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戶瘋狂、科技巨頭分化,AI推動的美股牛市到頂了嗎?

lionhill (2025-08-06 02:23:55) 評論 (1)
美股科技巨頭的這一輪瘋漲還能持續多久?

8月1日,美股大幅下跌、萬億美元市值蒸發。這場恐慌背後,是特朗普因就業數據斷崖式下修怒炒勞工統計局局長,進而引發各界對官方數據的信任危機。

與此同時,科技巨頭們正值財報發布季,AI軍備競賽也不斷推進:微軟、Meta、穀歌、亞馬遜豪擲近4000億美金用於AI基礎設施。

市場恐慌、分化加劇的大背景下,瘋狂的AI投入能否撐起高估值?M7公司形成新平衡,誰又能笑到最後?

本期我們將深扒財報季背後的真相:AI資本狂潮是蜜糖還是毒藥?巨頭們的分化背後,藏著怎樣的投資邏輯?接下來,華爾街關注什麽指標?

美股出現恐慌性拋售,就業數據崩盤與信任危機

8月1號大跌最直接的導火索,是美國的就業數據崩了。

非農業就業數據一直都對股市非常重要。它是衡量美國經濟活力的關鍵指標,也是美聯儲加/降息的重要決策依據。比如之前,美聯儲就一直堅稱勞動力市場很好,所以不需要降息。

而8月1號公布的數據相當糟糕:7月非農就業人數增加7.3萬人,大幅低於預期的10.4萬人。

更重要的是,美國勞工統計局,還對之前已經公布的5月和6月的數據,進行了大幅下調:5月的新增就業人數,從原來公布的14.4萬人修改成了1.9萬;6月則從14.7萬人修改成了1.4萬,都隻剩了零頭。

這意味著過去三個月,美國的就業情況都非常差,也相當於與特朗普唱反調。他的政策雖然號稱帶來了經濟增長,但其實是在放緩,讓美國人找工作變得更難。

特朗普認為就業數據被操縱,一氣之下宣布要解雇勞工統計局的局長。

Rob Li(紐約對衝基金Amont Partners管理合夥人)

我覺得對市場的影響不在於他裁了這個人,或說這些統計數字是比大家預期要好還是更差。更多是在於,從此以後川普如果再放一個人當統計局長的話,那這個人是一定要聽他話的,那是否意味說今後美國官方的統計數字,市場不能再相信了?

如果大家不能相信政府給的數字,我們以什麽依據對經濟的走勢做判斷?這一點是讓市場擔心的地方。



最有意思的是,前幾天美聯儲主席鮑威爾還在暗示,美國勞動力市場強勁,所以不考慮降息。

特朗普還因為鮑威爾不降息,威脅說要炒掉他,但轉眼間,卻又迎來了一個完全相反的就業數據。

他自己心裏其實很清楚,把鮑威爾裁掉對市場的信心絕對是很大的衝擊。這是沒得說的,因為曆史還沒有出現過這樣的事情,特朗普心裏麵也很清楚這一點,而且他也不希望直接把股市,尤其是把債市也給搞崩盤。

7月份的某一天,他上午說這個話,市場立刻大跌,他幾個小時之後立馬說,這個事情我不做了、我隻是說著玩,說明他自己心裏還是有認識的。所以我覺得在鮑威爾任期結束之前,特朗普把他裁掉機會很小。但特朗普心裏麵確實沒有想到,把統計局(局長)給裁掉能夠造成這麽大的影響。



美股科技七巨頭,冰火兩重天的原因

拋開8月1號的這次恐慌性拋售,最近美股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二季度財報季,它背後有兩大趨勢值得重點關注。

1. Deepseek衝擊後續如何,AI上的資本支出Capex是出現減緩還是繼續飆升?

2. 關稅亂局的後續影響:當時很多公司都看不清楚未來的走勢、下調了對未來的預測,包括科技股,因為很多科技公司的利潤還是來源於數字廣告,而廣告彈性很大,跟經濟直接相關。

針對第一點,Deepseek衝擊帶來的影響已經基本不存在了。

而這次美股財報季,最大的趨勢就是AI Capex繼續達到新高潮:大家還是認為要繼續堆算力,繼續建數據中心,M7都想成為下一個時代的AI領袖公司。

其中,微軟、Meta、穀歌、亞馬遜,這四家投入AI最堅決。它們都給出了預測,今年總共將在資本支出上投入近4000億美元,主要用於構建AI基礎設施。這個數字超過了歐盟去年一整年的國防開支。

