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過了年,海子他大哥就出徒成二級工了,每月工資三十二元。學徒三年,第一年月工資十八元,第二年月工資二十元,第三年月工資二十二元。一出徒月工資漲了十元,交給家裏過日子的錢,自己還有點零花錢可以和朋友們一起看電影。學徒時大哥都是坐公交車上下班,出徒了馬副廠長就把自己騎的自行車給大兒子,自己要去中街寄賣商店買輛舊自行車。
馬副廠長不做公交車,他要用自行車後座從絲印廠帶回家一大捆日記本散頁,馬大娘用針線,把一疊疊折好了的日記本散頁釘成幾十個日記本。做好的活交上去,然後再拿來新活,同樣半人高的一捆折好了的日記本散頁。馬大娘白天為一家人操勞吃穿,還要隔三岔五地搞家庭衛生。三道彎胡同居委會經常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家家戶戶都把媒爐子熏黑的鍋底用爐灰擦得錚亮,屋裏屋外家俱擺得整整齊齊。白天事情多又忙,隻有晚上家人都睡了馬大娘才有時間縫日記本,有時要縫到午夜。馬大娘縫日記本時,針錐子先紮個眼,針線穿過本子時的那“吱啦”聲就是馬家人的催眠曲。馬大娘的額外辛勞,為馬家換來黑市的苞米麵還有年節時豬或牛的紅白下水,可以彌補馬家口糧的不足。
中街寄賣商店就在胡同口,緊挨著新開的那家副食店,不全像舊社會的典當行。舊時的典當行店大欺客名聲不好,給個三瓜倆棗的現錢把顧客的物品收了,靠借貸和商品銷售謀取暴利。公私合營後典當行由國家控製,為那些需要變換現金的個人代為銷售物品。中街寄賣商店並沒有物品的所有權,和物品所有者商定好價錢,中街寄賣商店行使物品買賣的管理權。寄賣的物品售出後,舊商品有了新主人,中街寄賣商店按規定收取服務費。中街寄賣商店櫃台多的是手表,掛鍾,照相機,收音機,縫紉機,還有自行車,偶爾還有山東濟南生產的舊輕騎車。中街寄賣商店也有一些不常見的古董物,老懷表,手風琴,甚至舊的腳踏風琴和鋼琴等一些古樸卻還有用的東西。中街寄賣商店是國營,都是有經驗的老師傅給物品估價,價格盡可能做到公平合理,讓買賣雙方都滿意。
中街寄賣商店收手續費,自行車是搶手貨,上班人的剛需,買和賣自行車的人多。舊自行車周轉快,很多人想省下那筆手續費,星期天的時候買賣自行車的人聚在中街寄賣商店前的正陽大街上交易二手自行車。政府禁止個人在公共場所做私人買賣,個人交易自行車不符合市場管理規定,也打擾公共秩序並妨礙交通。在中街寄賣商店門前馬路上交易自行車卻很難管理,沒誰能分清人們是看熱鬧的還是買賣自行車的,不能見人有自行車就處罰。中街一個姓穀的治安員,看人聚得太多時,嘴對著鐵皮傳聲筒大喊著把人們轟走,他離開人們又聚在一起買賣自行車或者看熱鬧。人們利用中街寄賣商店的名氣,星期天聚在寄賣商店門前做買賣,寄賣商店的領導和師父們都見慣不怪。更有投機取巧的人,托熟人請寄賣商店的師傅估了價,心裏有底再去大街上自己做自行車交易。買自行車的要試車,賣自行車的不怕試車的騎著自行車跑了,每輛自行車都有執照和牌照。
不是所有人都懂車,自行車是大件貴重物品,真出了毛病要去國營自行車修理店找師傅檢查。院裏聶家二哥在中街自行車修理廠工作,三道灣胡同出去到正陽大街右轉,在中街十字路口再右轉,走幾十步有大玻璃窗天暖時開門營業的就是他單位。聶家二哥有時給大家講:“最有技術的是給自行車調圈,車圈輻條鬆緊不當,騎著時就會搖搖晃晃不穩當影響速度。一般人不會調圈,必須是有經驗的師傅在調圈台上校正車圈的跳動和偏擺,要用專門的輻條張力計和正心弓。”不是聶家二哥說行話唬大家,根據騎車經驗大家也明白:軸承有了毛病騎著費力還有噪音,那可是個精密零件;自行車把連著前叉和轉向管,出了毛病真危險;鏈條擋泥瓦腳蹬子大梁後座和支架,一輛自行車要注意的太多了。
不懂的人還是去寄賣商店買,省了時間也放心,馬副廠長星期天吃過早飯就直奔中街寄賣商店。擠過大街上擁堵著買賣自行車的人群,走進商店就看到院裏擺了十幾輛新舊不等的自行車。什麽牌子的都有:天津出的“飛鴿”、上海產的“鳳凰”和“永久”,還有沈陽本地的“白山牌”自行車。每個車子都掛個價格簽,一輛輛看過去,自行車挺好價錢可不便宜。轉著看著來到屋裏擺放舊收音機的櫃台,家裏沒有收音機,是好東西可是買不起。看著各種樣式的收音機,又看了看價錢,和買一輛舊自行車的錢差不多;有上海的“紅燈牌”、南京的“熊貓牌”、還有不知啥牌子的老式收音機,買自行車還是買收音機,馬副廠長心裏想了想。有台收音機,晚上和周末全家人坐炕頭,聽戲曲相聲和時事新聞,會增加很多樂趣。旁邊有個人正在試聽一台收音機,馬副廠長湊上前,聽寄賣師傅給顧客介紹如何找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和遼寧人民廣播電台。寄賣師傅仔細轉著調台按鈕,“小朋友,小喇叭節目開始廣播啦!……”寄賣師傅和顧客說:“聽聽,噪音小質量好。”隨著廣播聲音,背景有些“茲拉茲拉”的不諧和音。馬副廠長和顧客一起聽了一會兒,顧客說:“還行,我再想想,再看看別的。”寄賣師傅把收音機放回貨架,又去招呼別的顧客。沿著櫃台轉了一圈看了別的寄賣物品,馬副廠長又走出屋到院裏去看舊自行車,挑來看去打不定主意。自行車是個大件兒,能正常騎著上下班的舊車,價格能對應上不同級別工人一個月的工資。寄賣商店的舊自行車都挺新,還沒看到一輛大兒子月工資價格的舊車。
沒有看到想買的車,馬副廠長又轉出寄賣商店回街上,街上自行車真多,買賣車的人更多。除了賣車的還有賣和自行車有關的東西,人們有三五一堆兒的,還有幾個人圍一圈兒的。突然有刺耳的警報器響起,所有人都吃驚的四外尋看,卻不見有警車或市場管理員。警報器聲音停了,在人群西北角傳來笑聲,原來是個年輕工人自己做了個自行車輪子摩擦轉動發聲的警報器。東西挺好玩,可沒人敢買或者說買回去沒人敢用,民警聽見了不抓你抓誰?
