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中圈的一般特征
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七九年,五十歲左右的人,不少仍寫繁體字之外,仍有老思想,老習慣。人們不斷地說他們舊了,不趕趟了,但也知道,他們肚子裏有點墨水,不像五零後六零後,寫大字報字體,都說公家話。陳丹青說,民國範兒,就是好看。像魯迅,胡適,傅斯年,民國舊照片裏的人。他還說,文革接見紅衛兵的天安門城樓上的人,其實大部分全是民國範兒,所以,他們比被他們接見的革命小將有看頭,也好看。就拿簡中體統一大陸之後形成的公家話的鼻祖之一毛澤東的文章來看,他的文章有山大王之氣,也是民國的山大王訓新中國的小囉囉:什麽“大有炸平廬山之勢”“全國第一張馬列主義大學報,寫得何等好啊…. 長資產階級威風,滅無產階級誌氣……. 又何其毒也”,“得道多助,”“你辦事,我放心”,等等。
回想起來,確實,我們初高中的老師裏,那些上了年紀的老師,他們都有另一種味道。記得有一位周林老師,文革中跳樓自殺未遂,摔瘸了腿。被複用之後,學校裏辦書法展覽,周林老師的楷書一枝獨秀,有一種五零後的人根本寫不出的結體,用筆和字境。我的嶽母,民國武大畢業生,自稱寫的字在同學中叫“亂稻草”。看到之後,再不敢在她麵前說字的好壞了。另外,我的幾個看人很挑剔的同學看了她說:“她很美”。其時,她年近九十。
五零後六零後一直都在說,自己一輩子被耽誤了,被毀了,倒也不假。但他們還是有點後來的八零後九零後….. 人沒有的運氣,就是生活裏還有非簡中體裏長大的人和他們寫的字說的話做的事。
五零後的人,盡數在簡中圈裏生,簡中圈裏長。雖然有民國老人在,但他們多上了歲數。到了八九十年代,他們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民國的影響逝盡,於是簡中圈裏,王丹成了學問人,易中天成了曆史學家,陳丹青成了思想家,舒同何啟功成了書法家,方方那樣用公家話寫的文學成了好文學。總之,用民國裏長大的李銳的話來概括簡中圈的基本特征:“沒想到,文化水平這麽低”。
由這個基本特征,衍生於簡中圈裏的人的其他特征。
一進歐美,立即感到,自己坐沒個坐樣,站沒個站樣,吃沒個吃樣。記得第一次被宿舍對門的德國友人邀請去他家過聖誕節,幾天下來,像小屁孩進幼兒園第一周,才知道文明之光的第一照,並不柔和,而是有如芒在背的火辣辣。也像洗禮,雖不像灌輸那樣蠻橫,但也有點像第一次水沒胸口一下感到呼吸有難。
繼而,就好榨菜味,醬油味這一口。還動不動往什麽“凝聚力”“傳統文化”“民族嘛嘛”上麵扯。類似的說法有,“筷子是智高最高人的餐具”“最終全球的書同文就是都寫方塊字”“湖南才是人類的發源地”“古希臘古羅馬是假的,都是從中國偷去組裝的”。
再,“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還是中國心”,這話有點民國味香港味,司馬南改裝成“住美是生活,反美是工作”,或曰“好山好水好無聊,真髒真亂真舒服”。都想著最好把子女送到歐美學校,可也不知為什麽,一提起外國洋人就氣不打一處來,其實也不知道生出的氣往哪裏排出去。
這些都是麵子上的事兒。骨子裏昵?
都知道,簡中圈裏的人都會耍小機靈,小聰明:偷技術,臨離開時猛刷信用卡,書包用了快一年,仍去Costco去退…..
如果說繁體字裏還有個秦法,清法,民國臨時憲法,簡中體的靈魂用山大王毛主席的話說“我就是禿子打傘,無法無天”,從簡中圈裏走出的人,千萬別跟他們扯什麽上限下限,接地氣還是接沼氣。
仍然在堵車時有利用並道線的空去加塞的快閃;在九.一一紀念館看到爆炸發生後撤離的人群遵循婦動先行,排隊撤退時,一邊讚歎,一邊問自己,好幾輩子之後,你才會這樣?為什麽遇到大變局之後,就很自然地從“超英趕美”的胡扯變個臉成了“彎道超車”的瞎掰?
