著三位象征人物,分別代表他在繪畫、雕塑、建築三方麵的輝煌成就。據說,這座墓碑當時的造價,足以在佛羅倫斯城郊買下七座農場,可見米開朗基羅在當時的地位與影響力之高。
21. 馬基維利
馬基維利出生在佛羅倫斯,與美第奇家族的淵源也非常深厚。最著名的著作《君王論》,至今仍被視為現代政治學的奠基之作。至於他究竟有多厲害,大概已經不需要多說。能夠在死後長眠於聖十字聖殿,本身就足以說明他在當時和後世的深遠影響。
22. 左邊是焦阿基諾.羅西尼(Gioachino Rossini),19世紀前期意大利歌劇三傑之一,右邊是萊昂納多.布魯尼(Leonardo Bruni)墓碑,文藝複興時期人文主義者,佛羅倫薩執政官,教皇秘書
23. 地麵鋪滿墓碑,腳下就是佛羅倫斯曆史的記憶。有的被繩索圍住了,也許不願任人踐踏?
24. 側門穿過一條長廊,來到東南角的聖器室(Sacristy)
25. 聖器室主要用於彌撒前的準備和會議等用途。室內壁畫由喬托的學生,如塔戴奧·加迪(Taddeo Gaddi)等人在14世紀繪製,內容多取自耶穌生平的常見題材,包括苦路、各各他以及複活等場景。
聖器室往南到頭就是麥第奇禮拜堂,這裏既是宗教聖地,也承載著家族的曆史與榮耀。走進教堂,就能感受到文藝複興時期這個掌控佛羅倫斯命脈家族的輝煌氣息 。
美第奇小堂由美第奇家族最信任的建築師米開羅佐(Michelozzo di Bartolomeo) 設計,委托人被認為是“老科西莫”(Cosimo de’ Medici il Vecchio)。它位於聖十字教堂的右側橫翼,作為家族的專屬禮拜空間,不僅體現了美第奇家族的宗教虔誠,也彰顯了他們在藝術與建築上的雄厚實力與獨到品味。
位置偏可能是美第奇家族興起較晚的原因吧,而且美第奇家族有他們自家的教堂及墓地 -- 聖洛倫佐教堂。
26. 美第奇禮拜堂(Cappella Medici)。這件釉料陶土祭壇浮雕,十分精致,是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著名釉料彩陶家族的安德烈亞·德拉·羅比亞(Andrea della Robbia)的作品。他家族裏最有名的就是他的叔叔 -- 盧卡·德拉·羅比亞(Luca della Robbia),其家族(侄子、侄孫等)創作了許多釉料彩陶雕塑,色彩鮮豔,極為精美,是文藝複興時期大師如雲的藝術精品中,一朵令人難忘的奇葩。
27. 美第奇禮拜堂內的金色木板畫
28. 美第奇禮拜堂:布隆奇諾的繪畫《在地獄邊境的基督》Christ in Limbo
聖十字聖殿的另一大亮點,是由布魯內萊斯基(Brunelleschi)設計的帕齊禮拜堂(Pazzi Chapel)。布魯內萊斯基就是設計佛羅倫斯百花大教堂大圓頂的建築大師。
帕奇禮拜堂位於聖十字教堂回廊,由安德裏亞·德·帕奇建於1429年,建築由布魯內萊斯基設計。禮拜堂內藍底白色的圓形浮雕描繪使徒形象,圓頂下方的彩色釉麵陶土展現四位福音書作者。建築比例優雅、裝飾精美,是佛羅倫薩早期文藝複興建築與藝術的典範。
如果看過關於麥第奇家族的影集,就會知道帕齊家族和麥第奇家族是世仇。這座禮拜堂正是帕齊家族委托布魯內萊斯基設計建造的,不過布魯內萊斯基沒等看到完工就去世了,後麵由團隊完成。好景不長,帕齊家族在一次謀殺麥第奇家族的行動失敗後被滅族、逐出佛羅倫斯,所以禮拜堂內部的設計相比主殿顯得相對簡約、樸素一些。
29. 帕奇禮拜堂外景
30. 牆上裝飾的圓形獎章狀浮雕,釉麵陶土,1440年代
31. 教堂內外設計簡潔明快,對稱性透視感強
32. 修道院回廊
33. 快到出口的地方有一個小博物館,室內有一些畫作
34. 還有壁畫,大概都是大水淹了損壞之後複原的
35. 出口,這個收費景點但遊客並不多,真心推薦,特別值得到這兒呆上大半天 ~:)
36. 又回到廣場
37. 打道回府,這樣的包包小店到處都是,皮包包價格也不貴滴
38. 家門口的 Pizza 小店,相當於美國的快餐漢堡 ~~~~