在人群裏轉著,看著一輛輛有新有舊的自行車,聽著買賣雙方的討價還價,馬副廠長學到點門道。外地產的自行車都挺好,可價錢比沈陽的“白山”牌貴。“白山”自行車也不錯,什麽零件壞了,修配起來更容易。一輛新的“白山”牌自行車大概要一百四十多元,馬副廠長就找買賣“白山牌”自行車的人堆兒。有一輛三成新的“白山牌”自行車,沒有鏈盤沒擋泥板,支架也晃晃悠悠。旁邊正有一個人討價還價,“你這車除了鈴不響哪兒都響,三十五元太貴了,你得便宜點才行。”“咋說話呢,你看看這大梁結實著呢,還有腳蹬子車前把都好著呐,我出來的急,車鏈條沒上油。”“你沒上油就對了,連個鏈盤都沒有,騎起來蹭一褲腿油。”“沒鏈盤怕啥,你找個東西把褲腿夾上,騎起來照樣嗖嗖的。””三十塊你賣不賣?”“三十塊不行,你誠心要,三十三塊你騎走。”“我就有三十塊,再多一毛也沒有。”“那你等著吧,下午沒人了,我還沒賣出去,也許便宜你。”兩個人說了半天買賣沒成。那個討價還價的去別處轉悠了,馬副廠長上前問道:“我試著騎一下,看看有啥大毛病沒。”那人把車把手轉過來,馬副廠長雙手握把推車走幾步,右腿後抬跨過後車輪身體落在坐上,雙腳踩著腳蹬子騎出人群轉了一圈回來。“車子鈴鐺還真的不響,輪胎有點老了,閘皮也薄了,該修的地方不少,三十二塊錢吧,同意我就買了回家修修湊合著騎。”那人想了想,一早上問的人多,有人出過三十二元,大概也就是這個價了。“行,就是三十二塊,這車是你的了。”馬副廠長交了錢,那人把自行車牌照遞過來,錢物兩清。
馬副廠長騎著剛到手的自行車去了中街派出所,中街派出所就斜對著三道灣胡同口。在派出所門口,馬副廠長把車停住放下支架,抬頭看見管片民警小桑。看著一身警服的小桑,馬副廠長問道:“小桑,星期天沒休息?”小桑趕緊回答:“馬叔啊,今天我值班,有什麽事嗎?”“剛買了輛舊自行車,來這兒上牌照。”“辦牌照的老於在呢,進去左拐第二間辦公室,我去你們居委會一趟。”“謝謝你,忙去吧,有空再聊。”小桑穿過大街進了三道彎胡同,馬副廠長進派出所上自行車牌照。
小桑是管片民警,管區居民有個大事小情報告給派出所,都是小桑來處理。平時負責這一片居民家生孩子上戶口老人去世銷戶或調和鄰裏鬥毆的瑣事,逢年過節要做防火防盜宣傳,三道彎胡同的大人孩子都認識他。小桑年輕記性好,和三道灣胡同的誰打過交道就記住了,去年馬副廠長給五兒子辦回城戶口有他幫忙成了熟人。“三年大饑荒”前剛通過《……戶口登記條例》,城鄉老百姓還沒啥戶口二元化的經曆。在公社食堂吃飯要戶口,馬副廠長就把兩個兒子的戶口落在了奶奶那兒。“三年大饑荒”過去,城鄉二元戶籍製度確立,“農轉非”變得非常困難。海子五弟的戶口辦回城後,《……處理戶口遷移的規定(草案)》出台,從農村遷往城鎮,從小城鎮遷往大城市受到嚴加限製。院裏聶家大哥娶的山東老家媳婦,正趕上新戶口遷移政策,就沒上成沈陽戶口。後來生了兩個孩子,上戶口要家庭戶口本,聶家戶口本上沒有大兒媳婦的名。新生兒隨母親,聶家大哥一家四口,媳婦和兩兒子戶口都落在農村老家,三口人住城裏要從老家背回口糧過日子。聶家大哥沒少跑派出所,他到處托人找關係,最後都沒給媳婦和兒子落上戶。“農轉非”太難了,政策在那明擺著,沒誰敢不遵守公家戶口製度。
三道彎的居民都免不了和小桑打交道,很多事情辦不成不能怪小桑,小桑就是個基層管片民警。他負責所管居民區的治安秩序,預防、製止、調查管片的非法活動,還有管區流動人口的登記管理。三道灣胡同多是老住戶,有些人家偽“滿洲國”時就住在這兒,居民們都知根知底兒。兩家孩子打架或有啥衝突,找到家裏大人,竟是長時間沒見麵的老熟人。居民們和小桑熟,心裏還是怕民警,找民警都是萬不得已。胡同裏那些流氓小偷,更是躲著小桑走,不怕小桑還怕那些身上藏槍的便衣刑警呢。中街和正陽街十字路口東北角有個交通指揮崗亭,一米多高的水泥圈基礎,上有可看四麵八方的木製崗亭,那崗亭是中街一景。中街哪個地方抓住了小偷,都送到這個崗亭臨時收押,交通太繁忙時民警顧不過來,小偷從崗亭裏被關入水泥圈。水泥圈關小偷是傳說,不過有時看到有人被民警銬在崗亭邊,是民警就管著老百姓。民警在公眾場合對人挺和氣,出點啥事有那不服管的,和民警吵鬧起來也是常有的事。你隻要不違法,和民警爭執幾句,民警也拿你沒啥法兒。
馬副廠長登記完新買的舊自行車,騎著回家了,把車停放在家門口拿塊油抹布仔細擦拭。寶昌從哪兒幹活回來,看到馬副廠長在擦車就問:“馬叔,這是剛買的?” “寶昌啊,看看我剛買的舊自行車,猜猜多錢?”“馬叔買的不會太貴,看著車的新舊程度,超不過四十塊錢。”“你還真有眼光,我花三十二塊買下來的,你看還行吧?”寶昌上前手轉著腳蹬子搖幾圈,聽聽聲音再正麵看車圈是否有偏擺。他按幾下鈴鐺沒聽見響:“我把車鈴給你修一下,別的沒啥大問題,車鏈條上點油,騎車時把褲腳夾住別蹭上。”說著話,寶昌把自行車鈴卸下來,拿回家去鼓搗一會兒,就聽見有自行車鈴聲傳過來。馬副廠長謝了寶昌,裝上修好的自行車鈴,第二天騎著新買的舊自行車上班去。一輛舊自行車,花掉了三十二元錢,都靠從過日子的花銷裏儉省出來。心裏還惦記著買台舊收音機,今年不行了,要等些時候,再省吃儉用兩年攢點錢吧。一切都會有的,人口多負擔重,能不凍著餓著就不錯了。再說了,市場商品多豐富啊,家家的日子都比前幾年好過了,不是嗎?
