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酷原創

雅酷原創 名博

台灣“大罷免”北京神助攻,罷免風暴中的民主洗禮

雅酷原創 (2025-07-24 16:25:32) 評論 (2)
2025726日,台灣將迎來一場史無前例的政治風暴——“大罷免投票。這場由多個公民團體發起、針對國民黨籍立委的大規模罷免行動,正悄然改變著台灣的政治生態。更耐人尋味的是,北京官方和媒體的積極介入,在台灣社會反而意外扮演起了神助攻的角色,把原本看似分裂的民意,一步步推向罷免的共識。在這一係列撲朔迷離的交鋒背後,既有民主製度的檢驗,也有兩岸關係的微妙投影。

這場大罷免的導火索,可以追溯至2024年底的冬季青鳥在台北行動。彼時,因立法院職權行使法修法爭議爆發大規模街頭抗議,公民團體與學生社群高舉反黑箱護民主的旗幟,與藍營主導的立法院正麵對抗。隨後,台灣民眾的怒火不僅沒有隨著修法塵埃落定而消散,反而在社會底層緩慢醞釀成一股新的力量——罷免。



根據《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規定,立委就職滿一年即可被罷免。2025年初,民間團體便開始行動,向中選會提出罷免提案,最終形成第一波24位藍營立委的罷免案,將於726日投票,第二波7人預計823日進行。

發起罷免的民團列出了藍營立委四大罪狀

     第一,赴中行徑頻繁——有立委在北京拒絕與蔡英文、賴清德政府對話的背景下,卻主動訪問大陸,被批自降格調邀功乞憐

     第二,反對國防預算——在兩岸局勢緊張之際,這些立委卻多次阻擋軍費、延宕軍購,被民團指為掏空防線

     第三,導致國會癱瘓——“立法院內鬥比摔角場還吵,民團痛批他們使立法院陷入無效運作狀態,甚至國會改革成了立委內戰

     第四,出賣台灣利益——從行為到言論上,這些立委常與北京的立場高度一致,被冠上紅統代言人之名。

與其說這場大罷免是一場對在野黨的圍剿,不如說是對民主製度的一次錘煉。根據《中華民國憲法》第17條,人民擁有選舉、罷免、創製、複決四大基本權利。罷免並非動用國家機器打擊異己,而是一種製度化、法律化的公民自我修複機製。

此次罷免完全遵循法律程序:第一階段,提議人需為原選舉區選舉人數1%以上;第二階段,連署人數達10%以上;第三階段,經中選會審查通過後方能公告進入投票。正是基於程序正義,台灣中選會已確認這批罷免案依法成立,並將於指定時間組織公投。這是一場人民出題、人民審判的民主儀式,而非政黨對抗的工具。

在罷免行動升溫之際,北京的積極關切如影隨形。中國大陸官方和媒體以護國民黨打民進黨的姿態迅速加入戰局,展開輿論總動員。新華社、央視等官媒齊發聲,稱賴清德政府是綠色恐怖,用罷免打壓異己;小紅書、抖音及微博鋪天蓋地轉發台灣民主已死獨裁民進黨等話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也不失時機批評台灣民主是披著羊皮的獨裁

但這一波援軍,在台灣內部卻產生了反效果。民眾普遍反感外國勢力幹涉台灣事務,尤其是來自對岸的指點江山。連國民黨自己都急了,立委、黨主席紛紛發聲明切割,說我們不是共黨代理人我們是為了民眾利益而赴陸

罷免推動者如企業家曹興誠更直言:北京跳出來幫國民黨講話,反而一錘定音:他們就是站在共產黨那邊!這波神助攻不但未能拉抬國民黨選情,反倒加深民眾對藍營紅化的質疑,激起更強的罷免動員力。

雖然媒體普遍稱之為大罷免,但這並非一次全國性公投,而是分區、逐案投票。選民資格限定為:

    * 原選區居民;

    * 年滿20歲;

    * 截至投票日已居住滿4個月以上。

在投票日,選民隻需在選票上劃下同意不同意。罷免案要通過,需符合雙重門檻:

    * 同意票數 > 不同意票數;

    * 同意票該區選舉人數的1/4

例如,一個選區若有40萬人,就需超過10萬張同意票,且多於不同意票,才能讓該案生效。雖然門檻不低,但此次罷免並非無跡可循。2020年韓國瑜被高雄選民罷免成功,2021年陳柏惟亦遭罷免。兩案皆顯示,在特定政治氛圍中,罷免不僅可能,而且具有實質殺傷力。

本次行動源於青鳥運動,基層動員力充足,網絡社群火力全開,口號明確——“立院奪權,我們罷免!民進黨雖然未表麵介入,但其支持者活躍參與;國民黨則憂心忡忡、四處救火,罷免若成,將是重大打擊。北京的愛之深、幫之慘的神助攻,成為罷免支持方最強廣告。

過去,台灣選舉多被理解為政黨輪替遊戲:藍贏則紅喜、綠敗則憤。然而,此次罷免並未由民進黨主導,而是由民間社群發起。這標誌著台灣民主體製進入一個新階段:人民不再隻是選舉時投票的觀眾,而是隨時可發動改變的參與者;罷免權不再是最後武器,而是民間製衡機製;票票反製立院內戰成為新共識。

本周六的投票,並不是對某些立委的私怨,而是一場全民對權力傲慢的警鍾。罷免本身無關黨派,而關乎責任。真正的民主,不在於哪個黨執政,而在於人民是否始終握有讓你上,也能請你下的權力。

在這場罷免戰役中,北京的積極介入成了台灣民意的反向教材,國民黨的割席行為暴露其內部對中共標簽的極度恐懼,而最值得關注的,是台灣社會那股我們自己來修理國會的覺醒力量,正在逐漸壯大。26日的投票,不僅是罷免與否的抉擇,更是一場台灣民主製度自我修複機製的高光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