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他們的到來,中國第一套漢字拚音方案,第一次以科學方法測繪地圖,第一部英漢字典,第一個現代印刷出版機構,第一本國際法,第一所孤兒院、盲人學校、聾啞學校、醫院、大學、圖書館等等,都隨之而來……
01、 中國第一套漢字拚音方案
1583-1588年,耶穌會士利瑪竇和羅明堅率先使用拉丁字母為漢字注音,他們編撰了《葡漢辭典》;1605年,利瑪竇同另一位耶穌會士郭居靜合作,發明了第一套漢字拚音方案《西字奇跡》;1625年,耶穌會士金尼閣把利瑪竇漢字拚音方案加以修改補充,編著成一部完整的拉丁字母注音專書《西儒耳目資》,1626年在杭州出版,也稱“利、金方案”。
1867 年,英國駐華公使威妥瑪開始撰寫漢語教科書《語言自邇集》,一般稱作“ 威氏拚音”,準確記錄了北京官話口語。此後在郵政電信、海外圖書館中文藏書編目、外交護照上的中文人名等處,都長期使用“威氏拚音”,成為漢字的統一標注方案。《語言自邇集》是一部注重現代漢語口語教學並用拉丁字母注音的“ 對外漢語教材”的開先河之作。
很多“威氏拚音”的拚法沿用至今,例如,北京PEKING (PEK);南京Nanking ( NKG);青島 Tsingtao ( TSN);廣州 Canton (CAN);成都Chengtu (CTU);重慶 Chungking (CKG);茅台(Moutai) ;中華(Chunghwa)等;2008年,清華大學曆史係副主任王奇把“Chiang Kai-shek”(蔣介石)譯為“常凱申”,鬧出笑話,就是因為不懂“威氏拚音”。

利瑪竇《西字奇跡》中的漢語拚音
02、 中國人第一次知道地球是圓的
1583年, 耶穌會士利瑪竇來到中國,因為他的到來,中國人第一次看到了機械鍾表、油畫,第一次聽到了西方音樂,更重要的是,因為他的到來,當時西方的許多科學技術被介紹到中國,中國人第一次知道地球是圓的,矯正了中國人天圓地方的觀念,開闊了中國人的視界。
利瑪竇曾繪成《山海與地圖》的世界地圖,向士大夫們展示,並把所攜帶的《萬國圖誌》作為貢品獻給朝廷。他在《天主實義》和《乾坤體義》等書中介紹了地圓說,並把西方經緯度線測繪技術介紹到中國,開中國以科學方法測繪地圖的先河。

利瑪竇與徐光啟翻譯《幾何原本》
03、中國第一部英漢字典
英國傳教士馬禮遜受到倫敦傳道會的指示前往中國學習漢語 ,並且將聖經翻譯成漢語。1807年,馬禮遜獨自一人踏上廣州的土地後,發現學習漢語是一件極具風險的苦差。清政府禁止洋人學習漢語,當地人隻能偷偷地給他授課或是充當助手。為了避免牢獄之災,有的助手隨身攜帶用以自盡的毒藥。壓力同時還來自窘迫的生活,來廣州傳教學習漢語的馬禮遜並無謀生手段,倫敦會給的錢又不夠用,因此租住在一個廢棄的法國人的倉庫裏。
在如此糟糕的條件下,他每天學習14至16個小時,健康狀況一度惡化,連拿筆的力氣都沒有。1815年,《華英字典》第一部分《字典》的第一卷在澳門出版,漢英對照、按部首排列,餘下兩卷分別於1822年、1823年印製。中國因此輸入了第一台現代化的印刷機,產生了第一個現代印刷出版機構。