胡同裏早就有十多歲的孩子掏襠騎車了,家裏有兩輛自行車,讓海子有了學騎車的機會。星期天的早上,海子按昨晚的想法,悄悄地從炕上爬起來穿上衣褲。自行車就在小院裏沒上鎖,海子把車推出來,沒有費多大事。院裏空間太小了,學騎自行車要到胡同裏,星期天早上人少適合學車。海子左右手抓住車把手,二八大杠的車有點高,海子推著東搖西晃的車從巷子出來。學騎車要兩個人配合才好,一個大人兩手抓住車後座,保持自行車直立;學騎車的兩手抓住車把,左腳踩在腳蹬子上,用右腳蹬地往前遛車;等習慣了控製車的方向後,再從自行車大梁下的三角空間伸出右腿,右腳放在腳蹬子上配合著左腳開始騎。海子一個人學騎車有點挑戰性,他想了想別的孩子是咋掏襠的,他推著車往前跑幾步;就著車的慣性,他左腳踩上腳蹬子,右腿要從自行車大杠下穿過去;沒容海子伸過去右腿,自行車卻先他向右倒了,“啪唧”一下海子摔在倒下的自行車上。海子爬起來,腳蹬子把腿擦破點皮,有點疼還忍得住。海子把自行車扶起來,他學大人樣右手扶著車把轉到自行車前,兩腿夾住前輪檢查車把摔歪了沒有。還好車倒得慢,車把沒歪不需要調整,他轉過身來站住想了一會兒。先不急著學掏襠,海子雙手扶著車把,左腳踩在腳蹬子上右腳蹬地讓自行車向前滑動。自行車有時會歪向左邊或右邊,海子右腳著地能馬上撤下左腳,他就隨著車的慣性跑幾步。也摔倒了兩次都很輕,海子甚至可以跳開,使自己不被自行車磕傷。就這樣“遛”著自行車,海子找著了感覺,雙手要隨時調整車把向左或向右,可也不能把方向調過度。海子推著自行車遛了一小會兒,心裏又癢癢起來,隨著自行車的慣性,他突然地把右腿伸過大杠底下;右腿伸過去卻沒踩右邊腳蹬子,萬一自行車要倒時,他可以把右腿馬上抽回來讓雙腳著地。
海子一步一步穩紮穩打,等到想起該回家吃早飯時,他已經能偏著身體掏襠騎幾下了。他還騎不遠,身體的歪斜和自行車的方向還是平衡不好,蹬幾下就要趕緊下來。摔過那麽幾次後,膽子反倒大了,車騎的半會不會時是最上癮的。他已經摸到些門道,知道什麽時候該斜身、什麽時候該提腿,但身體和車還沒“合拍”。海子從胡同口往家騎,他的注意力全在掏襠騎車上,不想前邊來個老人;海子一下慌了,老人要躲他,他要避開老人,誰也躲不開就撞在一起。那老人伸出手抓住海子的自行車把,老人和自行車都站那兒了,海子趕緊抽回右腿雙腳著地。他喉嚨裏幹巴巴的,不知道說啥好,等著挨老人一頓罵。老人倒沒有多少怒氣,隻是皺著眉抱怨說:“你這孩子怎麽自己學騎車,這是撞著我了,你要是撞傷了別人咋辦?”雖說沒把老人撞倒,海子還是嚇得說不出話來,把人撞傷了可要上醫院的。老人看他嚇得不說話,就拍打拍打自己說:“我沒事兒,你再學車時,要有個人在後麵抓著車後座,要撞著人時他在後麵能拽住你。趕緊回家吧,別再撞了誰給家裏找麻煩。”海子心裏特別感謝老人,可一句“謝謝”的話也說不出來,看著老人走了,海子推著自行車回家了。
三道彎胡同 上 七
馬振魁 (2025-08-30 10:38:26) 評論 (0)
七
過了年,海子他大哥就出徒成二級工了,每月工資三十二元。學徒三年,第一年月工資十八元,第二年月工資二十元,第三年月工資二十二元。一出徒月工資漲了十元,交給家裏過日子的錢,自己還有點零花錢可以和朋友們一起看電影。學徒時大哥都是坐公交車上下班,出徒了馬副廠長就把自己騎的自行車給大兒子,自己要去中街寄賣商店買輛舊自行車。
馬副廠長不做公交車,他要用自行車後座從絲印廠帶回家一大捆日記本散頁,馬大娘用針線,把一疊疊折好了的日記本散頁釘成幾十個日記本。做好的活交上去,然後再拿來新活,同樣半人高的一捆折好了的日記本散頁。馬大娘白天為一家人操勞吃穿,還要隔三岔五地搞家庭衛生。三道彎胡同居委會經常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家家戶戶都把媒爐子熏黑的鍋底用爐灰擦得錚亮,屋裏屋外家俱擺得整整齊齊。白天事情多又忙,隻有晚上家人都睡了馬大娘才有時間縫日記本,有時要縫到午夜。馬大娘縫日記本時,針錐子先紮個眼,針線穿過本子時的那“吱啦”聲就是馬家人的催眠曲。馬大娘的額外辛勞,為馬家換來黑市的苞米麵還有年節時豬或牛的紅白下水,可以彌補馬家口糧的不足。
