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涼好秋

天涼好秋 名博

跨越彩虹橋:第一次徒步穿越美加邊境看瀑布

天涼好秋 (2025-08-03 09:12:59) 評論 (14)
2025年8月1日,我終於完成了一件一直想做卻遲遲未實現的事:徒步穿越美加邊境的彩虹橋,去從正麵感受尼亞加拉瀑布的壯麗。

雖然在加拿大生活已二十多年,也多次造訪尼亞加拉瀑布,但每一次的體驗都不盡相同,總能帶來新的發現和感悟。這一次,當我站在彩虹橋中央俯瞰尼亞加拉河,眼前是一條奔流不息的界河,它的中央正是美國與加拿大的邊界。瀑布飛流直下,河水洶湧澎湃,激起的漩渦與水霧仿佛把我拉進了某種原始而純粹的自然力量中。

兩岸的遊船碼頭遙相呼應,船名都叫 The Maid of the Mist,幾乎一模一樣的船型,唯一的區別是船的顏色:美國一側是藍色,加拿大這邊是紅色。遊客們也身披相應顏色的雨衣,在水霧彌漫中成為流動的紅與藍,像是大自然舞台上的色彩交響。







我想起多年前,父母和公公婆婆來探親時,我們都曾帶他們坐上這趟船;船隻駛入馬蹄瀑布正下方,在巨大的水霧中顫抖前行,濤聲震耳欲聾,水珠撲麵而來,清涼而有力度。那時兒子還年幼,紅撲撲的小臉和腦門上的劉海被瀑布打濕,眯著眼睛笑得燦爛,那畫麵至今清晰如昨。

站在橋上看遊船穿梭,突然發現一個奇妙的現象:它們並不局限在自己國家的水域,而是偶爾越過界線,駛入對方領地,甚至圍繞著彼此打轉,仿佛在嬉戲。這種自由的穿越,令人感動。不論兩國政治局勢如何波動,這片水域和它帶來的體驗是人類共享的,是超越國界的自然饋贈。

這次過境的過程,遠比我曾經想象的要簡單得多。從加拿大出發,過橋前需支付1.25加元的過橋費,隻要手機tap,小閘杆就自動滑開,宛如進入鄰家的超市。



美國這邊的海關也令人印象深刻。接待我們的是一位高大的中年男警察,他竟然能準確無誤地叫出我和我先生的中文名字,而且發音地道。我們誇他,他笑說“見得多了,練出來的。”事後LG說應該跟他開玩笑來著:“都要變成美國第51州了,你還查我們護照做什麽?”

下了橋就是美國的尼亞加拉州立公園,我們沿著步道朝前走,抬頭看到通往山羊島(Goat Island)的石橋。







山羊島也是我曾多次計劃要來的,卻總因季節或時間限製而錯過。今天陽光明媚,氣候宜人,終於踏上了這片島嶼。站在島上正是美國瀑布(American Falls)和新娘麵紗瀑布(Bridal Veil Falls)兩個瀑布的上遊,水霧在陽光中騰起,景色令人屏息。









島上矗立著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的雕像。他是這座瀑布水電站背後的科學巨匠,也是人類掌控自然能量的象征。技術與自然從來不是對立,而是並肩前行、彼此交織。



我們站在特斯拉腳下的觀景台上欣賞下麵一瀉千裏的瀑布,看旁邊站著一位和善的美國大叔,我們請他幫我們合影。他擺擺手笑著說:“No, I can't”,看我們愣了一下,他大笑:“Just kidding!” 隨即非常認真地幫我們拍了幾張合影。我們感激地道謝,問他是否也需要我們幫他拍,他擺擺手說:“不用,我就住這附近。”小小的互動,溫暖了我們的旅程。

島上有觀光Trolley,繞島一周,每人才$5,車上還有導遊一路講解。我們正好想歇歇腳,乘坐它繞了兩圈,最後返回到彩虹橋附近的遊客中心,看了環島的風景,一路的遊人,又省去了返程步行的辛勞,挺方便的。



下車後,我們用Google地圖找到一家名叫 Royal Dragon Noodle Bar & Grill 的小餐館。店麵幹淨簡潔,前台是位台灣女生,聲音溫柔、態度親切。她主動告訴我們堂食需加15%小費,外帶則不需,我們便選擇打包外帶,帶著奶茶和啤酒,穿過馬路,坐在公園草坪上,在瀑布的水聲和陽光中享受這頓簡單而滿足的午餐。

飯後我們再次走上彩虹橋返回加拿大。從美國這邊上橋更簡單,連過橋費都沒有,推開鐵杆的隔離門就上橋了。



在橋上倒是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從美國回加拿大的車輛與步行者絡繹不絕,而從加拿大前往美國的通道卻異常冷清,車道幾乎空無一車,不知是否純屬偶然,還是和當下的貿易戰有關。早晨來的時候就是這樣,下午回去依舊。







排隊等候入境加拿大用了20幾分鍾。趁這個間隙,我又拍了幾張馬蹄瀑布的照片。從加拿大這一側看,視角更廣、氣勢更宏大,瀑布如銀龍飛瀉,令人震撼。相比之下,美國一側雖然離瀑布更近,但加拿大一側的景觀更具視覺衝擊力。





(加拿大一側的Niagara Falls市)



(彩虹橋上看到的係留氣球(tethered balloon))

巧的是,8月1日正值美國宣布對加拿大商品加征關稅的日子,從3月初的25%再次上漲至35%,新聞裏滾動播報川總統簽署貿易令的鏡頭,宣稱上調的原因是由於加拿大的“inaction”以及“retaliation”。

但站在這座橋上,看著遊客如織、人來人往,我不禁想:政客們的博弈終究浮於表麵,百姓的生活才是腳下的真實。人們繼續跨境旅行、欣賞瀑布、互幫互助,在草地上享受一頓便飯。人與人之間的善意,自然的壯麗,才是我們共有的現實。

真正連接我們兩國的,也許不是那座鋼筋水泥的橋,而是內心深處共同的願望:活得好一點,走得遠一點,看得更多一點。

God bless both Canadians and Americ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