馬禮遜編著《華英字典》
04、 中國第一所現代醫院
美國傳教士伯駕於1835年在廣州十三行新豆欄創辦“眼科醫院”,又稱“新豆欄醫局”。伯駕將眼科、麻醉科的技術帶入中國,中國首例西醫手術、中國首例眼科手術、中國最早的乙醚麻醉術、氯仿麻醉術、病理解剖術都是在這所醫院施行。1840年4月林則徐在該醫院的病曆是中國現存最早西醫病曆。伯駕將西方醫療技術帶到了中國,他被譽為“用柳葉刀(即手術刀)傳福音”。他是中國現代醫學的奠基人。
1855年,美國傳教士嘉約翰接管了廣州眼科診所,1856年,診所在第二次鴉片戰爭被焚毀。次年,嘉約翰返美,入費城傑斐遜醫學院進修,並四處為重建廣州眼科診所籌款,購置了一批新的醫療器械。1858年年底,嘉約翰攜新婚妻子回到廣州,重建眼科醫院,1859年1月開業,正式命名為博濟醫院。嘉約翰自任院長長達44年。1898年,嘉約翰在廣州建立了第一所精神病醫院,還設立了西醫學校,為中國培養了第一代西醫大夫。一生為70多萬名患者治療,做過近5萬次手術,培養了150名西醫,編譯醫學書籍34種。1887年,孫中山進入博濟醫學院學習,這所醫院現在叫中山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博濟醫院
05、 中國第一份中文期刊
1833年8月1日,德國傳教士郭實臘在廣州創刊《東西洋考每月統計傳》。郭實臘說:“這個月刊是為了維護廣州和澳門的外國公眾的利益而開辦的。它的出版意圖,就是要使中國人認識我們的工藝、科學和道義,從而清楚他們那種高傲與排外的觀念。刊物不必談論政治,也不要在任何方麵使用粗魯的語言去激怒他們。這裏有一個較為巧妙的表明我們並非‘蠻夷’的途徑,這就是編者采用擺事實的方法,讓中國人確信,他們需要向我們學習的東西還是很多的。”

郭實臘
06、 中國第一所 育嬰堂(孤兒院)
1840年,巴陵會在香港開辦中國第一所育嬰堂,收容孤兒。1864年,天主教拯亡修女會在上海徐家匯土山灣創辦育嬰堂,該院前後收容過2500多名孤兒,院內自備奶牛育養嬰兒。孤兒六歲以後開始接受教育,女孩主要學習縫紉、刺繡、花邊、編織及其他家庭工作。男孩學習印刷、銅匠、修琴、繪畫等工作。

1864年的土山灣孤兒工藝院
1877年,李提摩太在太原開始修建孤兒院,先後建立了五個收容100名兒童的孤兒院,並將他們訓練成技術姻熟的工人。李提摩太說:“真實的愛心要比空洞的教義更偉大。”
1891年,英美會的女宣教士福吉麗到成都後,開始收養被遺棄的女嬰。1895年,福吉麗在成都教案中受驚嚇而離世。1896年,英美會為紀念她的工作,在成都四聖祠創辦了一家育嬰堂。
07 、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
1864年,美國傳教士狄考文夫婦在山東創辦登州蒙養學堂,招收了6名家境貧寒的學生,為他們提供衣食和文具。1876年底,蒙養學堂改名為文會館,取“以文會友之意”,擬“將天下至要之學會聚於茲”。這時的登州文會館還隻有中學程度,第二年,狄考文即計劃要在保留中小學的基礎上,把登州文會館辦成大學,並製定了各種規章。
1879年,狄考文利用回國休假之機,廣泛遊說,多方籌款,為辦大學做準備。1881年1月,狄考文回到登州,一邊大規模加設大學課程,一邊再次向長老會美國差會本部提出辦大學的申請。1882年,美國長老會差會本部正式授權登州蒙養學堂辦大學。1905年初,登州文會館遷濰縣,合並當時英國浸禮會在青州開辦的廣德書院中的大學班,更名廣文學堂,稍後成為山東基督教共和大學,即齊魯大學。