中街寄賣商店就在胡同口,緊挨著新開的那家副食店,不全像舊社會的典當行。舊時的典當行店大欺客名聲不好,給個三瓜倆棗的現錢把顧客的物品收了,靠借貸和商品銷售謀取暴利。公私合營後典當行由國家控製,為那些需要變換現金的個人代為銷售物品。中街寄賣商店並沒有物品的所有權,和物品所有者商定好價錢,中街寄賣商店行使物品買賣的管理權。寄賣的物品售出後,舊商品有了新主人,中街寄賣商店按規定收取服務費。中街寄賣商店櫃台多的是手表,掛鍾,照相機,收音機,縫紉機,還有自行車,偶爾還有山東濟南生產的舊輕騎車。中街寄賣商店也有一些不常見的古董物,老懷表,手風琴,甚至舊的腳踏風琴和鋼琴等一些古樸卻還有用的東西。中街寄賣商店是國營,都是有經驗的老師傅給物品估價,價格盡可能做到公平合理,讓買賣雙方都滿意。
中街寄賣商店收手續費,自行車是搶手貨,上班人的剛需,買和賣自行車的人多。舊自行車周轉快,很多人想省下那筆手續費,星期天的時候買賣自行車的人聚在中街寄賣商店前的正陽大街上交易二手自行車。政府禁止個人在公共場所做私人買賣,個人交易自行車不符合市場管理規定,也打擾公共秩序並妨礙交通。在中街寄賣商店門前馬路上交易自行車卻很難管理,沒誰能分清人們是看熱鬧的還是買賣自行車的,不能見人有自行車就處罰。中街一個姓穀的治安員,看人聚得太多時,嘴對著鐵皮傳聲筒大喊著把人們轟走,他離開人們又聚在一起買賣自行車或者看熱鬧。人們利用中街寄賣商店的名氣,星期天聚在寄賣商店門前做買賣,寄賣商店的領導和師父們都見慣不怪。更有投機取巧的人,托熟人請寄賣商店的師傅估了價,心裏有底再去大街上自己做自行車交易。買自行車的要試車,賣自行車的不怕試車的騎著自行車跑了,每輛自行車都有執照和牌照。
不是所有人都懂車,自行車是大件貴重物品,真出了毛病要去國營自行車修理店找師傅檢查。院裏聶家二哥在中街自行車修理廠工作,三道灣胡同出去到正陽大街右轉,在中街十字路口再右轉,走幾十步有大玻璃窗天暖時開門營業的就是他單位。聶家二哥有時給大家講:“最有技術的是給自行車調圈,車圈輻條鬆緊不當,騎著時就會搖搖晃晃不穩當影響速度。一般人不會調圈,必須是有經驗的師傅在調圈台上校正車圈的跳動和偏擺,要用專門的輻條張力計和正心弓。”不是聶家二哥說行話唬大家,根據騎車經驗大家也明白:軸承有了毛病騎著費力還有噪音,那可是個精密零件;自行車把連著前叉和轉向管,出了毛病真危險;鏈條擋泥瓦腳蹬子大梁後座和支架,一輛自行車要注意的太多了。
不懂的人還是去寄賣商店買,省了時間也放心,馬副廠長星期天吃過早飯就直奔中街寄賣商店。擠過大街上擁堵著買賣自行車的人群,走進商店就看到院裏擺了十幾輛新舊不等的自行車。什麽牌子的都有:天津出的“飛鴿”、上海產的“鳳凰”和“永久”,還有沈陽本地的“白山牌”自行車。每個車子都掛個價格簽,一輛輛看過去,自行車挺好價錢可不便宜。轉著看著來到屋裏擺放舊收音機的櫃台,家裏沒有收音機,是好東西可是買不起。看著各種樣式的收音機,又看了看價錢,和買一輛舊自行車的錢差不多;有上海的“紅燈牌”、南京的“熊貓牌”、還有不知啥牌子的老式收音機,買自行車還是買收音機,馬副廠長心裏想了想。有台收音機,晚上和周末全家人坐炕頭,聽戲曲相聲和時事新聞,會增加很多樂趣。旁邊有個人正在試聽一台收音機,馬副廠長湊上前,聽寄賣師傅給顧客介紹如何找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和遼寧人民廣播電台。寄賣師傅仔細轉著調台按鈕,“小朋友,小喇叭節目開始廣播啦!……”寄賣師傅和顧客說:“聽聽,噪音小質量好。”隨著廣播聲音,背景有些“茲拉茲拉”的不諧和音。馬副廠長和顧客一起聽了一會兒,顧客說:“還行,我再想想,再看看別的。”寄賣師傅把收音機放回貨架,又去招呼別的顧客。沿著櫃台轉了一圈看了別的寄賣物品,馬副廠長又走出屋到院裏去看舊自行車,挑來看去打不定主意。自行車是個大件兒,能正常騎著上下班的舊車,價格能對應上不同級別工人一個月的工資。寄賣商店的舊自行車都挺新,還沒看到一輛大兒子月工資價格的舊車。
沒有看到想買的車,馬副廠長又轉出寄賣商店回街上,街上自行車真多,買賣車的人更多。除了賣車的還有賣和自行車有關的東西,人們有三五一堆兒的,還有幾個人圍一圈兒的。突然有刺耳的警報器響起,所有人都吃驚的四外尋看,卻不見有警車或市場管理員。警報器聲音停了,在人群西北角傳來笑聲,原來是個年輕工人自己做了個自行車輪子摩擦轉動發聲的警報器。東西挺好玩,可沒人敢買或者說買回去沒人敢用,民警聽見了不抓你抓誰?
