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主席洗腳盆

國家主席洗腳盆

迪凱特號事件:是川普退讓了嗎?

國家主席洗腳盆 (2025-08-29 05:51:31) 評論 (11)

2018年9月30日,美國海軍“迪凱特”號導彈驅逐艦(USS Decatur)在南海執行航行自由行動(FONOP)時,與中國海軍“蘭州”號驅逐艦發生近距離對峙。當時,“迪凱特”號單艦行動,距離中國宣稱擁有主權的加文礁僅約12海裏。中方艦艇采取危險動作,兩艦最接近時僅約45碼(約41米),美國艦艇為避免碰撞被迫機動。事件引發輿論認為美國可能在南海問題上表現出退讓。

單艦行動:象征性而非戰略性

迪凱特號單艦執行FONOP,本質上是象征性航行,旨在表明美國堅持航行自由的立場。然而,這也意味著在麵對中方冒險行為時,單艦的反應能力有限。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共軍在加文礁冒險,很可能意在複製三沙市的模式:先控製該區域試探美國反應,評估風險,後續再建設固定設施。中共雖有挑釁行為,但缺乏整支作戰隊伍和持續行動規劃。迪凱特號采取避險機動,更多是一種操作上的必要,而非戰略上的退讓。

後續策略演變:多艦行動與航母支撐

事件發生後,美軍對南海FONOP執行方式進行了顯著調整:

  1. 多艦行動與航母支撐:單艦行動存在風險,美軍逐步采用雙艦甚至多艦小隊行動,必要時配合航母打擊群支撐,以增強威懾力和安全保障。

  2. 信息戰博弈:中方常宣稱“驅離”“警告”美艦,但幾乎沒有提供實質性證據;美方則反複強調“在國際水域正常行動”。結合實際部署與話術博弈,使北京在麵對美軍時更加謹慎。

  3. 執行頻率變化:迪凱特號事件後,FONOP持續進行。川普任期(2017–2021年)FONOP頻率達到高峰,多次由雙艦和航母打擊群支撐,形成更強威懾。拜登執政後,FONOP頻率有所減少,但行動仍保持象征意義和戰略壓力。

  4. 風險降低:通過多艦支撐、航母保護以及信息戰策略,美軍避免了單艦“孤立冒險”的風險,同時保持FONOP的連續性和象征意義。

幕後的較量與川普時期風格

據傳,迪凱特號事件後,美方與北京進行了幕後較量。雖然自媒體稱川普曾放話“美軍可隨時擊敗解放軍”,真實性不完全可證,但川普的公開嗆聲、輔以國防部的實際行動,確實給北京施加了壓力。這種強硬姿態顯示,美國在南海並未退讓,而是將鬥爭轉入水麵下和信息戰層麵。

2025年的延續行動

2025年8月中旬,美國派遣USS Higgins 和 USS Cincinnati 到黃岩島附近自由航行,應對近期中方艦艇的危險動作。中方仍宣稱要“驅離”美艦,而美方堅稱自己遵守國際法。延續FONOP的連續行動,顯示美國已將策略穩定化:既維護航行自由,也保證美軍安全,同時通過信息戰向中方施加壓力。

結論:退讓隻是表象

迪凱特號事件中的“退讓”僅是單艦行動的避險措施,而非戰略屈服。後續美軍通過多艦行動、航母支撐以及信息戰策略繼續執行FONOP,北京在事件之後明顯退縮,未再對美軍進行冒險軍事行為。FONOP在川普時期達到高峰,拜登執政雖減少頻率,但仍保持連續行動和象征意義。總體來看,美國在南海的行動既維護了航行自由,也通過策略調整與信息博弈確保了自身安全。

迪凱特號事件為節點,美國將原本象征性的自由航行行動(FONOP)逐步升級為更具威懾意義的“衝突預演”。單艦象征性航行不足以應對中方的冒險行為,因此白宮開始:

  1. 擴大軍事部署:采用雙艦、航母打擊群支撐,降低單艦孤立風險;

  2. 增加軍費與行動頻率:確保FONOP連續執行並具備實戰演練效果;

  3. 結合信息戰:公開強調“國際水域正常行動”,同時壓製中方宣傳的“驅離”“警告”,形成法律與話術的雙重壓力。

  4. 如果隻有一艘驅逐艦,沒什麽好怕的,麵對挑釁和冒險它肯定會退縮,但如果是一整個可持續的美軍海上戰鬥群,該掂量的就是中共了。這也是為什麽習近平這些年瘋狂造艦的一個理由——盡管那些隻是水貨,至少從數量上夠唬人了。
     
這一係列調整雖然消耗更多資源,卻切實遏製了極權國家在南海的野心,讓北京對直接軍事冒險更加謹慎,同時重申了美國維護國際規則和盟友利益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