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度圍獵的15%關稅聯盟:一場主菜與主權的命運分界
鄒英美美德 (2025-07-30 20:07:25) 評論 (0)《文明係列·製度地緣篇(補章)》
製度圍獵的15%關稅聯盟:一場主菜與主權的命運分界
一、引言:製度不再開放,而是分層
2025年7月底,韓國正式宣布加入“15%統一關稅框架”,這一決定雖不顯眼,卻標誌著一個曆史性的分界線:
中國正被徹底排除在主流經濟體共同構建的新全球秩序之外。
這不再是單純的經濟政策,而是一場以製度為核心的排他性重組。
日韓、歐美等傳統資本主義強國,正在以統一的關稅製度為紐帶,構建一個全新的製度聯盟。
而中國,則逐步被塑造成這個聯盟的“製度異類”與“假想敵”。
二、15%關稅:數字背後的製度結盟
“15%”這個數字,表麵是關稅稅率,實則是製度從屬的象征門檻。
它不是某一行業的臨時性壁壘,也不是個別國家的雙邊安排,而是一種具有全球效力的統一規則,標誌著一整套製度邏輯的落地:
第一,它意味著一種對“可信夥伴”的製度認證。
第二,它代表參與國對美國領導秩序的再度確認。
第三,它構成一道新的全球經濟分界線,將那些不願或不能達成“製度一致”的國家邊緣化。
韓國的加入,使整個亞歐產業核心區完成了“製度對齊”——日本、台灣、韓國、歐盟,乃至即將完成協議的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組成了一個廣義上的“製度強國俱樂部”。
這個俱樂部的統一行動原則,就是關稅統一、投資協同、產業鏈重構。
三、製度秩序的重構:不是互利,而是排斥
與過往自由貿易協定追求市場互通、成本最小化不同,此次“15%聯盟”的根本目標是建立“製度分層”機製。
製度重構呈現出三個特征:
第一,關稅成為新的製度篩選器。它不再是一種經濟懲罰,而是一種過濾機製,決定哪些國家值得信任、哪些企業可以參與核心產業鏈。
第二,貿易讓位於主權從屬。加入聯盟的國家雖然形式上保有政策獨立性,實質上卻在稅收、技術許可、投資流向等層麵受到美主導框架的深度綁定。
第三,產業鏈進入“雙重排他”結構。技術排他之外,製度不對齊的國家還將麵臨物流、金融、支付係統上的配套切割。
這種“軟隔離”比冷戰時期更具製度彈性,成本卻更可控、效果更致命。
四、中國的製度孤島化困境
中國的處境,不是因其不夠強大,而恰恰是因為太過重要,卻製度上“不被信任”。
一方麵,中國是全球製造的主軸節點,控製著大量原材料、加工能力與低端出口品類;
但另一方麵,其政治製度、知識產權機製、數據使用方式、AI監管邏輯,與美歐日等主流強國存在深層衝突。
這種製度不兼容,使得:
1. 中國無法成為核心技術聯盟的合作方;
2. 中國對外投資與對內吸引力遭遇“結構性衰退”;
3. 中國成為“排除在新秩序之外”的顯性目標。
在這場關稅戰的背後,是一場對製度信任權的否定,而非對商品本身的敵意。它剝奪的不是經濟利益,而是國際身份。
五、曆史鏡像:製度圍獵的先例與命運
一種比喻值得玩味:“還沒有一道被擺上餐桌的菜,能夠掙脫被吃幹抹淨的命運。”
回望曆史,類似的製度圍獵有其先例:
蘇聯:製度體係封閉、對外信用枯竭,最終在被技術圍堵與金融隔絕中崩解;
魏瑪德國:試圖挑戰協約國舊秩序,但在製度被孤立、資源被遏製中走入戰火;
南非種族隔離政權:一度自信自足,但在被全球金融與文化排斥中最終被製度瓦解。
而今天的中國,所遭遇的並非軍事圍堵,也並非產業崩潰,而是全球話語權聯盟在製度層麵的整體剝離。
這是一個更隱蔽、更有效、更不易反製的結構性過程。
六、製度邊緣化的連鎖後果
1. 資本流出與信用衰退:外資撤離不僅是企業決策,更是對製度未來的市場投票;
2. 科技封鎖加劇替代困境:AI芯片、EDA軟件、前沿算法等技術被製度壁壘隔斷,國產替代雖有進展,但仍不足以支撐對等競爭;
3. 國際合作鏈斷裂:東南亞、中東、非洲等地區的戰略合作雖可維持貿易通道,但無法提供金融結算、製度信用與戰略話語權的對等替代。
製度孤島的代價,並不在於短期GDP損失,而在於長期無法被整合進全球高價值規則網絡。
七、結論:主菜,或製度
“還從來沒有一個與全體主流強國為敵的國家,能夠取得最終的勝利。”
如果製度聯盟的本質,是一種全球治理的分層機製,那麽中國正麵臨的局勢,並非傳統意義上的“貿易戰”,而是一場名為關稅、實則製度重構的戰略圍獵。
關稅隻是刀叉,製度才是味覺。
誰被端上了餐桌,往往早已不再擁有命運的主動權。
未來三至五年,將是中國在製度孤島化與製度突圍之間的抉擇窗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