在人群裏轉著,看著一輛輛有新有舊的自行車,聽著買賣雙方的討價還價,馬副廠長學到點門道。外地產的自行車都挺好,可價錢比沈陽的“白山”牌貴。“白山”自行車也不錯,什麽零件壞了,修配起來更容易。一輛新的“白山”牌自行車大概要一百四十多元,馬副廠長就找買賣“白山牌”自行車的人堆兒。有一輛三成新的“白山牌”自行車,沒有鏈盤沒擋泥板,支架也晃晃悠悠。旁邊正有一個人討價還價,“你這車除了鈴不響哪兒都響,三十五元太貴了,你得便宜點才行。”“咋說話呢,你看看這大梁結實著呢,還有腳蹬子車前把都好著呐,我出來的急,車鏈條沒上油。”“你沒上油就對了,連個鏈盤都沒有,騎起來蹭一褲腿油。”“沒鏈盤怕啥,你找個東西把褲腿夾上,騎起來照樣嗖嗖的。””三十塊你賣不賣?”“三十塊不行,你誠心要,三十三塊你騎走。”“我就有三十塊,再多一毛也沒有。”“那你等著吧,下午沒人了,我還沒賣出去,也許便宜你。”兩個人說了半天買賣沒成。那個討價還價的去別處轉悠了,馬副廠長上前問道:“我試著騎一下,看看有啥大毛病沒。”那人把車把手轉過來,馬副廠長雙手握把推車走幾步,右腿後抬跨過後車輪身體落在坐上,雙腳踩著腳蹬子騎出人群轉了一圈回來。“車子鈴鐺還真的不響,輪胎有點老了,閘皮也薄了,該修的地方不少,三十二塊錢吧,同意我就買了回家修修湊合著騎。”那人想了想,一早上問的人多,有人出過三十二元,大概也就是這個價了。“行,就是三十二塊,這車是你的了。”馬副廠長交了錢,那人把自行車牌照遞過來,錢物兩清。
馬副廠長騎著剛到手的自行車去了中街派出所,中街派出所就斜對著三道灣胡同口。在派出所門口,馬副廠長把車停住放下支架,抬頭看見管片民警小桑。看著一身警服的小桑,馬副廠長問道:“小桑,星期天沒休息?”小桑趕緊回答:“馬叔啊,今天我值班,有什麽事嗎?”“剛買了輛舊自行車,來這兒上牌照。”“辦牌照的老於在呢,進去左拐第二間辦公室,我去你們居委會一趟。”“謝謝你,忙去吧,有空再聊。”小桑穿過大街進了三道彎胡同,馬副廠長進派出所上自行車牌照。
小桑是管片民警,管區居民有個大事小情報告給派出所,都是小桑來處理。平時負責這一片居民家生孩子上戶口老人去世銷戶或調和鄰裏鬥毆的瑣事,逢年過節要做防火防盜宣傳,三道彎胡同的大人孩子都認識他。小桑年輕記性好,和三道灣胡同的誰打過交道就記住了,去年馬副廠長給五兒子辦回城戶口有他幫忙成了熟人。“三年大饑荒”前剛通過《……戶口登記條例》,城鄉老百姓還沒啥戶口二元化的經曆。在公社食堂吃飯要戶口,馬副廠長就把兩個兒子的戶口落在了奶奶那兒。“三年大饑荒”過去,城鄉二元戶籍製度確立,“農轉非”變得非常困難。海子五弟的戶口辦回城後,《……處理戶口遷移的規定(草案)》出台,從農村遷往城鎮,從小城鎮遷往大城市受到嚴加限製。院裏聶家大哥娶的山東老家媳婦,正趕上新戶口遷移政策,就沒上成沈陽戶口。後來生了兩個孩子,上戶口要家庭戶口本,聶家戶口本上沒有大兒媳婦的名。新生兒隨母親,聶家大哥一家四口,媳婦和兩兒子戶口都落在農村老家,三口人住城裏要從老家背回口糧過日子。聶家大哥沒少跑派出所,他到處托人找關係,最後都沒給媳婦和兒子落上戶。“農轉非”太難了,政策在那明擺著,沒誰敢不遵守公家戶口製度。
三道彎的居民都免不了和小桑打交道,很多事情辦不成不能怪小桑,小桑就是個基層管片民警。他負責所管居民區的治安秩序,預防、製止、調查管片的非法活動,還有管區流動人口的登記管理。三道灣胡同多是老住戶,有些人家偽“滿洲國”時就住在這兒,居民們都知根知底兒。兩家孩子打架或有啥衝突,找到家裏大人,竟是長時間沒見麵的老熟人。居民們和小桑熟,心裏還是怕民警,找民警都是萬不得已。胡同裏那些流氓小偷,更是躲著小桑走,不怕小桑還怕那些身上藏槍的便衣刑警呢。中街和正陽街十字路口東北角有個交通指揮崗亭,一米多高的水泥圈基礎,上有可看四麵八方的木製崗亭,那崗亭是中街一景。中街哪個地方抓住了小偷,都送到這個崗亭臨時收押,交通太繁忙時民警顧不過來,小偷從崗亭裏被關入水泥圈。水泥圈關小偷是傳說,不過有時看到有人被民警銬在崗亭邊,是民警就管著老百姓。民警在公眾場合對人挺和氣,出點啥事有那不服管的,和民警吵鬧起來也是常有的事。你隻要不違法,和民警爭執幾句,民警也拿你沒啥法兒。
馬副廠長登記完新買的舊自行車,騎著回家了,把車停放在家門口拿塊油抹布仔細擦拭。寶昌從哪兒幹活回來,看到馬副廠長在擦車就問:“馬叔,這是剛買的?” “寶昌啊,看看我剛買的舊自行車,猜猜多錢?”“馬叔買的不會太貴,看著車的新舊程度,超不過四十塊錢。”“你還真有眼光,我花三十二塊買下來的,你看還行吧?”寶昌上前手轉著腳蹬子搖幾圈,聽聽聲音再正麵看車圈是否有偏擺。他按幾下鈴鐺沒聽見響:“我把車鈴給你修一下,別的沒啥大問題,車鏈條上點油,騎車時把褲腳夾住別蹭上。”說著話,寶昌把自行車鈴卸下來,拿回家去鼓搗一會兒,就聽見有自行車鈴聲傳過來。馬副廠長謝了寶昌,裝上修好的自行車鈴,第二天騎著新買的舊自行車上班去。一輛舊自行車,花掉了三十二元錢,都靠從過日子的花銷裏儉省出來。心裏還惦記著買台舊收音機,今年不行了,要等些時候,再省吃儉用兩年攢點錢吧。一切都會有的,人口多負擔重,能不凍著餓著就不錯了。再說了,市場商品多豐富啊,家家的日子都比前幾年好過了,不是嗎?