張藝謀為什麽造出活剝人皮的情節來渲泄?為什麽一見踢正步方陣就雞血上頭?日本人殺人是混蛋,為什麽反日像是在和日本混仗比誰更混仗?
簡中圈裏的男人,多少都有要是女人都可以隨便碰碰就好的心思;簡中圈裏的男人,怎麽一深刻起來,就有幾分像視頻裏六十五以後的王朔,邪邪的,痞痞的?
這是“法製觀念不強”“缺乏教養”的事兒?還是簡中圈隻生產歪瓜劣棗的天性?
老話說“心術不正”。顯然“老”時代裏有“術”,也是衡量“術”正不正的尺子。簡中圈裏隻有永葆紅色這一個事兒才算正經。幾十年待下來,遇上鐵鏈女,就“美國也有”;神州十四億人見到老人跌倒,沒一個敢上去扶。你說“別歪著斧子砍”,可從簡中圈裏看,是正的呀!
另一個特征:
在簡中圈裏改造自己使遠離簡中圈的努力,幾乎就是作。
小視頻裏近來常有小伊琳混血小娃娃的出鏡。爸爸問:爸爸好,還是媽媽好?不幾天後,發展了,成“遇見危險,你先救爸爸,還是先救媽媽?再幾天,“要是爸爸給你冰激淩,你先救誰?”
小伊琳說話會直翻眼睛了,甚至還來點橫和狠的意思。
七十五歲左右的有思想的男性,在網上盡討論哪些是沒有用的,專說它們。簡中圈隻教他們這些。腦子差不多都被想壞忒了。
這真是沒法弄。
老婆的一個表哥寄來一張他們查經班的合影。大都是簡中圈黑潤出去,住下來,不再回的。神情明顯變了。用老婆的話說“個個都有樣子”。
“近朱者赤”,其實是有選的,不近就是了。簡中圈裏待,不成個溜子,就成個空子,“正晌午時說話”,全在天眼下。請你的喝茶。等到自己有權,再去請別人喝茶。
而上述這些基本特征和衍生岀來的特征,都和簡中圈的基礎病“生命的恐懼”相關。所以,它們的消失也不複雜,漫長,一,潤出簡中圈,少回或不回去;二,一側的香蕉人,就完全沒有簡中圈的影響了,隔代就成。
令人有生命的恐懼,惹不起,但躲得起。不管愛聽不愛聽,還是想說,能躲則躲吧。
簡中圈的一般特征和消除這個特征的方子
姚順 (2025-08-05 10:15:59) 評論 (1)
簡中圈的一般特征
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七九年,五十歲左右的人,不少仍寫繁體字之外,仍有老思想,老習慣。人們不斷地說他們舊了,不趕趟了,但也知道,他們肚子裏有點墨水,不像五零後六零後,寫大字報字體,都說公家話。陳丹青說,民國範兒,就是好看。像魯迅,胡適,傅斯年,民國舊照片裏的人。他還說,文革接見紅衛兵的天安門城樓上的人,其實大部分全是民國範兒,所以,他們比被他們接見的革命小將有看頭,也好看。就拿簡中體統一大陸之後形成的公家話的鼻祖之一毛澤東的文章來看,他的文章有山大王之氣,也是民國的山大王訓新中國的小囉囉:什麽“大有炸平廬山之勢”“全國第一張馬列主義大學報,寫得何等好啊…. 長資產階級威風,滅無產階級誌氣……. 又何其毒也”,“得道多助,”“你辦事,我放心”,等等。
回想起來,確實,我們初高中的老師裏,那些上了年紀的老師,他們都有另一種味道。記得有一位周林老師,文革中跳樓自殺未遂,摔瘸了腿。被複用之後,學校裏辦書法展覽,周林老師的楷書一枝獨秀,有一種五零後的人根本寫不出的結體,用筆和字境。我的嶽母,民國武大畢業生,自稱寫的字在同學中叫“亂稻草”。看到之後,再不敢在她麵前說字的好壞了。另外,我的幾個看人很挑剔的同學看了她說:“她很美”。其時,她年近九十。