甚至,Meta和微軟的年度資本支出/銷售額已經達到了驚人的35%左右。這相當於公司每實現100塊的收入,就有35塊要拿來做資本支出,而大部分都要投進AI裏。

一般來說,華爾街是不看好過度投資的,因為它會侵蝕企業的利潤。但AI是個例外,因為它逐漸的、實實在在的在給企業帶來增長。

比如這次財報季,Meta的強勁增長就由AI帶來。作為社交網絡的公司,Meta旗下有非常多的應用,而它對AI的典型利用就是優化推薦算法:AI讓用戶在Instagram的視頻觀看時長,同比增長了20%。

這意味著將給廣告客戶帶來更高的投資回報率(ROI),而客戶也因此願意給出更高的價格Meta的二季度廣告平均單價增加了9%。

微軟的強勁財報也與AI關係密切,甚至因為這次財報非常優秀,微軟成為繼英偉達之後,第二家市值超過4萬億美元的公司。微軟雲計算業務Azure是這一強勢表現的主要貢獻者。

Azure的年收入突破了750億美元,比上一財年增長34%,大大超過了市場預期,正在把微軟推向新高度。這還是第一次,微軟單獨披露雲計算業務的收入,也體現了它的自信。

這一增長背後體現了對AI服務的巨大需求:微軟的雲就是AI基礎設施,為AI模型的訓練和推理提供底層支持,最知名的例子是它給GPT-4提供超算資源來完成模型訓練,Meta等等也都是它的客戶。

微軟與穀歌之前一直圍繞搜索在打架,但沒成想,先在雲計算領域將亞馬遜打得不輕。7月31日美股盤後,亞馬遜交出了一份不太如意的財報,結果暴跌9%。

亞馬遜雲平台(AWS)讓人有點失望,預期是AWS有18%的同比增長,那出來的數是17.5%。這0.5可能也沒有多大差別,但反正是不及預期。之前因為微軟、穀歌、Meta的財報太好了,都是大大的遠超預期,所以帶來了這個差別。

還有一個是它業務本質的問題:尤其是在AI時代,它缺少大客戶,無論是微軟雲計算平台(Azure)還是穀歌雲計算平台(GCP),其實大的增長還是由於大客戶,尤其是AI heavy的這些大客戶帶來的。亞馬遜這邊由於各種各樣原因,比如說它可能部署算力相對晚一點、慢一點,它在贏得大客戶上不及穀歌、微軟。公司其實在回避談這個問題,但市場的眼睛是雪亮的。



同時,亞馬遜CEOJassy在財報會議上還罕見承認了:AI算力存在供應瓶頸,而最大的製約因素是電力。

我們可以看到前麵那四個玩家,微軟、亞馬遜、穀歌和Facebook,2026年的全年的整個資本支出都會超過千億,這是很大的增速。我相信從花錢意願來說,他們可能做到1500億,甚至2000億都不是一個難事,更多可能在於有花錢的意願,但錢花不出去。因為很多東西,尤其是在基建,比如說要造AI數據中心的變壓器、要做很多發電設備,現在需要排隊大概兩到三年。你即使再有錢,買不到貨這個事情也做不了。這是目前比較大的限製條件。



按照現在這個增速,如果AWS再不奮起直追,那到明年底,它的全球第一雲計算巨頭的寶座,可能就要讓位給微軟了。

Coatue的報告顯示,亞馬遜在2025年擁有20%的英偉達芯片份額,但這個數字遠低於它在雲計算領域44%的市場份額,這暗示了英偉達沒有給亞馬遜足夠的GPU分配。

雖然亞馬遜也在堅定做自己的芯片,但短期可能很難彌補需求。

美股的AI敘事持續,也正在推動美國新一波的AI大基建。

據Morgan Stanley測算,2025年到2028年,這些公司在芯片、服務器和數據中心基礎設施方麵的支出將達到2.9萬億美元。這些投資將在今年和明年,為美國GDP增長貢獻高達0.5個百分點。

所以總結來說,這次的美股財報季就是兩個關鍵詞:AI和分化

整個美股也是冰火兩重天:扮演AI顛覆者的公司都漲得很好,比如Meta一夜之間漲出了一個拚多多,流動性很恐怖。

但一旦某家公司的AI故事講不通了,或者增長不及預期,信念就會崩塌,那些誇張的AI Capex反而會成為侵蝕利潤的負擔,將是非常痛苦的過程。還有很多與AI無關的公司,也都在默默掙紮。