胡同裏早就有十多歲的孩子掏襠騎車了,家裏有兩輛自行車,讓海子有了學騎車的機會。星期天的早上,海子按昨晚的想法,悄悄地從炕上爬起來穿上衣褲。自行車就在小院裏沒上鎖,海子把車推出來,沒有費多大事。院裏空間太小了,學騎自行車要到胡同裏,星期天早上人少適合學車。海子左右手抓住車把手,二八大杠的車有點高,海子推著東搖西晃的車從巷子出來。學騎車要兩個人配合才好,一個大人兩手抓住車後座,保持自行車直立;學騎車的兩手抓住車把,左腳踩在腳蹬子上,用右腳蹬地往前遛車;等習慣了控製車的方向後,再從自行車大梁下的三角空間伸出右腿,右腳放在腳蹬子上配合著左腳開始騎。海子一個人學騎車有點挑戰性,他想了想別的孩子是咋掏襠的,他推著車往前跑幾步;就著車的慣性,他左腳踩上腳蹬子,右腿要從自行車大杠下穿過去;沒容海子伸過去右腿,自行車卻先他向右倒了,“啪唧”一下海子摔在倒下的自行車上。海子爬起來,腳蹬子把腿擦破點皮,有點疼還忍得住。海子把自行車扶起來,他學大人樣右手扶著車把轉到自行車前,兩腿夾住前輪檢查車把摔歪了沒有。還好車倒得慢,車把沒歪不需要調整,他轉過身來站住想了一會兒。先不急著學掏襠,海子雙手扶著車把,左腳踩在腳蹬子上右腳蹬地讓自行車向前滑動。自行車有時會歪向左邊或右邊,海子右腳著地能馬上撤下左腳,他就隨著車的慣性跑幾步。也摔倒了兩次都很輕,海子甚至可以跳開,使自己不被自行車磕傷。就這樣“遛”著自行車,海子找著了感覺,雙手要隨時調整車把向左或向右,可也不能把方向調過度。海子推著自行車遛了一小會兒,心裏又癢癢起來,隨著自行車的慣性,他突然地把右腿伸過大杠底下;右腿伸過去卻沒踩右邊腳蹬子,萬一自行車要倒時,他可以把右腿馬上抽回來讓雙腳著地。
海子一步一步穩紮穩打,等到想起該回家吃早飯時,他已經能偏著身體掏襠騎幾下了。他還騎不遠,身體的歪斜和自行車的方向還是平衡不好,蹬幾下就要趕緊下來。摔過那麽幾次後,膽子反倒大了,車騎的半會不會時是最上癮的。他已經摸到些門道,知道什麽時候該斜身、什麽時候該提腿,但身體和車還沒“合拍”。海子從胡同口往家騎,他的注意力全在掏襠騎車上,不想前邊來個老人;海子一下慌了,老人要躲他,他要避開老人,誰也躲不開就撞在一起。那老人伸出手抓住海子的自行車把,老人和自行車都站那兒了,海子趕緊抽回右腿雙腳著地。他喉嚨裏幹巴巴的,不知道說啥好,等著挨老人一頓罵。老人倒沒有多少怒氣,隻是皺著眉抱怨說:“你這孩子怎麽自己學騎車,這是撞著我了,你要是撞傷了別人咋辦?”雖說沒把老人撞倒,海子還是嚇得說不出話來,把人撞傷了可要上醫院的。老人看他嚇得不說話,就拍打拍打自己說:“我沒事兒,你再學車時,要有個人在後麵抓著車後座,要撞著人時他在後麵能拽住你。趕緊回家吧,別再撞了誰給家裏找麻煩。”海子心裏特別感謝老人,可一句“謝謝”的話也說不出來,看著老人走了,海子推著自行車回家了。
過了年,海子他大哥就出徒成二級工了,每月工資三十二元。學徒三年,第一年月工資十八元,第二年月工資二十元,第三年月工資二十二元。一出徒月工資漲了十元,交給家裏過日子的錢,自己還有點零花錢可以和朋友們一起看電影。學徒時大哥都是坐公交車上下班,出徒了馬副廠長就把自己騎的自行車給大兒子,自己要去中街寄賣商店買輛舊自行車。
馬副廠長不做公交車,他要用自行車後座從絲印廠帶回家一大捆日記本散頁,馬大娘用針線,把一疊疊折好了的日記本散頁釘成幾十個日記本。做好的活交上去,然後再拿來新活,同樣半人高的一捆折好了的日記本散頁。馬大娘白天為一家人操勞吃穿,還要隔三岔五地搞家庭衛生。三道彎胡同居委會經常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家家戶戶都把媒爐子熏黑的鍋底用爐灰擦得錚亮,屋裏屋外家俱擺得整整齊齊。白天事情多又忙,隻有晚上家人都睡了馬大娘才有時間縫日記本,有時要縫到午夜。馬大娘縫日記本時,針錐子先紮個眼,針線穿過本子時的那“吱啦”聲就是馬家人的催眠曲。馬大娘的額外辛勞,為馬家換來黑市的苞米麵還有年節時豬或牛的紅白下水,可以彌補馬家口糧的不足。
中街寄賣商店就在胡同口,緊挨著新開的那家副食店,不全像舊社會的典當行。舊時的典當行店大欺客名聲不好,給個三瓜倆棗的現錢把顧客的物品收了,靠借貸和商品銷售謀取暴利。公私合營後典當行由國家控製,為那些需要變換現金的個人代為銷售物品。中街寄賣商店並沒有物品的所有權,和物品所有者商定好價錢,中街寄賣商店行使物品買賣的管理權。寄賣的物品售出後,舊商品有了新主人,中街寄賣商店按規定收取服務費。中街寄賣商店櫃台多的是手表,掛鍾,照相機,收音機,縫紉機,還有自行車,偶爾還有山東濟南生產的舊輕騎車。中街寄賣商店也有一些不常見的古董物,老懷表,手風琴,甚至舊的腳踏風琴和鋼琴等一些古樸卻還有用的東西。中街寄賣商店是國營,都是有經驗的老師傅給物品估價,價格盡可能做到公平合理,讓買賣雙方都滿意。
中街寄賣商店收手續費,自行車是搶手貨,上班人的剛需,買和賣自行車的人多。舊自行車周轉快,很多人想省下那筆手續費,星期天的時候買賣自行車的人聚在中街寄賣商店前的正陽大街上交易二手自行車。政府禁止個人在公共場所做私人買賣,個人交易自行車不符合市場管理規定,也打擾公共秩序並妨礙交通。在中街寄賣商店門前馬路上交易自行車卻很難管理,沒誰能分清人們是看熱鬧的還是買賣自行車的,不能見人有自行車就處罰。中街一個姓穀的治安員,看人聚得太多時,嘴對著鐵皮傳聲筒大喊著把人們轟走,他離開人們又聚在一起買賣自行車或者看熱鬧。人們利用中街寄賣商店的名氣,星期天聚在寄賣商店門前做買賣,寄賣商店的領導和師父們都見慣不怪。更有投機取巧的人,托熟人請寄賣商店的師傅估了價,心裏有底再去大街上自己做自行車交易。買自行車的要試車,賣自行車的不怕試車的騎著自行車跑了,每輛自行車都有執照和牌照。
