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並沒有對中國電車敞開大門, 或者不得不敞開大門

京男 (2025-09-15 02:43:59) 評論 (0)

德國並沒有對中國電動車市場完全開放,也並非不得不這樣做。長期以來,德國始終致力於保護本國汽車產業。記得十幾年前,第一輛中國長風汽車試圖進入德國市場,結果德國ADAC(汽車俱樂部)立刻對長風汽車進行了測試,測試結果非常不理想,德國媒體隨即大肆報道,這一事件直接阻礙了中國汽車近十年內進入德國市場的步伐。

在德國汽車行業最輝煌的時期,中國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大眾、奔馳、寶馬、奧迪等德國主要汽車廠商有30%-40%的銷售額都來自中國市場,而且在中國獲得的利潤遠高於其他地區。因此,德國車企曾有過非常風光的日子。例如,寶馬某些年份甚至發放了16個月工資的高額獎金。

這一切的轉變始於萬鋼。記得最後一次見到萬鋼時,他說在奧迪工作沒有意思,想回國發展電動車。當時我還以為他在奧迪發展不順利,後來才發現他先是在同濟大學汽車學院擔任院長,學生們在校內試駕初步研發的電動汽車,接著他又成為校長,乃至後來的科技部長。從那時候起,我就常常聽到“汽車業彎道超車”的說法,看來他把新能源汽車的重要性在高層闡述得很清楚。中國由此看到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機會,並下定決心大力投資電動車產業。

直到有一天從新聞中看到特斯拉要在上海建廠,我還以為這是個錯誤的決定,覺得中國的電動車產業可能會被壓製。然而,沒想到短短幾年內,中國電動車產業迅速崛起,如今甚至連德國業內人士都承認中國電動車已實現領先。記得前年換寶馬車時,銷售顧問介紹完後,發現我們並沒有下單,就和我們閑聊起來。他問我們為什麽不考慮中國品牌的電動車,我們那時對中國車了解甚少,隻覺得也許質量不太可靠。他卻說,他的下一輛車很可能會選擇一款中國電動車。

現在,德國上下都已經意識到自己在電動車領域的落後,無論是電池還是內部控製技術,都有很大差距。德國業內人士正努力縮小與中國的差距,但要追趕已經非常困難。有一種方式就是積極參與中國市場,與中國車企深度合作,因為中國市場擁有最豐富的應用場景。例如,奔馳就有某些電動車型直接在中國合作研發。

與此同時,歐盟也在通過增加關稅等方式為中國電動車出口歐洲設置障礙。我記得上次曾對中國電動車加征了19%-30%的進口稅,這也導致中國電動車在德國市場的售價並不低。

事實上,中國電動車在德國的銷量依舊很小。比如比亞迪今年年初在德國的銷量,僅有幾千輛。如果德國對中國電動車設限過嚴,中國或將采取對等反製措施,屆時德國汽車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將會大幅下滑,實際上這種情況已經發生。德國車企正在中國被迫大幅降價,車價甚至遠低於本土價格,導致大眾、奔馳、寶馬、奧迪的利潤大幅下滑,有的降幅高達50%-70%。目前在德國本土,傳統燃油車也賣不動了,大眾已經開始關閉部分工廠。

歐盟規定從2035年起禁止銷售燃油車,德國車企極力反對,但歐盟最近又重申將維持這一政策。

其實,中國電動車進入德國市場更多具有象征意義。隻要中國車企在本土及其他國際市場持續壓製德國車企,對德國汽車行業已構成巨大威脅。

 
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