美國經濟分化很嚴重,你看大盤股其實確實是該減速了,它有一個很明顯的周期,但小盤股、中盤股一直都沒起來。美國這一輪的增長周期有個特點,如果把金融市場當成一個替代指標(proxy)的話,可能更能代表我們現在是在(增長)周期末期。



華爾街下一步看什麽?美國關稅陰影與M7公司分化

接下來,估值水平或成為華爾街判斷未來的主要指標之一。

現在雖然說很多大票如英偉達一直漲,但它的利潤也是在不停兌現,所以又在逐漸拉低它的市盈率(PE)

我們說的這幾個頭部公司的估值,除了Tesla,其實也沒有很誇張。你想亞馬遜24倍、25倍的預期每股收益(Forward EPS),微軟30多倍稍微貴一點,Meta也沒有那麽貴,也是20多倍,我覺得都是因為它們的增長潛力,這個估值不算貴。真正估值貴的,是那些以ARK為代表的高風險高收益(High Beta)的夢想股,盈利能力差的公司(non-Profit Tag),像Palantir、Cloudflare這些是貴的,但真正的頭部的大票,我很難說它們太貴了。

我覺得QQQ是一個美國經濟很好的代表,因為美國經濟現在是一個科技經濟。27倍估值比起現在的宏觀環境是高,(不過)比起2020年、2021年上半年的峰值還是不一樣的。那個時候真是大水漫灌,流動性不知道要好多少倍,所以估值能往上衝的。



不過這一輪美股從4月反彈暴漲至今,機構其實都還比較克製,最瘋狂的還是散戶情緒。

散戶的情緒現在已經超過了曆史,基本上隻落後於2021年。包括我們看到過去可能一個多月,很多跟科技、甚至跟AI沒有相關的公司又被炒起來,跟2020年極其類似。

我上周跟一個朋友吃飯,他跟我講,他母親完全不懂任何金融或科技,也不知道Figma是什麽東西但告訴他,我聽說有公司叫Figma,買了隻要能夠抽中打新就一定可以掙錢,我可不可以也試一下?你就可以知道散戶的情緒有多麽高漲。

最近一段時間金融狀況(financial conditions)我認為是過於鬆了,真的是過於鬆,所以就出現這種狀況,後麵要緊一緊時候可能就不會這麽瘋狂了啊。



關稅的後續影響也是讓基金經理們非常在意的指標。

雖然現在市場已經不怎麽會被關稅擾動了,但它畢竟是一種稅,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商品漲價,那麽會不會影響美國的消費?

現在的風險在於,4月份的關稅對於很多企業今年的計劃已經發生了影響。可能在剛過去這10天,很多零售商剛剛把一批貨開始提價,沃爾瑪、塔吉特百貨(Target)現在正在做這個事情。所以消費者是不是要感受到特朗普在4月份關稅的影響?基本上現在剛開始看到。

消費者看到價格要真的起來,是否會對消費者實際的購買產生比較大的影響?目前沒有人能知道,沃爾瑪自己也不知道。如果到時候消費者麵對加價選擇不花錢了,可能對市場影響會比大家想象中要高。因為目前這個風險的話,我並不覺得市場是計入價格中了(price in)



不過無論接下來科技股怎麽走,我們畢竟還是處在AI的第三年。

過去一年裏,市場已經因為各種原因對AI有過多次驚嚇時刻,比如去年7月質疑AI的ROI到底如何、今年1月Deepseek衝擊、今年2月對微軟巨額資本支出的擔憂,都造成了納斯達克的暫時下跌。

但最終,這就是一件需要耐心的事情。AI帶來的盈利效應有可能在2028年才會到來,這是一條先苦後甜利潤曲線。

另一方麵,M7的市場統治力也正在出現分化。從過去5年來看,M7集體碾壓了納指,英偉達一騎絕塵。

但如果隻看今年,Meta、微軟和英偉達屬於正收益組,但亞馬遜、穀歌、特斯拉和蘋果則要歸到負收益組。

造成分化最核心的原因,就是AI變現能力的差異誰能真正通過AI賺到錢?

過去買M7躺贏的邏輯已經失效,需要聚焦AI業務真正貢獻營收和利潤的公司,比如Meta、微軟、英偉達。

對AI落地慢的公司,比如蘋果,就可能有掉隊的風險。而納指的新平衡也有可能由此形成:由M7全體上漲轉向AI真正的受益者領漲,市場分化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