不是所有人都懂車,自行車是大件貴重物品,真出了毛病要去國營自行車修理店找師傅檢查。院裏聶家二哥在中街自行車修理廠工作,三道灣胡同出去到正陽大街右轉,在中街十字路口再右轉,走幾十步有大玻璃窗天暖時開門營業的就是他單位。聶家二哥有時給大家講:“最有技術的是給自行車調圈,車圈輻條鬆緊不當,騎著時就會搖搖晃晃不穩當影響速度。一般人不會調圈,必須是有經驗的師傅在調圈台上校正車圈的跳動和偏擺,要用專門的輻條張力計和正心弓。”不是聶家二哥說行話唬大家,根據騎車經驗大家也明白:軸承有了毛病騎著費力還有噪音,那可是個精密零件;自行車把連著前叉和轉向管,出了毛病真危險;鏈條擋泥瓦腳蹬子大梁後座和支架,一輛自行車要注意的太多了。
不懂的人還是去寄賣商店買,省了時間也放心,馬副廠長星期天吃過早飯就直奔中街寄賣商店。擠過大街上擁堵著買賣自行車的人群,走進商店就看到院裏擺了十幾輛新舊不等的自行車。什麽牌子的都有:天津出的“飛鴿”、上海產的“鳳凰”和“永久”,還有沈陽本地的“白山牌”自行車。每個車子都掛個價格簽,一輛輛看過去,自行車挺好價錢可不便宜。轉著看著來到屋裏擺放舊收音機的櫃台,家裏沒有收音機,是好東西可是買不起。看著各種樣式的收音機,又看了看價錢,和買一輛舊自行車的錢差不多;有上海的“紅燈牌”、南京的“熊貓牌”、還有不知啥牌子的老式收音機,買自行車還是買收音機,馬副廠長心裏想了想。有台收音機,晚上和周末全家人坐炕頭,聽戲曲相聲和時事新聞,會增加很多樂趣。旁邊有個人正在試聽一台收音機,馬副廠長湊上前,聽寄賣師傅給顧客介紹如何找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和遼寧人民廣播電台。寄賣師傅仔細轉著調台按鈕,“小朋友,小喇叭節目開始廣播啦!……”寄賣師傅和顧客說:“聽聽,噪音小質量好。”隨著廣播聲音,背景有些“茲拉茲拉”的不諧和音。馬副廠長和顧客一起聽了一會兒,顧客說:“還行,我再想想,再看看別的。”寄賣師傅把收音機放回貨架,又去招呼別的顧客。沿著櫃台轉了一圈看了別的寄賣物品,馬副廠長又走出屋到院裏去看舊自行車,挑來看去打不定主意。自行車是個大件兒,能正常騎著上下班的舊車,價格能對應上不同級別工人一個月的工資。寄賣商店的舊自行車都挺新,還沒看到一輛大兒子月工資價格的舊車。
沒有看到想買的車,馬副廠長又轉出寄賣商店回街上,街上自行車真多,買賣車的人更多。除了賣車的還有賣和自行車有關的東西,人們有三五一堆兒的,還有幾個人圍一圈兒的。突然有刺耳的警報器響起,所有人都吃驚的四外尋看,卻不見有警車或市場管理員。警報器聲音停了,在人群西北角傳來笑聲,原來是個年輕工人自己做了個自行車輪子摩擦轉動發聲的警報器。東西挺好玩,可沒人敢買或者說買回去沒人敢用,民警聽見了不抓你抓誰?
在人群裏轉著,看著一輛輛有新有舊的自行車,聽著買賣雙方的討價還價,馬副廠長學到點門道。外地產的自行車都挺好,可價錢比沈陽的“白山”牌貴。“白山”自行車也不錯,什麽零件壞了,修配起來更容易。一輛新的“白山”牌自行車大概要一百四十多元,馬副廠長就找買賣“白山牌”自行車的人堆兒。有一輛三成新的“白山牌”自行車,沒有鏈盤沒擋泥板,支架也晃晃悠悠。旁邊正有一個人討價還價,“你這車除了鈴不響哪兒都響,三十五元太貴了,你得便宜點才行。”“咋說話呢,你看看這大梁結實著呢,還有腳蹬子車前把都好著呐,我出來的急,車鏈條沒上油。”“你沒上油就對了,連個鏈盤都沒有,騎起來蹭一褲腿油。”“沒鏈盤怕啥,你找個東西把褲腿夾上,騎起來照樣嗖嗖的。””三十塊你賣不賣?”“三十塊不行,你誠心要,三十三塊你騎走。”“我就有三十塊,再多一毛也沒有。”“那你等著吧,下午沒人了,我還沒賣出去,也許便宜你。”兩個人說了半天買賣沒成。那個討價還價的去別處轉悠了,馬副廠長上前問道:“我試著騎一下,看看有啥大毛病沒。”那人把車把手轉過來,馬副廠長雙手握把推車走幾步,右腿後抬跨過後車輪身體落在坐上,雙腳踩著腳蹬子騎出人群轉了一圈回來。“車子鈴鐺還真的不響,輪胎有點老了,閘皮也薄了,該修的地方不少,三十二塊錢吧,同意我就買了回家修修湊合著騎。”那人想了想,一早上問的人多,有人出過三十二元,大概也就是這個價了。“行,就是三十二塊,這車是你的了。”馬副廠長交了錢,那人把自行車牌照遞過來,錢物兩清。
馬副廠長騎著剛到手的自行車去了中街派出所,中街派出所就斜對著三道灣胡同口。在派出所門口,馬副廠長把車停住放下支架,抬頭看見管片民警小桑。看著一身警服的小桑,馬副廠長問道:“小桑,星期天沒休息?”小桑趕緊回答:“馬叔啊,今天我值班,有什麽事嗎?”“剛買了輛舊自行車,來這兒上牌照。”“辦牌照的老於在呢,進去左拐第二間辦公室,我去你們居委會一趟。”“謝謝你,忙去吧,有空再聊。”小桑穿過大街進了三道彎胡同,馬副廠長進派出所上自行車牌照。
