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世同堂-成長,不分年紀

burpeejump (2025-07-25 21:02:43) 評論 (0)

年初,我和原生家庭的四口人一起去三亞旅行,那時已經是一場久違的團聚。而這個月,我更有幸成為“東道主”,和爸爸媽媽、姐姐一起生活。這樣的機會,在快節奏的成年生活裏美好得不真實。

很多年裏,我是在被長輩們寵愛中長大的孩子。如今年過五十,雖然早已能在職場獨擋一麵,但那顆“公主心”,有時仍然安靜地藏在心底。我們這個行業,工作上多數處於“甲方”位置,習慣了被尊重與獨立,反倒在麵對親人時,不那麽擅長接受嘮叨與批評。小園子的插曲: 今年春天,我迷上了自然風的野花,於是撒了幾把種子在後院原本種菜的小園子裏。這些天,花兒開得正歡,我心裏美滋滋。去看閨蜜時,還特地剪了一些送給她,她發了朋友圈誇讚不已。但媽媽的點評卻是一句:“種得亂七八糟的,沒規矩也沒欣賞價值。”我聽得一愣。確實,我也可以提前把地整成一壟一壟,再撒籽會更整齊。媽媽在種植和農活上很有經驗,我對她的審美與實踐能力,始終是佩服得如高山仰止。

接納的智慧

年歲漸長,我越來越明白:在一段關係裏,若想真正接納彼此不那麽“協調”的部分,最好的方式是主動出擊——去發現、去欣賞,主動體驗對方的優點,主動掌握自己的節奏,關係自然也會變得輕鬆而愉快。於是,這幾天三世同堂的生活,讓我有了不少體會:

人越多,越要照顧自己:吃飯要按自己的節奏和口味,多吃全食物、蔬果,少糖少鹽。規律訓練,按時睡覺。

保持自我熱情的火苗:寫了大字、種了發芽的種子、還爬了山。愛好是自己與自己連接的方式。

凡事提前設計節奏:一天按自己規劃的節奏走下來,有成就感也更有安全感。讓別人帶節奏容易情緒波動。

預設美好,主動尋求交集:把“我想做的事”與“他們想做的事”重疊,親子之間自然更默契。

不帶成見地交流:留心對方語言中的“內容”,而不是情緒,就能避免誤解和摩擦。被愛打底,挨罵不紮心:親密關係中,有批評也無妨。因為那背後是愛,是熟悉,是一種“受寵沒商量”的底氣。

與媽媽一起寫大字的下午: 最近開始練大字。午後,媽媽教我寫字,一邊品茶一邊討論書法,我的水平很菜,但媽媽講得真詳細,受益匪淺:

基本功階段可以開始練字,理解字的結構;

初學先練楷書,小楷尤其優美;

一開始要坐著寫,穩一些;

描貼之後再臨帖;最重要的是:練字,是一件很靜也很美的事。一個平凡的下午,泡茶、寫字、聽媽媽講講她的書法故事,成了我記憶裏柔軟的一角。

每一段與原生家庭的相處,都是一次自我成長的鏡子:接納的力量、愛中的分寸、以及一個50+的“小公主”在學習中成為更好的自己。