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小刀

天涯為客 (2025-08-06 11:21:58) 評論 (0)
    我有一把帶鞘的工藝小刀,從刀尖到刀柄全長約十四厘米, 小刀出鞘,刀身長九點五厘米,寬僅零點八厘米。

    小時候在我爸給我的那一刻,心裏美滋滋的別提有多開心了,看過來轉過去先打量一番,這麽小、這麽精致的小刀握在手裏,既想玩又舍不得玩,最終還是忍不住,開始不斷地操練,把刀用右手拿著放在身體的右邊,然後用左手去抽出來、插進去,抽出來、再插進去,忙得不亦樂乎,好似俠士附身,鋒芒畢露、刀山劍林、感覺瞬間自己也能運用自如一般。耳旁後腦根聽得爸爸說一句「當心點,別弄到手」時,那會兒是完全聽不進去。

    初得小刀,自然是愛不釋手,一萬分的愛護並珍惜。隔天還要上課,不敢帶去學校,放在哪裏都不放心,於是那個晚上在房間裏麵找來找去就想找個隻有自己知道的地方藏起來。

    如今想起,兒時那個的物質貧乏的年代裏,這把工藝小刀,毫無疑問是一件閃閃發光的好東西,彼時開心的心情清清楚楚地留在了記憶裏。

    事實上,這把品相精美的工藝小刀,的確值得珍愛。有了互聯網之後,我才查到它是民國文房、手雕彩繪裁紙刀「鋼刀王」,是最早的「微刀」。

    細細端看,刀鞘上銅製的金屬護環和鞘口製作得精細又牢固,鞘身的材質大概是牛骨,顏色似象牙。刀鞘兩側畫麵各異,日月鬆鳥,海浪龍吟,布局有致,刻製精美,落款「鋼刀王精製」。護環的中間在兩麵又各刻有一首詩,每一個字也就是一毫米多一點不超過一點五毫米的大小。

    一麵是「渡口發梅花,山中動泉脈。蕪城春草生,君作揚州客。」這是唐代劉長卿「送子婿崔真甫、李穆往揚州四首」組詩之一。

    另一麵是「遙知郡齋夜,凍雪封鬆竹。時有山僧來,懸燈獨自宿。」這首五言絕句是唐朝詩人韋應物的作品「宿永陽寄璨律師」

    一首送婿揚州、一首想念友人,兩幅畫麵,刻在刀上,不免增添一縷文藝氣息,意入人心,讀起來,引來無盡的遐想。

    兩首詩的落款都是「庚寅年刻」,庚寅年又簡稱虎年,農曆一甲子以六十年為一個循環,推算下來可能是1950年吧。

    再看刀身,造型細長、彎度比例非常協調,刀尖、刀刃、還有刀背下的一條血溝,看得出每個部位工藝製作的精湛,刀身接近刀柄處,又見刻有「鋼刀王」三個字。

    刀身連著刀柄,刀柄上的兩邊亦刻有不同的圖案,加上金屬的護手、套環、環首與刀鞘呼應,使得這把精巧的帶鞘小刀整體一看便是出自於能工巧匠之手。

    經曆了這麽多年,刀峰還是很銳利,雖然刀身已不再光滑,刀柄和刀鞘也已沉澱出經年累月的痕跡,顏色越發沉穩、氣質獨特。當我再一次把它握在手裏,指間依然是那種愛不釋手的感覺,心裏也依然是無比喜愛的心情。

    隻是刀鞘一端套著的刀標脫落不見了,記得是與護環和鞘口一樣的金屬件,刀柄上原先有的刀穗也不見了,沒有了刀標刀穗,感覺不再完美,有點遺憾,轉而一想,我們的人生不也是這樣?哪有十全十美?刀上所刻的那首五言絕句中,相比詩人相隔兩地,懷想著友人在寒夜之中燈下獨宿,當下的我能擁有這把工藝小刀,並且依舊有一份握在手中欣喜,已經是相當滿足的一件事情了。



(此文首載於二零二三年十二月十三日世界日報)

後記:

    這篇文章雖短,但是在寫的過程花費的時間卻不少,一方麵細查了有關鋼刀的結構,還截取了圖片,另一方麵又學到了兩首古詩詞。

    有朋友說過,閱讀我的文章時,對一些細致的描述和表達很喜歡,有此共鳴甚是開心,我是用心又認真的在寫每一篇,並以此共勉。

    有朋友還好奇地問:藏在哪裏了?

    我說:這是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