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種存在
肆、生從何來
IV. 命由我造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大般涅槃經》
這一係列文章是圍繞「心、相、想」三個字展開的。在這三個字中,「相」代表看似隨機的命運,包括自身的才貌、一生的境遇。佛法稱前者為「正報」,後者為「依報」【6】。如前文所示,它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動和不自由的,就像困在籠中的鳥。相比之下,「想」是主動和自由的,它是飛在天上的鷹。我們每時每刻都能自由的思想,如同我們自由的呼吸。
更進一步,「口」能把思想翻成動聽的語言,「身」又能將思想付諸行動。因此我們說,行動是看得見的思想,語言是聽得見的思想,思想又是無聲的語言。行動、語言、思想,這三者是一體的,在佛法中統稱為「身口意三業」。「業」,梵文karma,就是指行為,沒有別的意思。三業就是三種行為,每種行為又有它的道德屬性,或善或惡。
簡而言之,「想」是主動造的業,「相」是被動受的報。《大般涅槃經》說:「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這八個字告訴我們,在「造業」與「受報」之間,或者說,在行為的「善惡」與人生的「福禍」之間,有一種必然的因果關係。但在這裏有一個很大的疑問:不知道這種因果關係是如何建立的?什麽力量,能把過去的「業」變成現實的「報」?又是什麽力量,能對現實中的「善惡」在未來實施「賞罰」?是舉頭三尺的神明?司掌地獄的閻王?或者是大慈大悲的菩薩?佛陀告訴我們,跟他們完全沒有關係。施福降禍的不是天上的神,而是自己的「心」。
「心」,梵文citta。這個詞的前綴ci-是積集、儲藏的意思【7】。它儲藏的是什麽呢?《楞伽經》說「心能積集業」。心儲藏的是「業」,也就前麵說的三種行為。我們的一言一行,乃至裏麵的每一個念頭,都被心悄悄收藏,默默記錄。「業」在心上慢慢積集,就像北國冬天的雪,一層層堆積起來。想想看,這是多麽可怕的一件事。不需要舉頭三尺的神明,我們的「心」時刻監督著每一個念頭的善惡。我們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細微的動作,都被「心」悄悄收藏。它不規勸,隻是默默記下。
佛法把藏在「心」裏的「業」比做種子。種在地裏的種子,天氣合適了能發芽。藏在心裏的「業種」,遇到合適的機緣,也能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這個「果」就是人生看似隨機的命運,包括才貌的好壞、境遇的順逆,都是心上顯現的「果報」。《楞伽》說「境界自心現」【8】。但是,我們的「心」不能像孫悟空那樣隨意變現,它隻是如實顯現「業」的果。「業」就像黑夜中的一盞燈,它照到什麽,我們就能看到什麽,我們命裏就有什麽;它照不到的地方一片漆黑,我們什麽都看不到,那就是命裏麵沒有。這個道理,就是《楞嚴》上說的「循業發現」【9】。
心能「藏業」,又能「現報」。正是這兩種「不思議」【10】的能力,將行為的「善惡」與人生的「福禍」捆綁在一起,如影隨形。這就解釋了為什麽兩個人付出同樣的努力,收獲的結果完全不同?這就好比兩塊地同樣澆水施肥,卻長出不一樣的果實,因為當初播撒的種子不一樣。愚人隻看到澆水施肥,卻看不到播種。他們在一塊荒地上勞作,收獲的隻是一片荒草。世間的「成功學」往往不靈,就是這個道理。
【6】《華嚴經。行願品疏鈔卷二》:「依者,凡聖所依之國土,若淨若穢;正者,凡聖能依之身,謂人天 、男女、在家出家、外道諸神、菩薩及佛。」
【7】《楞伽經》又把心叫做「阿賴耶識」。阿賴耶是梵語ālaya的音譯,意思是能儲藏東西的房間。
【8】《大乘入楞伽經》:「其諸菩薩摩訶薩悉已通達五法、三性、諸識、無我,善知境界自心現義,遊戲無量自在三昧神通諸力,隨眾生心現種種形方便調伏。」
【9】《楞嚴正脈疏》中明朝交光大師對「循業發現」做了這樣的注解:「此之四字,雙具兩種不自在意。一者,世出世間一切淨妙之色,若不循彼種種淨業,雖欲發現不可得也。二者,三塗四惡一切苦穢之色,若不戒彼種種染業,雖欲不發現不可得也。蓋不戒即是循也。故此四字。非但隻表不循業則不得發現。兼表循業則不得不發現。而二俱無自由分矣」。
【10】《大乘入楞伽經》:「大慧,現識以不思議熏變為因」。熏是六識熏種子,變是種子變六塵。這兩件事凡夫不可能用思維理解,也無法用語言議論。因此稱為不「思議」。
《第三種存在》肆IV. 命由我造
