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到中學的時候,東華門開了夜市。最開心的就是老爸老媽說不做飯,到夜市打牙祭去。夜市上特別貴的吃的我們也不買,最常買的就那幾樣。
看完《阿信》買阿信魚圓湯:清澈的湯底飄著雪白的魚圓和嫩綠的香菜,沒有吐刺的麻煩,也沒什麽腥味,稍微放一點點兒醋,連我這個不愛吃海鮮河鮮的都覺得滋味非常鮮美。

(網圖。當年的茶壺有點兒類似這個,但壺嘴更長,像四川那種大茶壺。不記得是不是茶湯李了。)茶湯的攤子也是我們經常光顧的。那個有著特別長壺嘴的巨大銅壺每次都讓我覺得新奇好玩。當年我最喜歡喝的是杏仁茶,雪白半透明,黏黏糯糯,有著杏仁的濃香。油炒麵我也喜歡,就是普通的麵粉炒香,裏麵加了糖和各種果仁,糊香、油香夾雜著堅果香,香氣撲鼻。茶湯也是白色的,香味沒那麽明顯,但有各種幹果和糖,甜甜的。隻有帶芝麻醬的鹹味麵茶,我好像從來沒喝過,直到後來從美國回去才第一次嚐到。
鹵煮是老爸和妹妹的最愛。我一開始不喜歡吃,不習慣髒器味,但多吃了幾次也開始接受,尤其是加了醋、香菜和辣椒油,湯濃肉香,解饞啊。賣炒肝的比較少,畢竟是屬於早飯的吃食。

(網圖)灌腸好像都沒有豐年的好吃,但那年代,油煎的澱粉片兒,再加上鹽蒜汁兒,酥酥脆脆的,難吃不了。
炒疙瘩也是那會兒第一次吃到,後來老爸老媽好像還嚐試複製過,做疙瘩太費勁了,也就沒成為我家的傳統吃食。
餛飩侯當時就在東華門附近,會出攤兒在夜市上賣餛飩,也是我們喜歡吃的。北京那時候還沒有賣速凍餛飩皮、餃子皮的,想吃餛飩都是外麵買了吃。餛飩在北京基本就是小吃或者早飯,隻有不帶湯的餃子才能充當主食(可見我們北方人的胃口)

還有些小吃真的是小吃,像豌豆黃、艾窩窩、驢打滾、江米紅豆餡切糕之類的,時不時地也會買了嚐鮮。其實這些又粘又甜的才是我的最愛,老爸也是喜歡這一口兒。哦對,還嚐過一隻炸蠍子,沒敢怎麽嚼就趕緊咽下去了,有點兒豬八戒吃人參果那意思。

羊肉串好像是後來才有的。隔著老遠看到濃煙滾滾的就是了,肉香、孜然香,炭火香,還沒吃就讓人垂涎。
隻是家裏不富裕,東華門夜市可能半年一年才會去一次,但每次去之前都要興奮半天,去之後又要回味好久。
當年除了東華門夜市,還會去西單民族大世界。現在還能記起來和爸媽一起坐車到西單時候的興奮勁兒。人多、熱鬧,還能看到那麽多漂亮衣服,吃東西倒在其次了。雖然大部分時間我們隻是逛,並不買什麽。偶爾買雙鞋,買件上衣、褲子或者襪子,那就美得不行了。

(網圖)高中的時候,家裏住的地方離秀水街很近,有時候晚上遛彎兒也會去逛逛。秀水街當時是露天市場,就在秀水街那條街的兩邊擺了很多攤,從長安街口大概向北延伸幾百米,離日壇公園所在的那條橫街一半的地方,也就是使館區開始的地方,也就沒攤了。秀水街的檔次高多了,除了服裝也有工藝品,衣服淨是絲綢的,對高中生來說太奢侈,所以我從來也沒買過。但爸媽正當盛年,工作中有出席活動的需要,所以還是買過幾件的。他們買,我們跟著出主意,砍價,也很好玩。偶爾還能跟說英語的外國人瞎侃兩句,回想起來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