“何其幸運,一座神廟承載了如此多屬於意大利的榮光。”
佛羅倫薩雜記 (3) 聖十字大教堂
arge (2025-09-08 15:33:21) 評論 (0)聖十字大教堂(Basilica di Santa Croce),由阿爾諾爾弗·迪·坎比奧 (Arnolfo di Cambio) 設計,他同時也是聖母百花大教堂和舊宮的設計師。不過這裏不像百花大教堂那一帶那樣人潮洶湧,相對安靜得多,但是,熱愛文藝的遊人一定不會錯過它。
1. 老窄的街道狹小而曲折,不時還會有汽車擠過,貼著牆根走,仿佛隨時有“掉下去”的感覺。不過,走著走著,眼前時不時閃過一些小風景 ~
2. 又一家消費老祖宗名人的店鋪 ~~ 老城區有很多以名人命名的店鋪,感覺整座城市都在和曆史大咖“捆綁營銷”~~:)
3. 街上隨意掛個菜單也是如此的有調調
4. 通往聖十字教堂的小街巷還是相當清靜的
5. 菜市場已經人氣滿滿
6. 這也太 vivid 了吧
7. 聖十字教堂前的廣場
這是世界上最大的方濟各會教堂(140米 × 40米),也被稱為意大利的“先賢祠”。 聖十字聖殿之於佛羅倫斯大概就像萬神殿之於羅馬和先賢祠之於巴黎,裏麵主要是安葬意大利的曆史偉人們,米開朗基羅、伽利略等名人長眠於此。
聖十字教堂的建造經曆了三個階段:教堂主體由 1294 年開始設計與興建,直到 1443 年初步完工啟用,屬於典型的哥特式建築。1842 年在後方增建了一座哥特式鍾樓,1863 年又完成了如今看到的大理石正立麵。
教堂正對著佛羅倫斯古老的廣場,旁邊的僧房庭院與布魯內萊斯基設計的帕齊家族禮拜堂,共同構成了一片極富美感的空間,被譽為佛羅倫薩文藝複興建築的縮影。門口矗立著但丁的雕像,堂內甚至為他建造了精美的空陵墓,隻是他並沒有真正葬在這裏。
8. 聖十字教堂,左下方矗立著但丁的雕像,右後方則是建於 1842 年的鍾樓
9. 但丁的塑像位於教堂的左前方
整座建築群占地遼闊,除了主教堂,聖十字教堂兩側的側廊分布著 16 座小禮拜堂,分別歸屬於佛羅倫斯的著名家族,其中也包括美第奇家族的一間。還包括相連的修道院、帕齊禮拜堂以及雅致的中庭。1966年阿諾河洪水曾淹沒佛羅倫薩,這裏重災區,許多藝術品因此受損,至今仍有部分在修複中。
大部分小堂在近代都經過重修,但仍有少數保留著佛羅倫斯藝術大師的珍貴壁畫,例如喬托的作品。大殿兩側分列名人墓碑。
大殿有一份說明,用數字標出每一個墓碑是誰的。一共大約有25位,教堂內壁畫、祭壇和墓碑極為豐富,僅地板上就有 256塊墓碑。
聖十字大教堂最特別的一點,就是教堂地麵上鋪滿了墓碑。走在殿堂裏,腳下踩著的並不僅僅是石板,而是一個個紀念碑,安葬著佛羅倫斯曆史上的名人和市民。這也讓人感受到:這座教堂不僅是宗教的聖地,也是城市記憶與榮耀的所在。
10. 教堂內景
11. 盡頭是入口大門
12. 主禮拜堂的壁畫、玻璃窗畫,都是阿格諾羅·加迪 (Agnolo Gaddi)作品。他是喬托的得意門生塔迪歐·加迪(Taddeo Gaddi)的兒子,上方是喬托工作室作的《殉難十字架》
主禮拜堂的南側,有兩個緊鄰的小堂,巴迪小堂(Cappella Bardi)和佩魯齊小堂(Cappella Peruzzi),這兩個小堂的壁畫都出自喬托(Giotto)。
13. 右手邊的巴迪小堂修繕中?小禮拜堂內有他創作的壁畫:聖方濟各生平六個場景。他在巴爾迪小堂外牆拱門上方創作了“聖方濟各接受聖痕”的壁畫,從遠處隱約可見(見下圖右上角)。
(給自己科普一下聖方濟各(Francis of Assisi,1182–1226)生平概覽 ~~ 不愧是人生楷模
早年生活
出生:1182年,意大利中部亞西西(Assisi),富商家庭。
少年時期:過著紈絝奢華的生活,喜歡娛樂與享樂。
人生轉折
戰爭經曆:青年時期參與家鄉戰爭,因戰敗被俘,在獄中度過一年。
幡然醒悟:出獄後對世俗榮華徹悟,決定放棄家財,追求精神生活與神聖使命。
修道與傳教