五零後六零後一直都在說,自己一輩子被耽誤了,被毀了,倒也不假。但他們還是有點後來的八零後九零後….. 人沒有的運氣,就是生活裏還有非簡中體裏長大的人和他們寫的字說的話做的事。
五零後的人,盡數在簡中圈裏生,簡中圈裏長。雖然有民國老人在,但他們多上了歲數。到了八九十年代,他們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民國的影響逝盡,於是簡中圈裏,王丹成了學問人,易中天成了曆史學家,陳丹青成了思想家,舒同何啟功成了書法家,方方那樣用公家話寫的文學成了好文學。總之,用民國裏長大的李銳的話來概括簡中圈的基本特征:“沒想到,文化水平這麽低”。
由這個基本特征,衍生於簡中圈裏的人的其他特征。
一進歐美,立即感到,自己坐沒個坐樣,站沒個站樣,吃沒個吃樣。記得第一次被宿舍對門的德國友人邀請去他家過聖誕節,幾天下來,像小屁孩進幼兒園第一周,才知道文明之光的第一照,並不柔和,而是有如芒在背的火辣辣。也像洗禮,雖不像灌輸那樣蠻橫,但也有點像第一次水沒胸口一下感到呼吸有難。
繼而,就好榨菜味,醬油味這一口。還動不動往什麽“凝聚力”“傳統文化”“民族嘛嘛”上麵扯。類似的說法有,“筷子是智高最高人的餐具”“最終全球的書同文就是都寫方塊字”“湖南才是人類的發源地”“古希臘古羅馬是假的,都是從中國偷去組裝的”。
再,“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還是中國心”,這話有點民國味香港味,司馬南改裝成“住美是生活,反美是工作”,或曰“好山好水好無聊,真髒真亂真舒服”。都想著最好把子女送到歐美學校,可也不知為什麽,一提起外國洋人就氣不打一處來,其實也不知道生出的氣往哪裏排出去。
這些都是麵子上的事兒。骨子裏昵?
都知道,簡中圈裏的人都會耍小機靈,小聰明:偷技術,臨離開時猛刷信用卡,書包用了快一年,仍去Costco去退…..
如果說繁體字裏還有個秦法,清法,民國臨時憲法,簡中體的靈魂用山大王毛主席的話說“我就是禿子打傘,無法無天”,從簡中圈裏走出的人,千萬別跟他們扯什麽上限下限,接地氣還是接沼氣。
仍然在堵車時有利用並道線的空去加塞的快閃;在九.一一紀念館看到爆炸發生後撤離的人群遵循婦動先行,排隊撤退時,一邊讚歎,一邊問自己,好幾輩子之後,你才會這樣?為什麽遇到大變局之後,就很自然地從“超英趕美”的胡扯變個臉成了“彎道超車”的瞎掰?
張藝謀為什麽造出活剝人皮的情節來渲泄?為什麽一見踢正步方陣就雞血上頭?日本人殺人是混蛋,為什麽反日像是在和日本混仗比誰更混仗?
簡中圈裏的男人,多少都有要是女人都可以隨便碰碰就好的心思;簡中圈裏的男人,怎麽一深刻起來,就有幾分像視頻裏六十五以後的王朔,邪邪的,痞痞的?
這是“法製觀念不強”“缺乏教養”的事兒?還是簡中圈隻生產歪瓜劣棗的天性?
老話說“心術不正”。顯然“老”時代裏有“術”,也是衡量“術”正不正的尺子。簡中圈裏隻有永葆紅色這一個事兒才算正經。幾十年待下來,遇上鐵鏈女,就“美國也有”;神州十四億人見到老人跌倒,沒一個敢上去扶。你說“別歪著斧子砍”,可從簡中圈裏看,是正的呀!