小桑是管片民警,管區居民有個大事小情報告給派出所,都是小桑來處理。平時負責這一片居民家生孩子上戶口老人去世銷戶或調和鄰裏鬥毆的瑣事,逢年過節要做防火防盜宣傳,三道彎胡同的大人孩子都認識他。小桑年輕記性好,和三道灣胡同的誰打過交道就記住了,去年馬副廠長給五兒子辦回城戶口有他幫忙成了熟人。“三年大饑荒”前剛通過《……戶口登記條例》,城鄉老百姓還沒啥戶口二元化的經曆。在公社食堂吃飯要戶口,馬副廠長就把兩個兒子的戶口落在了奶奶那兒。“三年大饑荒”過去,城鄉二元戶籍製度確立,“農轉非”變得非常困難。海子五弟的戶口辦回城後,《……處理戶口遷移的規定(草案)》出台,從農村遷往城鎮,從小城鎮遷往大城市受到嚴加限製。院裏聶家大哥娶的山東老家媳婦,正趕上新戶口遷移政策,就沒上成沈陽戶口。後來生了兩個孩子,上戶口要家庭戶口本,聶家戶口本上沒有大兒媳婦的名。新生兒隨母親,聶家大哥一家四口,媳婦和兩兒子戶口都落在農村老家,三口人住城裏要從老家背回口糧過日子。聶家大哥沒少跑派出所,他到處托人找關係,最後都沒給媳婦和兒子落上戶。“農轉非”太難了,政策在那明擺著,沒誰敢不遵守公家戶口製度。
三道彎的居民都免不了和小桑打交道,很多事情辦不成不能怪小桑,小桑就是個基層管片民警。他負責所管居民區的治安秩序,預防、製止、調查管片的非法活動,還有管區流動人口的登記管理。三道灣胡同多是老住戶,有些人家偽“滿洲國”時就住在這兒,居民們都知根知底兒。兩家孩子打架或有啥衝突,找到家裏大人,竟是長時間沒見麵的老熟人。居民們和小桑熟,心裏還是怕民警,找民警都是萬不得已。胡同裏那些流氓小偷,更是躲著小桑走,不怕小桑還怕那些身上藏槍的便衣刑警呢。中街和正陽街十字路口東北角有個交通指揮崗亭,一米多高的水泥圈基礎,上有可看四麵八方的木製崗亭,那崗亭是中街一景。中街哪個地方抓住了小偷,都送到這個崗亭臨時收押,交通太繁忙時民警顧不過來,小偷從崗亭裏被關入水泥圈。水泥圈關小偷是傳說,不過有時看到有人被民警銬在崗亭邊,是民警就管著老百姓。民警在公眾場合對人挺和氣,出點啥事有那不服管的,和民警吵鬧起來也是常有的事。你隻要不違法,和民警爭執幾句,民警也拿你沒啥法兒。
馬副廠長登記完新買的舊自行車,騎著回家了,把車停放在家門口拿塊油抹布仔細擦拭。寶昌從哪兒幹活回來,看到馬副廠長在擦車就問:“馬叔,這是剛買的?” “寶昌啊,看看我剛買的舊自行車,猜猜多錢?”“馬叔買的不會太貴,看著車的新舊程度,超不過四十塊錢。”“你還真有眼光,我花三十二塊買下來的,你看還行吧?”寶昌上前手轉著腳蹬子搖幾圈,聽聽聲音再正麵看車圈是否有偏擺。他按幾下鈴鐺沒聽見響:“我把車鈴給你修一下,別的沒啥大問題,車鏈條上點油,騎車時把褲腳夾住別蹭上。”說著話,寶昌把自行車鈴卸下來,拿回家去鼓搗一會兒,就聽見有自行車鈴聲傳過來。馬副廠長謝了寶昌,裝上修好的自行車鈴,第二天騎著新買的舊自行車上班去。一輛舊自行車,花掉了三十二元錢,都靠從過日子的花銷裏儉省出來。心裏還惦記著買台舊收音機,今年不行了,要等些時候,再省吃儉用兩年攢點錢吧。一切都會有的,人口多負擔重,能不凍著餓著就不錯了。再說了,市場商品多豐富啊,家家的日子都比前幾年好過了,不是嗎?
胡同裏早就有十多歲的孩子掏襠騎車了,家裏有兩輛自行車,讓海子有了學騎車的機會。星期天的早上,海子按昨晚的想法,悄悄地從炕上爬起來穿上衣褲。自行車就在小院裏沒上鎖,海子把車推出來,沒有費多大事。院裏空間太小了,學騎自行車要到胡同裏,星期天早上人少適合學車。海子左右手抓住車把手,二八大杠的車有點高,海子推著東搖西晃的車從巷子出來。學騎車要兩個人配合才好,一個大人兩手抓住車後座,保持自行車直立;學騎車的兩手抓住車把,左腳踩在腳蹬子上,用右腳蹬地往前遛車;等習慣了控製車的方向後,再從自行車大梁下的三角空間伸出右腿,右腳放在腳蹬子上配合著左腳開始騎。海子一個人學騎車有點挑戰性,他想了想別的孩子是咋掏襠的,他推著車往前跑幾步;就著車的慣性,他左腳踩上腳蹬子,右腿要從自行車大杠下穿過去;沒容海子伸過去右腿,自行車卻先他向右倒了,“啪唧”一下海子摔在倒下的自行車上。海子爬起來,腳蹬子把腿擦破點皮,有點疼還忍得住。海子把自行車扶起來,他學大人樣右手扶著車把轉到自行車前,兩腿夾住前輪檢查車把摔歪了沒有。還好車倒得慢,車把沒歪不需要調整,他轉過身來站住想了一會兒。先不急著學掏襠,海子雙手扶著車把,左腳踩在腳蹬子上右腳蹬地讓自行車向前滑動。自行車有時會歪向左邊或右邊,海子右腳著地能馬上撤下左腳,他就隨著車的慣性跑幾步。也摔倒了兩次都很輕,海子甚至可以跳開,使自己不被自行車磕傷。就這樣“遛”著自行車,海子找著了感覺,雙手要隨時調整車把向左或向右,可也不能把方向調過度。海子推著自行車遛了一小會兒,心裏又癢癢起來,隨著自行車的慣性,他突然地把右腿伸過大杠底下;右腿伸過去卻沒踩右邊腳蹬子,萬一自行車要倒時,他可以把右腿馬上抽回來讓雙腳著地。
海子一步一步穩紮穩打,等到想起該回家吃早飯時,他已經能偏著身體掏襠騎幾下了。他還騎不遠,身體的歪斜和自行車的方向還是平衡不好,蹬幾下就要趕緊下來。摔過那麽幾次後,膽子反倒大了,車騎的半會不會時是最上癮的。他已經摸到些門道,知道什麽時候該斜身、什麽時候該提腿,但身體和車還沒“合拍”。海子從胡同口往家騎,他的注意力全在掏襠騎車上,不想前邊來個老人;海子一下慌了,老人要躲他,他要避開老人,誰也躲不開就撞在一起。那老人伸出手抓住海子的自行車把,老人和自行車都站那兒了,海子趕緊抽回右腿雙腳著地。他喉嚨裏幹巴巴的,不知道說啥好,等著挨老人一頓罵。老人倒沒有多少怒氣,隻是皺著眉抱怨說:“你這孩子怎麽自己學騎車,這是撞著我了,你要是撞傷了別人咋辦?”雖說沒把老人撞倒,海子還是嚇得說不出話來,把人撞傷了可要上醫院的。老人看他嚇得不說話,就拍打拍打自己說:“我沒事兒,你再學車時,要有個人在後麵抓著車後座,要撞著人時他在後麵能拽住你。趕緊回家吧,別再撞了誰給家裏找麻煩。”海子心裏特別感謝老人,可一句“謝謝”的話也說不出來,看著老人走了,海子推著自行車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