貧窮生活:身著粗布僧袍,乞討為生,每日祈禱,尤其常在城外一座小教堂(他親手守護的教堂)進行禮拜。
創立方濟各會:與誌同道合者結伴,過簡樸的生活,宣講福音,服務窮人、病人和弱勢群體。
托缽苦修:實踐“神貧、貞潔、服從”三大誓願,走遍意大利及歐洲各地傳教。
貢獻與影響
社會服務:方濟各會成為最早為病人、孤兒、老人和教育提供服務的托缽苦修會。
精神象征:聖方濟各被視為神貧、貞潔、服從的典範,深刻影響基督教修道傳統。
去世與封聖
去世:1226年,享年44歲。
封聖:1228年被羅馬教廷列為聖人,是通俗聖人傳記中最早列入聖品的聖人之一。)
14. 佩魯齊小堂的捐贈者是佛羅倫薩的銀行家佩魯齊家族,繪製者也是喬托。小堂的主要壁畫位於南北牆,內容包括施洗聖約翰,以及福音書作者聖約翰的生平場景。不過,這些壁畫大多因年代久遠有點斑駁不清。
15. 巴隆伽裏小堂(Cappella Baroncelli)是巴隆伽裏家族的小堂兼家族墓地。小堂內的壁畫由塔戴奧·加迪創作,於1328至1338年間完成,內容描繪聖母瑪利亞的生平故事。主禮拜堂前方的壁畫則出自塔戴奧的兒子阿格諾羅·加迪之手。
16.卡斯泰拉尼小堂(Cappella Castellani)內壁畫數量豐富,全部出自阿格諾羅·加迪之手。壁畫內容描繪了多位聖人的生平故事,包括福音書作者使徒約翰、三世紀修道運動之父聖安東尼、施洗約翰,以及巴裏的聖尼古拉(即聖誕老人)
17. 卡斯泰拉尼小堂內景局部:聖尼古拉的一個神跡。牆上的壁畫有破損,亟待修複,但仍能感受到昔日藝術的輝煌
小堂太多,看不過來。咱來參觀名人墓,也是眼花繚亂 ,挑幾個重點哈 ~~
18. 伽利略
大家對伽利略最熟悉的,應該就是他在天文學上為哥白尼的“日心說”提供了證據。雖然這樣的研究在當時被教會視為“異端”,讓他飽受爭議,但也正是這些突破,為現代科學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19. 但丁的空墓 - 衣冠塚,但丁被永久流放,後來去了拉文納並死在那裏。後來佛羅倫薩人想要回但丁的遺骨,但拉文納人堅決不肯。
在文學成就上,但丁和佩特拉克、薄伽丘並稱為“文藝複興三巨匠”。要說《神曲》對後世影響有多大,可以這樣理解:當時但丁用的是佛羅倫斯方言來寫,而不是當時流行的拉丁文。結果因為《神曲》太經典了,這種地方方言後來就成了今天我們熟悉的意大利語。
20. 米開朗基羅1564年逝世於羅馬,他生前想葬回佛羅倫薩,但羅馬希望將他葬在聖彼得大教堂內,於是他的侄子偷著將他的遺體運回佛羅倫薩,佛羅倫薩為他舉行了莊嚴隆重的葬禮,瓦薩裏為他設計了這座陵墓
“文藝複興三傑”之一的米開朗基羅,在繪畫、雕塑和建築上的成就堪稱巔峰。他以高達 88 歲的壽命謝世,在當時堪稱長壽奇跡。
米開朗基羅的代表作數不勝數:佛羅倫斯領主廣場著名的《大衛像》(原作現藏於佛羅倫斯學院美術館,廣場上的是複製品),以及梵蒂岡西斯汀禮拜堂天頂的《創世紀》,幾乎是每一位遊客的必看之作。他去世後,好友兼同為文藝複興藝術家的喬爾喬·瓦薩裏(Giorgio Vasari)為他設計了墓碑。
墓碑上雕刻著三位象征人物,分別代表他在繪畫、雕塑、建築三方麵的輝煌成就。據說,這座墓碑當時的造價,足以在佛羅倫斯城郊買下七座農場,可見米開朗基羅在當時的地位與影響力之高。
21. 馬基維利
馬基維利出生在佛羅倫斯,與美第奇家族的淵源也非常深厚。最著名的著作《君王論》,至今仍被視為現代政治學的奠基之作。至於他究竟有多厲害,大概已經不需要多說。能夠在死後長眠於聖十字聖殿,本身就足以說明他在當時和後世的深遠影響。
22. 左邊是焦阿基諾.羅西尼(Gioachino Rossini),19世紀前期意大利歌劇三傑之一,右邊是萊昂納多.布魯尼(Leonardo Bruni)墓碑,文藝複興時期人文主義者,佛羅倫薩執政官,教皇秘書
23. 地麵鋪滿墓碑,腳下就是佛羅倫斯曆史的記憶。有的被繩索圍住了,也許不願任人踐踏?