文會館(即登州蒙養學堂)
08、中國第一本國際法
在1858年與1860年所謂的“英法聯軍之虞“,丁韙良跟著美國公使在天津與北京談判,他是美國公使談判的翻譯官,在談判過程當中,他發現中國人完全不懂國際法,接受絕對不應該接受的,拒絕絕對不應該拒絕的。譬如說,領事裁判權,這是喪權辱國的大條款,中國人很快就接受了。中國人說,很簡單啊,自古以來華夷分治,華人管華人,夷人管夷人,所以領事裁判就同意了,丁韙良急得跳腳沒用。可是,他覺得中國人最該接受的,比如說兩國互派大使建立外交官係,這個是太好了,但是中國人堅決不同意,為什麽呢?中國人覺得夷人其貌不揚,入京有礙觀瞻。丁韙良心想這怎麽得了?
後來,丁韙良回美國去專攻國際法,取得國際法的博士學位後,他開始翻譯國際法給中國。他覺得中國人如果不懂國際法,跟外國人交往一定會吃大虧。中國國際法的開端就是丁韙良,第一本國際法的書就是丁韙良寫出來的。他覺得中國需要辦好的教育,讓中國人能夠懂得外國的語文,可以跟外國人交往,彼此了解。所以後來在條約裏麵就定下來要成立同文館,希望訓練中國的語言人才,他花了很多功夫請了很多老師,包括科技、化學、醫學等各個領域的都請來了,但是結果招生沒有人來考。為什麽呢?因為中國科舉考試不會考這些東西。丁韙良覺得,要救中國,要改革中國的考試製度,所以他就開始反對科舉考試,後來梁啟超康有為跟他很接近,在變法運動中,就把科舉考試取消了,這是中國不得了的一件大事。

丁韙良
09、中國第一所盲童學堂與第一套盲文
1874年,英國聖 公會傳教士威廉·穆瑞在北京甘雨胡同創辦“瞽叟通文館”教盲人學習,中國近代第一所形態比較完備的特殊學校由此起步。1954年更名為“北京市盲童學校”,就是現在的北京市盲人學校 。1879年,穆瑞又與友人開發出中國曆史上第一套盲文“康熙盲字”,並以“康熙盲字”為基礎編擬了中國最早的盲文教科書。
1892年,美國女傳教士賴馬西在廣州設立瞽目女塾,收養並教育失明女孩。1912年在芳村建築校舍,創辦“明心瞽女學校”。
1911年,蘇格蘭傳教士傅蘭雅在上海設立“上海盲童學堂”,這是中國正規盲人學校的開始。該校分四種功課:1,家庭部,即學習家庭中的種種操作;2,文學部,學習中西文字及打字;3,音樂部,學習彈琴唱歌;4,工藝部,學習編織等手工。

上海盲童學堂的學生與傳教士合影
10、中國第一所聾啞學校
1887年,美國北長老會傳教士梅理士夫婦在登州共同創辦了一所“聾啞學校”,取名“啟喑學館”,這是中國第一所聾啞學校。1898年,啟喑學館遷往煙台。梅理士夫人到中國前曾在紐約一所學校教聾啞學生,創辦啟喑學館後, 她采用訓練聾啞人說話的標音法和手語進行教學。啟喑學館對中國的聾啞教育影響很大,梅理士夫人設計的手語字母表被中國聾啞學校采用,他們從美國圖書中翻譯的分級識字課本成為中國聾啞教育的最初教材。 該校開創十五年後,上海天主教聖母學院始設聾啞學校於徐家匯,三十年後南通,北平各地相繼設立,是本校影響力之所至。
梅裏士夫人本來打算老死中國,沒想到,1927年3月24日,國軍第六軍攻克南京襲擊英、美領事館,劫掠外國傳教士財產,有六位傳教士被殺,其中包括金陵大學副校長文懷恩,史稱“南京事件”。這一事件使得五千名新教傳教士逃離中國,傳教工作基本宣告停頓,許多地方的教堂關門大吉,信徒流失的情況空前嚴重。此時,梅裏士夫人正在在南京會友,探親,白發蒼蒼的她目睹了此變故,立即返回美國。兩年後,在芝加哥逝世,享年七十六歲。