另一個特征:
在簡中圈裏改造自己使遠離簡中圈的努力,幾乎就是作。
小視頻裏近來常有小伊琳混血小娃娃的出鏡。爸爸問:爸爸好,還是媽媽好?不幾天後,發展了,成“遇見危險,你先救爸爸,還是先救媽媽?再幾天,“要是爸爸給你冰激淩,你先救誰?”
小伊琳說話會直翻眼睛了,甚至還來點橫和狠的意思。
七十五歲左右的有思想的男性,在網上盡討論哪些是沒有用的,專說它們。簡中圈隻教他們這些。腦子差不多都被想壞忒了。
這真是沒法弄。
老婆的一個表哥寄來一張他們查經班的合影。大都是簡中圈黑潤出去,住下來,不再回的。神情明顯變了。用老婆的話說“個個都有樣子”。
“近朱者赤”,其實是有選的,不近就是了。簡中圈裏待,不成個溜子,就成個空子,“正晌午時說話”,全在天眼下。請你的喝茶。等到自己有權,再去請別人喝茶。
而上述這些基本特征和衍生岀來的特征,都和簡中圈的基礎病“生命的恐懼”相關。所以,它們的消失也不複雜,漫長,一,潤出簡中圈,少回或不回去;二,一側的香蕉人,就完全沒有簡中圈的影響了,隔代就成。
令人有生命的恐懼,惹不起,但躲得起。不管愛聽不愛聽,還是想說,能躲則躲吧。
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七九年,五十歲左右的人,不少仍寫繁體字之外,仍有老思想,老習慣。人們不斷地說他們舊了,不趕趟了,但也知道,他們肚子裏有點墨水,不像五零後六零後,寫大字報字體,都說公家話。陳丹青說,民國範兒,就是好看。像魯迅,胡適,傅斯年,民國舊照片裏的人。他還說,文革接見紅衛兵的天安門城樓上的人,其實大部分全是民國範兒,所以,他們比被他們接見的革命小將有看頭,也好看。就拿簡中體統一大陸之後形成的公家話的鼻祖之一毛澤東的文章來看,他的文章有山大王之氣,也是民國的山大王訓新中國的小囉囉:什麽“大有炸平廬山之勢”“全國第一張馬列主義大學報,寫得何等好啊…. 長資產階級威風,滅無產階級誌氣……. 又何其毒也”,“得道多助,”“你辦事,我放心”,等等。
回想起來,確實,我們初高中的老師裏,那些上了年紀的老師,他們都有另一種味道。記得有一位周林老師,文革中跳樓自殺未遂,摔瘸了腿。被複用之後,學校裏辦書法展覽,周林老師的楷書一枝獨秀,有一種五零後的人根本寫不出的結體,用筆和字境。我的嶽母,民國武大畢業生,自稱寫的字在同學中叫“亂稻草”。看到之後,再不敢在她麵前說字的好壞了。另外,我的幾個看人很挑剔的同學看了她說:“她很美”。其時,她年近九十。
五零後六零後一直都在說,自己一輩子被耽誤了,被毀了,倒也不假。但他們還是有點後來的八零後九零後….. 人沒有的運氣,就是生活裏還有非簡中體裏長大的人和他們寫的字說的話做的事。
五零後的人,盡數在簡中圈裏生,簡中圈裏長。雖然有民國老人在,但他們多上了歲數。到了八九十年代,他們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民國的影響逝盡,於是簡中圈裏,王丹成了學問人,易中天成了曆史學家,陳丹青成了思想家,舒同何啟功成了書法家,方方那樣用公家話寫的文學成了好文學。總之,用民國裏長大的李銳的話來概括簡中圈的基本特征:“沒想到,文化水平這麽低”。
由這個基本特征,衍生於簡中圈裏的人的其他特征。
一進歐美,立即感到,自己坐沒個坐樣,站沒個站樣,吃沒個吃樣。記得第一次被宿舍對門的德國友人邀請去他家過聖誕節,幾天下來,像小屁孩進幼兒園第一周,才知道文明之光的第一照,並不柔和,而是有如芒在背的火辣辣。也像洗禮,雖不像灌輸那樣蠻橫,但也有點像第一次水沒胸口一下感到呼吸有難。
繼而,就好榨菜味,醬油味這一口。還動不動往什麽“凝聚力”“傳統文化”“民族嘛嘛”上麵扯。類似的說法有,“筷子是智高最高人的餐具”“最終全球的書同文就是都寫方塊字”“湖南才是人類的發源地”“古希臘古羅馬是假的,都是從中國偷去組裝的”。
再,“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還是中國心”,這話有點民國味香港味,司馬南改裝成“住美是生活,反美是工作”,或曰“好山好水好無聊,真髒真亂真舒服”。都想著最好把子女送到歐美學校,可也不知為什麽,一提起外國洋人就氣不打一處來,其實也不知道生出的氣往哪裏排出去。
這些都是麵子上的事兒。骨子裏昵?
