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輪你還敢坐嗎?

娜佳85 (2025-07-21 11:24:42) 評論 (6)

周末看了Netflix的記錄片“艾米.布拉德利失蹤案“(“Amy Bradley Is Missing”),三集的紀實係列講述了23歲大學畢業生Amy Lynn Brandley在1998年3月24日從皇家加勒比“海王星”號神秘失蹤的真實案件,事件已過去近30年,FBI仍未能破案。老實說,我一口氣看完,脊背發涼,也有一種後怕的感覺,因為我也曾坐過郵輪,告誡自己,再也不和家人一起坐郵輪了。

話說這一家人真是作孽,父親在保險公司工作,郵輪是公司表彰業績出色員工的獎勵,老布拉德利帶著妻子,一兒一女高高興興坐上郵輪,期盼一次美妙的加勒比之旅,卻痛失愛女。女兒Amy在3月23號晚上與弟弟一起在船上的迪廳跳完舞,回到艙房在陽台上聊天後於第二天清晨憑空消失。。。雖然郵輪公司認定Amy是自殺或是不小心墜落大海,但當地海岸警衛隊展開的為期數天的海岸搜索,都未發現Amy的蹤跡。家人堅稱Amy性格堅強,且剛剛大學畢業,計劃即將開始人生新旅程,絕不會選擇輕生,更不可能從高高的護欄上掉下去,他們更傾向於Amy被劫持,成為人口販賣和賣淫集團的犧牲品。之後的幾十年間,陸續有人聲稱在加勒比沿岸的一些島嶼看到過Amy,甚至有照片,顯然她被當地黑幫控製,被迫賣淫,無法逃脫。雖然Amy的家人從未放棄過找到女兒的希望,FBI也一直在努力,但由於案情撲朔迷離, 並涉及到第三國,FBI無法直接幹預,至今仍是一樁懸案。



這是油管上的影片介紹。



說說我的看法,事隔近30年,物是人非,即使Amy還活著,找到她的概率也是微乎其微。且不說她自己可能也會選擇隱姓埋名維持現狀。

1 幾十年的精神被操縱和肉體遭摧殘,Amy的心理受到嚴重創傷,原來那個活潑開朗的女孩早已死去,她不敢麵對家人,或者她已經患上了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即被害者愛上了施害者,或認同施害者對自己的傷害。

2 也許Amy已經有了孩子,為了孩子不受到傷害,她選擇沉默

3 可能賣淫集團和黑幫一直威脅她如果求救的話,就危及她的家人。

或許這個紀錄片的 播放(如今還在前十名排行榜上),能讓家人重燃希望,借助網絡的幫助,能讓這個死案複活。可憐Amy 和她的家人,禱告他們最終能團圓!

現在講講我看了這個紀錄片後脊背發涼的原因 -- 郵輪還敢坐嗎?

說實話,我從來不喜歡坐郵輪,上次是被朋友 一家強拉去的。上帝賦予大自然如此美景,走遍世界都看不盡,為啥要把自己鎖在郵輪上,十幾天的旅程恐怕花在岸上的時間,四分之一都不到。

直覺上一直認為坐郵輪不安全,原來的考量一直集中在郵輪是個封閉的空間,如果碰到Covid這種傳染病,無處可逃。

而Amy案件的可怕之處 在於把郵輪的安全隱患放大了:

首先,這麽大一個容納幾千人的大郵輪,船員混雜,監控不全,攝像頭根本不可能覆蓋全部區域,船員和服務人員本身就魚龍混雜,來自各個國家。說句老實話,郵輪就是個法律真空,看看那幾個著名的郵輪公司,為了逃稅,注冊地根本就不在美國。一旦死了人或有人失蹤,美國的司法機關難以全力介入,往往成為懸案。

而且,郵輪公司為了自身利益,往往延遲報警和發出警告廣播,沒有及時采取行動去封鎖郵輪的進出,原因是其他遊客也付了錢,不應該破壞他們的旅遊體驗。這樣往往失去了寶貴的第一手犯罪線索。

遊輪上發生的遊客失蹤案件其實不少,如果去油管上搜,會看到許多類似無頭案。但可能是因為曝光率低,關注度不夠,並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我們華人喜歡坐郵輪,因為老少皆宜,管吃管喝,性價比高。但回想一下,你會全程關注孩子的去向嗎?總以為郵輪是個封閉的空間,孩子到處亂竄也不會丟,這也是我現在想起來後怕的原因,郵輪其實可以讓人消失得毫無痕跡。總結一句話就是:你在船上,其實跟像是落入了一個不受完全管製的中間地帶。

“Missing Amy”這部紀錄片的真正意義,可能不僅僅在於她是否還活著,而是提醒我們:每一個以為這不可能發生在我身上的人,都可能成為下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