24. 側門穿過一條長廊,來到東南角的聖器室(Sacristy)
25. 聖器室主要用於彌撒前的準備和會議等用途。室內壁畫由喬托的學生,如塔戴奧·加迪(Taddeo Gaddi)等人在14世紀繪製,內容多取自耶穌生平的常見題材,包括苦路、各各他以及複活等場景。
聖器室往南到頭就是麥第奇禮拜堂,這裏既是宗教聖地,也承載著家族的曆史與榮耀。走進教堂,就能感受到文藝複興時期這個掌控佛羅倫斯命脈家族的輝煌氣息 。
美第奇小堂由美第奇家族最信任的建築師米開羅佐(Michelozzo di Bartolomeo) 設計,委托人被認為是“老科西莫”(Cosimo de’ Medici il Vecchio)。它位於聖十字教堂的右側橫翼,作為家族的專屬禮拜空間,不僅體現了美第奇家族的宗教虔誠,也彰顯了他們在藝術與建築上的雄厚實力與獨到品味。
位置偏可能是美第奇家族興起較晚的原因吧,而且美第奇家族有他們自家的教堂及墓地 -- 聖洛倫佐教堂。
26. 美第奇禮拜堂(Cappella Medici)。這件釉料陶土祭壇浮雕,十分精致,是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著名釉料彩陶家族的安德烈亞·德拉·羅比亞(Andrea della Robbia)的作品。他家族裏最有名的就是他的叔叔 -- 盧卡·德拉·羅比亞(Luca della Robbia),其家族(侄子、侄孫等)創作了許多釉料彩陶雕塑,色彩鮮豔,極為精美,是文藝複興時期大師如雲的藝術精品中,一朵令人難忘的奇葩。
27. 美第奇禮拜堂內的金色木板畫
28. 美第奇禮拜堂:布隆奇諾的繪畫《在地獄邊境的基督》Christ in Limbo
聖十字聖殿的另一大亮點,是由布魯內萊斯基(Brunelleschi)設計的帕齊禮拜堂(Pazzi Chapel)。布魯內萊斯基就是設計佛羅倫斯百花大教堂大圓頂的建築大師。
帕奇禮拜堂位於聖十字教堂回廊,由安德裏亞·德·帕奇建於1429年,建築由布魯內萊斯基設計。禮拜堂內藍底白色的圓形浮雕描繪使徒形象,圓頂下方的彩色釉麵陶土展現四位福音書作者。建築比例優雅、裝飾精美,是佛羅倫薩早期文藝複興建築與藝術的典範。
如果看過關於麥第奇家族的影集,就會知道帕齊家族和麥第奇家族是世仇。這座禮拜堂正是帕齊家族委托布魯內萊斯基設計建造的,不過布魯內萊斯基沒等看到完工就去世了,後麵由團隊完成。好景不長,帕齊家族在一次謀殺麥第奇家族的行動失敗後被滅族、逐出佛羅倫斯,所以禮拜堂內部的設計相比主殿顯得相對簡約、樸素一些。
29. 帕奇禮拜堂外景
30. 牆上裝飾的圓形獎章狀浮雕,釉麵陶土,1440年代
31. 教堂內外設計簡潔明快,對稱性透視感強
32. 修道院回廊
33. 快到出口的地方有一個小博物館,室內有一些畫作
34. 還有壁畫,大概都是大水淹了損壞之後複原的
35. 出口,這個收費景點但遊客並不多,真心推薦,特別值得到這兒呆上大半天 ~:)
36. 又回到廣場
37. 打道回府,這樣的包包小店到處都是,皮包包價格也不貴滴
38. 家門口的 Pizza 小店,相當於美國的快餐漢堡 ~~~~
“何其幸運,一座神廟承載了如此多屬於意大利的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