都知道,簡中圈裏的人都會耍小機靈,小聰明:偷技術,臨離開時猛刷信用卡,書包用了快一年,仍去Costco去退…..
如果說繁體字裏還有個秦法,清法,民國臨時憲法,簡中體的靈魂用山大王毛主席的話說“我就是禿子打傘,無法無天”,從簡中圈裏走出的人,千萬別跟他們扯什麽上限下限,接地氣還是接沼氣。
仍然在堵車時有利用並道線的空去加塞的快閃;在九.一一紀念館看到爆炸發生後撤離的人群遵循婦動先行,排隊撤退時,一邊讚歎,一邊問自己,好幾輩子之後,你才會這樣?為什麽遇到大變局之後,就很自然地從“超英趕美”的胡扯變個臉成了“彎道超車”的瞎掰?
張藝謀為什麽造出活剝人皮的情節來渲泄?為什麽一見踢正步方陣就雞血上頭?日本人殺人是混蛋,為什麽反日像是在和日本混仗比誰更混仗?
簡中圈裏的男人,多少都有要是女人都可以隨便碰碰就好的心思;簡中圈裏的男人,怎麽一深刻起來,就有幾分像視頻裏六十五以後的王朔,邪邪的,痞痞的?
這是“法製觀念不強”“缺乏教養”的事兒?還是簡中圈隻生產歪瓜劣棗的天性?
老話說“心術不正”。顯然“老”時代裏有“術”,也是衡量“術”正不正的尺子。簡中圈裏隻有永葆紅色這一個事兒才算正經。幾十年待下來,遇上鐵鏈女,就“美國也有”;神州十四億人見到老人跌倒,沒一個敢上去扶。你說“別歪著斧子砍”,可從簡中圈裏看,是正的呀!
另一個特征:
在簡中圈裏改造自己使遠離簡中圈的努力,幾乎就是作。
小視頻裏近來常有小伊琳混血小娃娃的出鏡。爸爸問:爸爸好,還是媽媽好?不幾天後,發展了,成“遇見危險,你先救爸爸,還是先救媽媽?再幾天,“要是爸爸給你冰激淩,你先救誰?”
小伊琳說話會直翻眼睛了,甚至還來點橫和狠的意思。
七十五歲左右的有思想的男性,在網上盡討論哪些是沒有用的,專說它們。簡中圈隻教他們這些。腦子差不多都被想壞忒了。
這真是沒法弄。
老婆的一個表哥寄來一張他們查經班的合影。大都是簡中圈黑潤出去,住下來,不再回的。神情明顯變了。用老婆的話說“個個都有樣子”。
“近朱者赤”,其實是有選的,不近就是了。簡中圈裏待,不成個溜子,就成個空子,“正晌午時說話”,全在天眼下。請你的喝茶。等到自己有權,再去請別人喝茶。
而上述這些基本特征和衍生岀來的特征,都和簡中圈的基礎病“生命的恐懼”相關。所以,它們的消失也不複雜,漫長,一,潤出簡中圈,少回或不回去;二,一側的香蕉人,就完全沒有簡中圈的影響了,隔代就成。
令人有生命的恐懼,惹不起,但躲得起。不管愛聽不愛聽,還是想說,能躲則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