趙拙 (2025-07-31 03:59:05) 評論 (0)第三種存在
肆、生從何來
IV. 命由我造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大般涅槃經》
這一係列文章是圍繞「心、相、想」三個字展開的。在這三個字中,「相」代表看似隨機的命運,包括自身的才貌、一生的境遇。佛法稱前者為「正報」,後者為「依報」【6】。如前文所示,它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動和不自由的,就像困在籠中的鳥。相比之下,「想」是主動和自由的,它是飛在天上的鷹。我們每時每刻都能自由的思想,如同我們自由的呼吸。
更進一步,「口」能把思想翻成動聽的語言,「身」又能將思想付諸行動。因此我們說,行動是看得見的思想,語言是聽得見的思想,思想又是無聲的語言。行動、語言、思想,這三者是一體的,在佛法中統稱為「身口意三業」。「業」,梵文karma,就是指行為,沒有別的意思。三業就是三種行為,每種行為又有它的道德屬性,或善或惡。
簡而言之,「想」是主動造的業,「相」是被動受的報。《大般涅槃經》說:「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這八個字告訴我們,在「造業」與「受報」之間,或者說,在行為的「善惡」與人生的「福禍」之間,有一種必然的因果關係。但在這裏有一個很大的疑問:不知道這種因果關係是如何建立的?什麽力量,能把過去的「業」變成現實的「報」?又是什麽力量,能對現實中的「善惡」在未來實施「賞罰」?是舉頭三尺的神明?司掌地獄的閻王?或者是大慈大悲的菩薩?佛陀告訴我們,跟他們完全沒有關係。施福降禍的不是天上的神,而是自己的「心」。
「心」,梵文citta。這個詞的前綴ci-是積集、儲藏的意思【7】。它儲藏的是什麽呢?《楞伽經》說「心能積集業」。心儲藏的是「業」,也就前麵說的三種行為。我們的一言一行,乃至裏麵的每一個念頭,都被心悄悄收藏,默默記錄。「業」在心上慢慢積集,就像北國冬天的雪,一層層堆積起來。想想看,這是多麽可怕的一件事。不需要舉頭三尺的神明,我們的「心」時刻監督著每一個念頭的善惡。我們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細微的動作,都被「心」悄悄收藏。它不規勸,隻是默默記下。
佛法把藏在「心」裏的「業」比做種子。種在地裏的種子,天氣合適了能發芽。藏在心裏的「業種」,遇到合適的機緣,也能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這個「果」就是人生看似隨機的命運,包括才貌的好壞、境遇的順逆,都是心上顯現的「果報」。《楞伽》說「境界自心現」【8】。但是,我們的「心」不能像孫悟空那樣隨意變現,它隻是如實顯現「業」的果。「業」就像黑夜中的一盞燈,它照到什麽,我們就能看到什麽,我們命裏就有什麽;它照不到的地方一片漆黑,我們什麽都看不到,那就是命裏麵沒有。這個道理,就是《楞嚴》上說的「循業發現」【9】。
心能「藏業」,又能「現報」。正是這兩種「不思議」【10】的能力,將行為的「善惡」與人生的「福禍」捆綁在一起,如影隨形。這就解釋了為什麽兩個人付出同樣的努力,收獲的結果完全不同?這就好比兩塊地同樣澆水施肥,卻長出不一樣的果實,因為當初播撒的種子不一樣。愚人隻看到澆水施肥,卻看不到播種。他們在一塊荒地上勞作,收獲的隻是一片荒草。世間的「成功學」往往不靈,就是這個道理。
【6】《華嚴經。行願品疏鈔卷二》:「依者,凡聖所依之國土,若淨若穢;正者,凡聖能依之身,謂人天 、男女、在家出家、外道諸神、菩薩及佛。」
【7】《楞伽經》又把心叫做「阿賴耶識」。阿賴耶是梵語ālaya的音譯,意思是能儲藏東西的房間。
【8】《大乘入楞伽經》:「其諸菩薩摩訶薩悉已通達五法、三性、諸識、無我,善知境界自心現義,遊戲無量自在三昧神通諸力,隨眾生心現種種形方便調伏。」
【9】《楞嚴正脈疏》中明朝交光大師對「循業發現」做了這樣的注解:「此之四字,雙具兩種不自在意。一者,世出世間一切淨妙之色,若不循彼種種淨業,雖欲發現不可得也。二者,三塗四惡一切苦穢之色,若不戒彼種種染業,雖欲不發現不可得也。蓋不戒即是循也。故此四字。非但隻表不循業則不得發現。兼表循業則不得不發現。而二俱無自由分矣」。
【10】《大乘入楞伽經》:「大慧,現識以不思議熏變為因」。熏是六識熏種子,變是種子變六塵。這兩件事凡夫不可能用思維理解,也無法用語言議論。因此稱為不「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