梅裏士夫人
11、中國第一個公共圖書館
1899年,韋棣華從紐約來到了武昌文華書院任教,文華書院是美國基督教聖公會於1871年創辦的一所寄宿學校。有過圖書館工作經曆的韋棣華很快發現文華校園內圖書資料貧乏,教師學生無教學參考書籍,在整個武漢也沒有一座可供大眾閱讀的圖書館。於是她動員教員捐獻圖書,自己到處搜集並自掏腰包購買書刊,在學校設立了一個小型的圖書閱覽室。這個小閱覽室大受師生歡迎,這使韋棣華認識到,把西方的公共圖書館理念引進中國,並建立一座大型的新式公共圖書館已非常必要。為了加強自己在這方麵的知識和資金籌措,她又專程返回美國就讀於紐約普萊特學院、波士頓西蒙斯學院,學習圖書館學。學習之餘,她奔走各大學遊說,得到哥倫比亞等大學及教會相關人士的大力讚助。
1903年,帶著學到的專業知識和建設款項,韋棣華回到了武昌文華書院,她買下文華附近的一塊叫龔家花園的地皮,並做好了前期建設的準備工作。1905年,文華書院為新的圖書館舉行了盛大的奠基開工典禮。1909年5月,在文華書院正式更名為“文華大學”的喜慶日子裏,圖書館主體建築完工,新的圖書館被命名為“文華公書林”,即民眾化之公開圖書館,這個文雅詩意的名字,突出了“公”字,強調“公共、開放、公享”的意義。1910年5月16日,文華公書林舉行了聲勢浩大的開放典禮,標誌著中國近代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公共”圖書館誕生。此後的歲月,為中國圖書館教育培養人才和為文華公書林籌款便是韋棣華的主要工作。
韋棣華與文華圖書館同呼吸共命運,終生未嫁,至1930年,文華大學開辦圖書科10周年,共培養了60名畢業生,其中33人在國內圖書館任職,29人任館長,他們分布在中國10餘個省份,在全國最重要的30座圖書館任職。韋棣華 從1899來中國,到1931年病逝於曇華林,將終生心血付與中國圖書館事業。民國總統黎元洪稱其為“中國現代圖書館運動之皇後”。

韋棣華
12、中國第一次進入奧運
1876年,基督教青年會進入中國,其目標是“發揚基督精神,團結青年同誌,養成完美人格,建設完美社會。不但注意個人的靈德,而且還看重體、智、群三方麵的提練。基督教青年會引進和推廣近代體育項目,包括籃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網球、棒球、田徑、遊泳、跳水、體操等。
1925年,奧運冠軍宣教士李愛銳從英國來到天津,指導創建了當時世界一流的民園體育場,引來不少國際大賽。1932,中華基督教青年會董事王正廷促成了中國第一個奧運會運動員劉長春參加第十屆奧運會。1936年,王正廷任總率領隊參加第十一屆國際奧運會,共有141人參加。他們從上海坐船出發赴意大利,再轉火車,至7月22日方抵達柏林。許多運動員暈船,吐了20多天,到柏林後隻休息數天就上場比賽,田徑、遊泳、籃球、足球、舉重、拳擊、自行車等選手在預賽時即遭淘汰。

1925年,奧運冠軍李愛銳
中國太多的第一與宣教士有關,小編暫時收集這些資料吧,太累了,以後再補充。
注:這是曾經收藏的文章,因為原文鏈接被封,不知道作者是誰?
相關博文
一百年前的醫患關係 ——柴靜一粒麥子
昨晚終於親眼見到了尼克·胡哲
緬甸孤兒的恩慈之家
非洲聖人——阿爾伯特·史懷哲
奧運金牌得主李愛銳的一生
澳洲飛行醫生服務組織締造者原來是牧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